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188金宝搏网 > 中医

讲座实录| 罗先胜:秋季养生与防治(全文)

2025-09-17 14:22:03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罗先胜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核心提要】秋高气爽,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节。但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也容易引发呼吸道、脾胃及免疫相关的常见病。如何顺应秋季时节,调养身心、预防疾病,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8月31日,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特邀有着四十余年临床与研究经验的罗先胜老中医,为大家带来《秋季的养生与常见病防治》。罗老师结合经典医理与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传授秋季养生之道和防病良方,帮助大家安然度秋、健康迎冬。以下是实录全文:


  【红歌会中医文化大讲堂2025第六场

  秋季养生与防治

  主讲老师:罗先胜

  各位同志,各位同仁!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秋季养生与防病,也非常感谢红歌会平台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曾经给大家分享过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目前正处于秋季,我们在金秋时节与大家来交流这个主题——《秋季养生与防病》。

  我们分享的切入点还是以经典为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经典片段。四气调神大论篇重点讲了四季养生的知识体系,其中,秋三月这一段经文就是本节课要重点分享、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看一下这段经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读sūn,飧泄 :是一个中医病证名,特指一种消化不良的腹泻,其特点是粪便稀薄,夹杂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泄,奉藏者少。

  我们在阅读理解这段经文,千切要注意,不要犯一个错误——把经文所说的秋三月直接理解为是秋天三个月,这样理解,它就非常的狭隘。

  《黄帝内经》里边所说的秋三月,这个概念既指实际的秋三月,同时也指广义的秋气的变化。在五行当中,秋属于木火土金水的金,五行有一个全息的概念。五行经不光是指秋三月,它还指一天当中的黄昏到傍晚这个阶段,也指每个人一生当中接近于中年过后的老年阶段,也指空间位置上的整个西方,它有这么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会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细致的分析。

  当然,在季节上,它确实是指秋三月的7月、8月、9月。这里的7、8、9是指农历7月的立秋、处暑;农历8月的白露、秋分;农历9月的寒露、霜降——这就是秋三月所包括的六个节气。下边,我们一起来对这段经文一句一句的分享、理解。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秋三月,此谓容平”。秋三月,它是实打实的讲秋天三个月这个季节的气的变化,但它还有更广泛的范围,我们重点突破一下“容平”是什么意思。“此谓”,即这个称谓的意思,关键就在容平怎么理解。这个“容”,它是指空间、时空,也就是说时空为容,整个时空为容。那么形象的比喻就是一瓶水,也叫容器,所以时间和空间就叫容器。而“平”,它也有很多含义,不过在这里的“平”就是指这个容器装满了。一个容器装满了,就相当于大白话说的饱满。所以,“容平”在这里就是指丰满、饱满的意思。

  如果我们联系春夏秋冬来讲的话——春天,它是发芽、生的阶段,所以叫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就是推陈出新,长了新芽,进行新的开始,新的生命的开始;到了夏天,叫“此谓蕃秀”,就说明到了夏天,通过春天的铺垫,整个夏天万物生命就长得比较茂盛,而这个茂盛主要是指茎和叶还没有达到果实,所以它还没有达到“容平”的程度(饱满、丰满)。只有到了秋天的话,通过夏天的蕃秀茂盛,就来到了秋天的丰盛、丰满、饱满,就是已经结了果、结了实,那么果实、秋实、成果就饱满了,一年四季的时空来到了秋天,已经达到了非常的饱满、丰满阶段,这就叫“容平”。在一天当中,通过早晨开启新的一天的工作,再经过中午的最大程度的劳动,那么到了傍晚,我们就要开始处于休息、收的预备阶段。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春天是青少年立志生长的阶段;到了壮年,就来到了一年的夏天,这个时候是一生当中干劲最大、下力最多、体力支撑最大的人生阶段;而到了秋季(到了人生的秋季),这个人就处于容平阶段了。这个容平,不但是说我们的身体已经处在非常饱满,从夏天的蕃秀茂盛,走到了秋天的饱满紧实(有收紧、有壮实、有实的感觉);那么最主要的还指人的经验到了中老年这个人生的季节,也变得成熟、老练,是这么一个情况。我们对秋的概念是放在不同维度去解读它的,现在就把“秋三月,此谓容平”,通过多方的联系,把它给解读出来了。

