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
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吴庆军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的精神标识。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当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征程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更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风骨,以“四力”勃发激活文明基因,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璀璨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中国篇章。
一、擎旗定向:深刻把握 “四力”
赋能文化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当今世界,思想激荡、文明交锋、价值碰撞前所未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冲击全球治理体系,文明冲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试图撕裂人类共同价值;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催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期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文化“四力”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尺,更是应对风险挑战、凝聚奋进力量的 “压舱石”——思想引领力定方向,确保文化发展不偏航;精神凝聚力聚民心,确保亿万人民同心向;价值感召力树新风,确保社会风尚向上向善;国际影响力展形象,确保中华文明与世界同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文化 “四力”的强劲支撑,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溯百年党史,从红船启航时的理想之光,到延安窑洞里的真理之声;从 “两弹一星”铸就的精神丰碑,到脱贫攻坚谱写的时代壮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以“四力”为内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为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份自信,正源于文化 “四力” 的持续提升;这份力量,正来自文化 “四力”的深度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承载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唯有以“四力”为抓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站稳脚跟,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凝聚共识,让 14 亿多中国人民在共同的精神旗帜下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二、深植根基:准确阐释文化 “四力”
的辩证逻辑与理论精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之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全球视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明确提出 “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战略目标,将 “四力” 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维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 “四力” 绝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贯通、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四梁八柱”。
思想引领力是灵魂所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根本遵循,为文化发展锚定政治方向、注入真理力量 —— 失去思想引领,精神凝聚就会沦为盲目的情感宣泄,价值感召就会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国际传播就会陷入无魂的符号展示。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的深入人心,到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想引领力始终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 “定盘星”。
精神凝聚力是血脉所系,深植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沃土,融合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质,在情感认同与心理归属层面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从端午龙舟竞渡的家国情怀,到“中国好人”传递的道德温暖,精神凝聚力让亿万人民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同心同向、众志成城。
价值感召力是内核所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内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塑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从“最美逆行者”的挺身而出,到诚信经营的商业坚守,价值感召力让主流价值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国际影响力是使命所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将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 的智慧融入全球治理,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从“一带一路” 的文明对话,到国产影视剧的海外热播,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 的深度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 等思想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增强文化 “四力” 的深厚底蕴。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深刻的 “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更强的真理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更活的生命力,共同为文化 “四力” 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根基与文明滋养。
三、实践笃行:以系统思维
推动文化 “四力” 协同跃升
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以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牵引,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实践体系,让文化 “四力” 在落地生根中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真正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动能。
(一)铸魂立心:以思想引领力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思想引领力的强弱,直接关系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成效。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引领时代的 “最强音”。要深化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推动理论学习从“关键少数” 向全体人民拓展,从“集中学习”向日常浸润延伸—— 用“理论 + 案例”讲清道理,用“故事 + 数据”增强认同,让党的创新理论既入脑入耳,更入心入行。要创新传播载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 “报、网、端、微、屏” 一体化传播矩阵:把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表达,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场景,让《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精品力作成为思想传播的生动载体,让 “学习强国” 等平台成为理论普及的重要阵地。要守好网络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生态,让主旋律引领舆论走向,确保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成为传播真理、凝聚共识的 “红色堡垒”。
(二)凝心聚力:以精神凝聚力激活民族文化认同感
精神凝聚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弘扬。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故宫、敦煌等文化 IP 焕发时代活力;创新传统节日载体,让春节的团圆、中秋的思念、端午的家国情怀融入现代生活;发展传统技艺,让苏绣、京剧、中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 “精神纽带”。要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革命文物、修缮革命旧址,打造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讲好革命故事,让李大钊、焦裕禄、黄文秀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家喻户晓;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成为激励人民奋进的 “精神火炬”。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时代主题创作精品力作: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大议题,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传递中国精神的文学、影视、音乐作品;宣传新时代奋斗者,让 “大国工匠”“最美奋斗者” 成为社会风尚的 “风向标”,让全体人民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凝聚起 “一起向未来” 的磅礴力量。
(三)明德向善:以价值感召力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感召力的核心载体,必须以制度化保障推动其落地生根。要融入法治建设,将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社会治理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 “诚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在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彰显公平正义,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法治建设的 “价值内核”。要融入国民教育,构建全学段、全方位的价值观培育体系:在基础教育中开展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主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培育;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榜样引领,让核心价值观从小根植于心灵,成为终身遵循的道德准则。要融入社会治理,将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全社会的 “行动自觉”—— 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四)传声立形:以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跳出 “单向输出” 思维,以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将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等思想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文明对话等议题结合,转化为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既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 “大故事”,也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 “小故事”—— 从 “一带一路” 的互利共赢,到中国减贫的世界贡献;从大熊猫 “丫丫” 的归国之旅,到国产动漫《哪吒》的海外走红,让世界通过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搭建多元化传播平台:推动国内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运用大数据分析海外受众偏好,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中国文化 “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鼓励高校、智库、文艺团体参与国际交流,举办 “中国文化年”“文明对话论坛” 等活动,推动学术、教育、科技、文艺领域的深度合作。要深化文明对话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隔阂论;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既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让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桥梁纽带”。
四、展望未来:以文化 “四力”
勃发书写民族复兴新史诗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文化 “四力” 提升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跃升、开创新局面。“守正”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文化 “四力” 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创新” 就是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 “四力” 提升更具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
文化 “四力” 建设的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要持续优化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在精神凝聚中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要以文化 “四力” 提升涵养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昂扬的精神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以文化 “四力” 提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将中华文明的智慧融入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文明的传承薪火永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工程。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锚定“四力”建设方向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建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传承和践行”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2025VJD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所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