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胖东来的企业性质,争论较多,具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有位叫【静水】的朋友这样说:“胖东来把利润分给了员工,他依然是资本家。胖东来把利润分给员工,不是因为他的资产是无产阶级的共有资产,而是因为他的善心。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他不愿意了,或他的子女继承了他的资产,想不分给员工,就能够不分给员工。”
那么,在胖东来把利润分给员工的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创建人或负责人,于东来是不是资本家呢?
一,先了解一下资本与资本家的概念
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资本家】的概念。
什么是资本家呢?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就是一种价值的自我增殖运动,而这种运动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商品化,这种运动的主体便是资产所有者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这种运动的内容就是资产处于不断增殖的循环状态。在《资本论》第二篇,马克思详细说明了资本的运动的内容和特征。
马克思在把资本的流通过程与商品的流通过程的比较中,说明了资本流通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说明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内涵: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以商品开始,通过货币中介,再回到商品:例如,我去把种的稻子卖了,再用卖稻子得到的钱去买需要的衣服等生活用品,整个过程实际表现为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为质的区别;而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卖而买,开头和结束都是货币,例如,老板化钱请了工人和买相关材料机具制造出产品后再卖出,又变成了货币,整个过程实际表现为货币与货布的交换,表现为量的差别。资本的流通过程之所以会有意义,是因为投入的货币与回收的货币发生了量的差异.例如投入了100元,回收时变成了110元、120元、……。也就是说,在资本的流通中,原来预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还产生了增殖。正是有了这种增殖,所以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而这增殖的价值量,就是剩余价值。
“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时又在这种变换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扩大自己,价值作为这一过程的扩张着的主体,首先需要一个独立的形式,把自身的同一性确定下来。它只有在货币上才具有这种形式,因此,货币是每个价值增殖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子,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一一价值增殖一一是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资本家是以资本的运动——价值增殖运动为基础的,资本家本质上是资本运动的人格化,是资本职能的体现。
二,在胖东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存在资本的价值运动,只存在工本运动
人所共知,胖东来在分配上与一般的产权型企业不同。在于东来看来,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和收入的主体,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果也应该由员工来分享。胖东来把企业95%的利润分给了员工。从分配上来说,企业员工按照劳动投入状况或劳动贡献取得了相应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运动的主体已经不是资产者,而是劳动者。而以劳动者生活需求为目的的价值运动,已经不是剩余价值形成的价值运动,而是消费价值形成的价值运动。这种以工人为主体的、以满足工人生活需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只能叫消费价值运动,也可以叫工本运动。
因此,以这种消费价值形成的价值运动,或者说以工本价值运动为基础的经营者,他不能称为资本家,而只能称为工本家。
三,胖东来的工本生产方式与工本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活的劳动”即工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生产资料或资产,把工人当作资产增殖手段的生产方式,即为资本生产方式。反过来,把生产资料或资产当作满足工人生活需要的手段的生产方式,是人本生产方式或工本生产方式。胖东来的实践所践行的正是把生产资料或资产、把企业当作满足工人生活需要的手段。
从实践层面看,胖东来的 “价值运动” 有着鲜明的“工本运动”呈现。当传统零售企业将利润视为股东财富增值的核心目标时,胖东来却构建起 “员工——企业——消费者” 三位一体的价值循环。例如,其员工平均薪资水平超出当地零售行业 3-5 倍,门店内设有员工专属休息区、子女教育基金等福利体系,这种将利润转化为劳动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具体举措,使得资本不再是支配劳动的绝对主导,而是成为服务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工具。
与资本生产方式下 “劳动隶属于资本” 的逻辑不同,胖东来形成了 “资产服务于工本” 的新型关系。在传统资本企业中,员工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长往往与剩余价值榨取程度正相关,而胖东来推行每周 2 天强制休息、员工每年休假达到156天,禁止超时加班等制度,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置于企业运营的优先考量。这种转变打破了资本积累对劳动者的异化,真正实现了马克思所倡导的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当员工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企业管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直接影响经营决策时,劳动已从被动雇佣关系转变为主动创造价值的实践。
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维度观察,胖东来的 “工本生产方式” 展现出独特优势。传统资本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常陷入价格战、压缩人力成本的恶性循环,而胖东来通过提升员工幸福感,催生出更高的服务质量与客户忠诚度。数据显示,其顾客复购率常年保持在 70%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印证了将资本用于提升劳动者福祉,反而能形成更稳固的商业竞争力。这种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对 “人的解放推动生产力发展” 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的现实注脚。
当然,胖东来模式的特殊性也引发争议。部分观点认为,于东来的个人意志在分配决策中占据主导作用,这使其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本质差异。这也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公有制所形成的工本生产方式有所区别。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现行市场经济框架下,胖东来通过对资本属性的创造性转化,已经迈出了打破资本逻辑的重要一步。它证明了在私有制企业中,同样可以通过分配制度创新的途径,构建更符合人本主义的新型生产方式和企业形式。
胖东来的经营实践已突破传统资本生产方式的桎梏,形成以劳动者为价值核心的 “工本生产方式”。于东来作为这种模式的践行者,其角色更契合 “工本家” 的定义 —— 他不再是资本增殖的人格化代表,而是劳动者生活满足的体现者、人本经济的真正探索者。这种模式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式,更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变革,理解新的市场主体和经济结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文/钟建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