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点映的《你行你上》,劲儿太大了,害得我一晚上睡不着。
姜文干脆不演了,坦白了自己的所有想法。
名字叫你行你上,其实是我行我上,舍我其谁。
寄希望下一代翻盘,不如“不相信后人的智慧”,在这一代就把所有的事干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不看别的,就看那几个画面,比如朗朗的爸爸冒着漫天大雪骑着摩托车带着朗朗出门学琴,镜头中占了一半天空的,是一位红色的雕像……再比如那个高潮部分的钢琴曲,朗朗要离开住所去美国的时候,在万家灯火职工宿舍楼的半空中,在工业朋克梦幻般的场景下,面对无数朴素的工人阶级,少年“朗朗”弹的是什么?
是《浏阳河》和《保卫黄河》。
一边是“他指引着人民前进的方向”。
一边是“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你行你上》,说是朗朗,但又不只是朗朗。
说的是朗朗的爸爸,但又不只是朗朗的爸爸。
朗朗这个孩子,不只是朗国任的孩子,不只是沈阳人民的孩子,还是一个新中国的孩子。我们这代人,是亲眼看着一个个的“朗朗”成长起来的。
钢琴这玩意儿,是音乐,是艺术,也是技术,好东西,但东西是人家发明,乐章、技法、规则都是人家几百年定下来的,所有的“大师”、“乐圣”、“培养体系”、“比赛”、“演出”……都掌握在人家手上,想要在这个圈子里趟出一条路,难于登天。
又岂止是钢琴啊?各行各业、各种学科、各个门类,哪个不是如此?哪个不憋屈?哪个不焦虑?
我们近代百年落后了,没有话语权了,只能在人家画好的圈子里学习、发展、讨生活,但人要自信,历史本就是此起彼伏、螺旋发展的……落后了没关系,从头再来呗,多吃点苦,多下点功夫,别人一周搞定一首协奏曲,我就一天完成一首协奏曲。
没有什么委屈可讲,历史只看结果。
人可以承认现实,但一定要乐观,一定要自信,别被“专业人士”和“主流圈子”吓住,别被那些所谓的“规则”框住,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弹钢琴就是弹钢琴,哪有那么多的神秘法则、条条框框?你行,你就上,咱不是来交流艺术的,咱就是来比赛的,干他!
“干他”,就是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
有人说你手指短,不配弹钢琴,没关系;有人说你太功利,总是想出名,想得第一,没有艺术家的高雅范儿……也没关系!等你真的干到世界第一了,干到所有人哑口无言了,自然有人求着你弹钢琴,自然有无数人把你捧成“高雅的艺术家”——西方人的逻辑很简单很朴素,赢家通吃,赢家不接受指责,这是他们真正的生存法则。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朗朗的那几位老师。
第一位,是上海到沈阳的钢琴教师,温和、耐心、娓娓道来,对孩子好,像极了我们小时候见过的那些教师,他们看到一个好苗子,就像看到宝贝一样,总怕耽误他们,总想让他们能够走到更大的舞台上去。
第二位老师,叫做欧亚,是一位天赋极好、技艺极高、才华横溢的真大师,教出过无数著名钢琴家,但是为人刻薄、严苛,性格怪诞,情绪经常失控……有PTSD,她说她当年教出的那些优秀学生,都背叛过她,羞辱过她,她还逼问朗朗长大后会不会和那些学生一样,把小孩子吓坏了……她说朗朗的指法,是“打砸抢”的指法,还说他的手指不适合弹钢琴,在朗朗成长最关键的时候——她把朗朗“开除”了,断绝“援助”了。
但这位“欧亚”老师又是复杂的,在朗朗考音乐学院的时候,她晕倒住院了,在病床上,依然给朗朗打了分、投了票、选他为第一名……无论她承不承认,在她心中,朗朗就是最好的学生和继承者,并且远超她的成就。
这个“欧亚”现实中是谁,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三位老师,叫做诸葛伯乐,是南亚华侨,国外华裔音乐家的天花板,他给了朗朗无数帮助,给了很多关键的指点,让他一路过关斩将……但诸葛伯乐提出,朗朗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和自己的爸爸分开,跟他走。他说朗朗的爸爸只是个粗鲁的乡巴佬,“跟着父亲,只能成为父亲,跟着大师才能成为大师”。
诸葛伯乐确实拥有和国外顶级音乐阶层沟通的渠道,确实垄断了中外沟通的资源,但朗国任不信这个邪,他不想儿子彻底依附某个大师,他自己来,自己给儿子报考学校……这让诸葛伯乐破防,怒骂朗国任破坏行业游戏规则,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但郎国任反问他——“诸葛大师,你这么牛逼,在欧美钢琴圈是什么地位啊”?“老子是华人天花板”!“天花板上面呢”?“是钢筋混凝土和老鼠……”“那更上面呢”?“金字塔塔尖……难不成你想要……”
“对,我就是想要那个”。