  第二句——“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本来是分开来讲,实质上,它是一个互文见义——天气和地气都有急和明的成分。“急”,就是不是那么松弛,如果是春天和夏天,它就是一个生长的阶段。比如大自然里边的树木叶子,我们去摸的话,它就比较松弛、柔软,最多是一个蕃秀茂盛的那种感觉。而到了秋天,我们去摸这个树叶子,你会发现树叶子就有点稍微的偏硬。稍微的偏硬,就是叫“急”。比如说抚摸中老年人的皮肤,你就发现他跟青少年跟壮年就不一样,他就要紧一点,就要痉挛一点,这个叫“急”。理解这个“急”字,我们在学中医的时候,会更加理解的透彻。比如中医上有一种病叫“虚劳里急”,虚劳是指身体虚,但“里急”很多人就理解不了。里,是指肚子,中医上把大腹里边叫里;急,就是那个肚子,我们用手去揉,他比较紧张、比较痉挛,那么这种痉挛、紧张感,就叫“急”。我们摸下去像摸一种骨皮,患者会有一种紧张感、收缩感,这种情况就叫“急”。大家应该清楚,老年人的肚子跟壮年人、少年人相比,肯定老年人的肚子就是要紧一些,要里急,当然这个紧,是指皮肤的收缩、紧张,人偏瘦,这种叫“急”。这个“急”用天气来理解,就是天气开始收了,它就不是放开的一种松弛和一种舒展,它不是这个概念,它以收敛为主,所以叫急。

  通感比较敏感的人,就能理解整个秋天给人就是一种劲急的感觉。杜甫有一句诗——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就是讲秋天的一个气候,叫急(天气以急),杜甫这句诗算是把秋天的“天气以急”写出来了。那么“地气以明”呢?正是因为有“天气以急”的铺垫,所以夏天的长夏的那一种因日照地面升起来的雾气在秋天就开始收了,因为秋天的大气压是往下降的,就要从一定的高空降到地平面,再从地表面降到地底下,这个是秋天的任务。当雾气一收的话,那么秋天就变得就比较明澈,我们看秋天就看不出那种白雾雾的雾气,而是看出透明的薄薄的一种紫气(紫色的烟雾),紫色而透明,它就是“地气以明”的一种形象、感觉。

  我们在通过秋天养生的时候,要好好的理解这段经文。到了秋天,有这种苍劲气急,地气明澈,一个人到了人生的中老年阶段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特别的深厚、特别的深刻,思维也是特别的清晰、特别的明朗。因为经过了青少年和壮年的人生的实践和总结,那么到了老年,特别是中老年(不是很老,还没到冬天年纪),相应的说就会更加的明察秋毫。所以当一些决策性的事物,我们都会请教比较有经验的老同志、老干部来进行决策,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非常丰富,而到了“地气以明”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基本上都有明察秋毫的思维。一定要注意。一个人到了晚年,恰恰是他人生当中一种最清晰、最明了的明察秋毫的阶段,所以我们评价一些人,说他老年、晚年犯了错误、还糊涂,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自己的评判犯了错误。总之,我们要从一年秋季三月的气候来理解这段话,也要从一个人一生当中的人生经验来理解这段话,也要从一天当中的时空来理解这段话。

  在一天当中,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在傍晚(睡觉之前和吃晚饭以后的这个阶段),我们是最清晰的,一些决策、一些战略构想,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来进行,你不可能到了睡觉的时候再去进行。到了睡觉的时候,已经到了一年的冬天,那个时候什么都别管,是藏起来了,想做梦,就去做一点,不想做梦的话,我们就好好的睡觉。什么都不管,整个神经全部放松,那就叫藏。但是,睡觉之前和刚刚吃了晚饭以后,有一段时间是我们可以总结一天以来的工作情况。在这个阶段作一些反思和总结,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最清楚、最容易明察秋毫的时候。

