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思辨杂谈录】左翼文学就是空喊口号?——胡扯!

2025-11-03 14:35:48  来源: 北宸燎原公众号   作者:北宸燎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列宁同志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便是新文化运动催生出独立的工人阶级力量,最终引爆了整个旧社会,使一个新社会从废墟里诞生。但过去我们讲革命的历史,大多专注于某某在某年发了一通演讲,某某军队占领了某个重镇,却往往忽视了民众每天所常见的书本、口号,实际上蕴含着重要的力量。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书面语的简化与出版业的兴盛,文学读者的数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相对应的,文学也从上层阶级下沉到劳工阶级里面,其影响力大大扩张。而一篇文学作品,势必要输入点什么,才能向读者输出点什么,否则便是拿一叠废纸去卖给读者,不可能受欢迎的。正因如此,文学就成为了作者向广大人民“喊话”的工具。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进步作家,如鲁迅,正是发现了大众文学的巨大潜力,才将其改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文学上的运动正是思想运动的写照,同样应当纳入革命历史的考察角度之一。

  但由于我们马列毛主义者在这方面的相对薄弱,让许多荒唐的谬论占据了文学评论的主流:左翼文学就是喊口号啦,艺术不是政治附庸品啦,好莱坞胜过老电影啦……而我们当中的许多同志由于知识的匮乏,也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去打补,承诺要改良,要妥协,实际上是走了歪路。

  今天,我们就围绕“左翼文学是不是空喊口号”这个问题来进行一次对左翼文学的梳理。

  一般来说,我们将左翼文学定义为1923年到1949年的中国左翼文学作品,包括二十年代的普罗文学,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的左联文学,以及抗战及其之后的解放区文学。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也将建国后到特殊历史时期之间的文学作品称为十七年文学,划入左翼文学的范畴。

  明确定义之后,我们并不顺着这指责的方向去自证,而是要反问其一句,左翼文学怎么就是空喊口号了?

  “左翼文学只讲政治标准,不讲艺术水平!”这是最常见的说法,但它其实并不准确。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年代的普罗文学,其主体并非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文学团体,而是创造社、太阳社这样的民间文学团体,而在普罗文学时期的论战中,一些我党出身的作家,如茅盾,反而站在了普罗文学的反面,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直到左联时期,左翼文学才真正被纳入我党的控制下,但熟悉这段历史的都清楚,鲁迅同周扬等一派强调政治标准的左联内部派系进行了长期斗争——作为“政治审查”主体的左联都处于这种矛盾对抗,很难说它真的只讲政治标准。而在“两个口号”论战后,左联自行解散,教员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样强调了艺术水平的问题,并随后进行了民族形式的论战,最终将解放区文学导向立足中国本土,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实际上为十七年文学奠定了基础。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指责左翼文学只看政治标准都是纯粹的污蔑。

  “左翼文学的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艺术性。”这是稍显客观的批判,但同样不准确。在普罗文学的早期,左翼文学即形成了“恋爱加革命”的模式,即革命者在工作中陷入爱情,却又因此同革命需要产生了矛盾,不得不做出某种抉择的故事套式。这套模式形成了后来所谓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并招致左联内部的批判——反倒是左联内部的激进派嫌弃这套模式太讲故事性了。鲁迅关于艺术性和工具性的论述同样值得深思。普罗文学早期的口号提出:“左翼文学是革命的工具”,过分强调文学作为革命工具的属性。鲁迅则批评这种口号忽略了艺术性,从而消磨了左翼文学的工具性。左翼文学必须先有艺术性去打动人,才能对人起到革命的宣传作用,也就是其工具性。可以说,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面,而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同一种事物。

  还有诸多批判,此处暂不列举,但无外乎都是围绕左翼文学的政治属性去指责。笔者认为,不存在全然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任何文学作品,本质上只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充当作者与读者交流的通道,因而必然带上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与阶级属性的局限,无法达到抽象的,绝对的艺术。同时,文学创作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所谓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坐在书斋里空想“我要为艺术”就能得到的。从这点来说,这种政治属性并不存在问题,而应当关注作品本身的问题,否则便成为自己所指责的政治宣传本身了。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