这一段,已经完全暴露了这部电影的实质,他要的不是加入西方人的圈子,成为人家天花板下的花瓶和摆设,而是要彻底击败他们……回到我们历史上该有的位置。
诸葛伯乐是个好老师,他是华人钢琴的天花板,但也就是天花板了,上面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所以,时代变了,他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的历史功能结束了,时代需要一个改天换地的英雄。
最后一位老师,美国人,顶级音乐大师,水平高、格调高、气度高……他欣赏你的才华,承认你的水平,但也会羞辱你、打击你、算计你、给你泼冷水,他和美国经纪人一起,明明白白告诉你,美国就是有种族歧视的,华人是很难出头的,他可以给你合约,但你想出名,想成功,50年之后吧。
这就是美国啊,美国就是这么坦率、直白,歧视、打压、欺辱,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你可以在学校里靠技艺战胜所有人,但你不能在这个领域成为“终极赢家”。
所以,朗国任就得想办法,捅破这个“天花板”。
你看看这段历程,讲的哪里是朗朗,讲的是新中国的故事啊,我们自强不息,从土办法做起,然后学习老大哥,接受帮助,开始正规化工业化,老大哥不帮助了,那就得自力更生、另想办法,就得和海外更多的“大师”联系,就得加入WTO,遵循人家的规则,学习人家的方法……然后在人家的主场逆袭,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也不要觉得委屈,你就努力练,练完了干他,干到他不得不承认你天下第一,离了你演出都没法办,最后求着你参加的时候……事情就成了。
这位“朗国任”,是位不接受任何指责的的,他从不内耗,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他认为有效的策略,就一定会执行到底……他从来没有完全信任、完全依赖过任何一个老师、大师和经纪人,别人给他设计的“成熟道路”,他从来不走,他就是要捅破“潜规则”,撞穿“天花板”,给孩子找到最优的选择。
他从来不把美国看得多高,和美国经纪人吵架的时候,美国经纪人骂他违约,要他“还钱”,他张嘴就来——“美国欠了全世界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还?美国这么大的老赖,为什么不坐牢”?
这个就叫“自信”,姜文说过——他爸爸那代人,以及更早的那代人,都是超级自信的,他们打出一个新中国,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痛扁美国鬼子,还用英语骂他们MXXHER FXXKER……他们不是“老家伙”,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新人!
“朗国任”,不只是“朗国任”,他是很多人的合集,他是《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是《邪不压正》中的“蓝先生”,更是《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爹味儿”重,但他们是真的经验丰富、智勇双全,总是处于“提高警惕”的状态,能够看穿别人的一切伪装和谋划,他们也是真为下一代好,为他们流血流汗,铺平道路。
“朗朗”,其实更像是让子弹飞中那个被张麻子寄予期望的“六子”啊。
对了,现实中,朗朗还真去美国白宫弹过琴,弹的是《我的祖国》,也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片子,朗朗每次得奖,每次拿第一,每次战胜对手,都会大喊“爸、爸、我赢了”。
是啊,我们这代人也一样,我们做出点成绩,有点小小的成就,第一反应,不也想让自己的爸妈先知道吗?这是本能啊,就想我们登月了,取回月壤了,第一时间,也是想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他当年最期待的,不就是我们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吗?
郎国任还有一句精彩的话,大意是——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故事也很精彩,但你们不要往回看,不要走回头路,一定要往前走,当下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还记得《邪不压正》结尾,蓝先生对李天然说的——“不要叫我爸爸,你也该有自己的儿子了”。
这部片子,其实是给姜文从前的很多电影,画上了句号,给出了答案,结束了争论,也重新开启了一段新故事。
是啊,我们这代人,自己也当爸爸了,有一天也要对孩子说——
你行,你上,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