浏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看到了《为什么说 “公有资本” 也是资本》(2025-05-21 14:05:09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司马懿)一文。文章认为:“资本,从本质上讲,是追求价值增殖的价值,其核心驱动力在于不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论是私有资本还是公有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都难以摆脱这一基本属性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公有资本所依托的公有制企业,同样需要在投入产出的循环中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例如,国有企业在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时,无论是扩大生产规模、投资新的项目,还是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其背后的一个重要考量便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与私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形式上并无二致。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利润指标同样是衡量公有制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充分表明公有资本对价值增殖的追求,与资本逐利的本质特征相吻合。”
作者在论证“公有资本”也是资本时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资本的本来涵义。
资本,顾名思义,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盈利活动。资产者以资为本来获取利益,因而称之为资本。因此,当我们考察资本这种运动时,首先要确定的是有没有资本运动的主体——资产者——在现实中就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者资本家或股东?如果在某种经济活动中,作为资本运动的主体都不存在,又怎么来的资本运动?没有资本运动,自然谈不上资本。
所谓的“公有资本”为什么不成立呢?
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用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1996《经济研究》第9期)的话说:就是“国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被看成公有制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资产所有权(ownership of the assets of the firm) 属于国家或集体,而不属于任何个人,也不属于个人所有权任何形式的集合。”“作为与‘资本雇佣劳动’体制的对立,公有制企业选择了‘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将一切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都归‘公有’。为了彻底消除生产资料被个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公有制的法权体系规定全部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宣布个人不得拥有任何生产性资源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而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的产权。因此,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完全不同于在个人私产基础上集合起来的合作制或股份制”。“在公有制企业庞大的体系里,实际上活动着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而并没有可以追溯的最后委托人。在这个意义上,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讨论公有制企业,在分析上会遇到困难。公有制企业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agency without principle)’,各类代理人本身都不拥有合法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个人产权,也并不对任何拥有生产资料产权的个人负责。”
作为一个产权学者,周其仁先生对公有制的性质,主要是消灭产权主体的特点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因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必须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来达成“消灭剥削”的目标。为了彻底消除生产资料被个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公有制的法权体系规定全部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宣布个人不得拥有任何生产性资源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而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的产权。因此,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完全不同于在个人私产基础上集合起来的合作制或股份制”(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所谓的“消灭剥削”就是消灭人格化的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消除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灭剥削要求(产权)、消灭产生资产者和产权的所有基础(私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正是在这三个方面满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周其仁先生还指出:公有制企业制度否认了个人对其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合法所有权。但是,它并没有消灭个人总是其人力资源天然的实际所有者和控制者。换句话说,公有制并没有消灭企业员工劳动力的个体性质,因而也无法消灭劳动者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这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只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个体所有制的并存是社会主义社会特点所在。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时候,只是注意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忽略了劳动力个体所有的特点,这是不能全面认识公有制企业性质和特点的根源所在。
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不存在资产所有权,但存在劳动所有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区别于私有制企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有制企业不存在资本或资本运动。
“消除个人产权的公有制企业,合乎逻辑地实现了一切资源归公。个人不但不能充当公有企业财务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本的最终委托人,而且无法凭借其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源,通过选择与公有制企业订立的市场合约、作为要素所有者进入企业合约。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因为它并不是基于一个(或一组)市场合约”(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公有制企业因为消灭了资产所有者,因而它也不再是产权的具体体现,已经是另一种性质的企业了:“公有制企业并不追逐利润,其行为目标是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公有制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追逐经济学意义上、而不是财务核算意义上的利润。因为消除了个人对于生产性资源的产权特别是选择市场合约的权利,严格说来市场价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无法存在,利润概念也因此无法存在”(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不存在资产所有权,但存在劳动所有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区别于私有制企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这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公有制企业只能是另一种企业: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
事实上,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他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又是劳动所有者。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每个劳动者都是有权利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不再需要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客观上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现象。这也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劳动者虽然具有双重身份,但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或产权,在公有制的经济活动中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以消费生活个体性的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不能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是公有制经济能不能正常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决定公有制企业生产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产权。
当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出现时,他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在这里,劳动者获取利益的依托是自己的劳动,而非资本。资产者以资本为本,而劳动者以工为本。这才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企业的根本区别所在。
结论是: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的区别不是什么私人资本是“公有资本”的区别,而是资本与工本的区别。因为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根本转变,是体现资产者个人所有制到体现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转变,是从体现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根本转变!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