  理解中国文化、理解《黄帝内经》,一定要有一种全息的思维。经文明明讲的是秋三月,但我们要广其义而用之。经文把秋三月的性质,用开头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了以后,下边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秋季养生的行为规范。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点睡,然后早点起,要根据我们当今的环境。当今所谓的早卧早起,应该就是在九点钟以后都算早卧,达不到古人说的日落而卧,能够在九点钟这个时候睡,都叫早卧;到了十点钟以后十一点钟之前,就叫晚卧。早起的话,太阳(卯时)一出,我们就准时起,这种情况叫“与鸡俱兴”。以前都是用鸡来报晓——鸡叫几遍睡觉,鸡叫几遍起床。这里的“兴”,就是一种活跃,秋天刚好跟鸡的报晓的时间能吻合,鸡叫三遍起床,就开始活跃了。这里是强调一种早卧早起的时间准则,关键是要达到一种“使志安宁”。

  春天是“以使志生”,春天是立志的阶段,立志就是把志气给立起来。对于小孩子,要跟他讲“你长大要当工程师、长大要当科学家、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这些都是“以使志生”。所以,从小跟孩子立志,这个观点非常的重要。立了志以后,到了整个青壮年时期来实现这个志,那就叫长,等到秋天要“使志安宁”。

  其实,如果我们青少年时候立志立得好,跟国家的发展意识形态走在一起,又加上我们的壮年阶段的奋斗、努力去实现,到老来的话,我们就会总结一生当中的奋斗历程,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安心宁静来思考,这就是人生的秋季。秋天是总结、反思,实行战略定位的一个季节,就像刚才我们说的晚上吃饭以后到睡觉之前也是我们总结的时候。正因为是总结、是反思,而不像早晨和中午那样,要带着很多的具体事物去行动、去处理。因此,早晨和中午这个阶段,我们是安宁不下来的,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具体事物要直接去做,但吃了晚饭到睡觉之前,有这么一段时间,刚好跟天人合一相符合,我们就可以“使志安宁”。安宁者,除了一种修养以外,反思、回顾也是一种安宁的实践形式。所以这里的安宁要根据春夏秋来理解,才会理解的比较到位,而不是说这里的安宁,连思考都不要思考,正因为安宁,我们才能够高成效、高准确的思考。这是我们对这三句话——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的行为规范、行为建议的秋天养生指导的解读。

  早卧早起也好,与鸡俱兴也好,使志安宁也好,那么要达到“以缓秋刑”。秋天是收敛,它有一个“天气以急”,整个树木叶,如果到了深秋以后,它会落下来,树木叶就比较硬、比较痉挛,所以就好像是受到了一种天气的杀罚、惩罚,所以把它比喻为“刑”。到了秋天,如果能达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有了这一个行为的规范了以后,那么我们就会缓和秋天过分的收敛、肃杀的一种状态,这叫“以缓秋刑”。

  在秋天这个季节,我们可以“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总之一句话,秋天就是要收敛。但是,收敛不是说冬天的藏——不管事、不做事、不作为,只是一个纯粹的闭关修养,甚至就是睡觉休息,它只是说收敛,而不是说闭藏,因此,它是符合秋天的情况(收)。只有收敛,我们才会想的深。如果我们把神气过于发散,具体事物太多,根本无法决策,其实这一种收敛神气是让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情志处于一种相对的专一、安宁的状态,以便于我们做好秋天的“明”。秋天,虽然说它以“急”的形式出现,以“收”的形式出现,但是作为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字——明。作为养生的话,我们一定要在秋天抓住这个“明”字,要使得我们处于一种明察秋毫的状态。要达到一种明察秋毫的状态,就要遵照秋天的这一种养生的行为习惯,所以这里的“使秋气平”,也是一种平稳、平和过渡这么一种阶段。当然,还要联系“此谓容平”,即饱满、成熟、诚实、老练、完善这些阶段,它叫“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具体还有一些辅助性的要求,叫“无外其志”。这里的“无外其志”跟“收敛神气”其实是一个概念。正因为收敛了神气,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无外其志”,收敛神气是手段,无外其志是目的。无外其志,就是说到了秋天要对一些过分的对外张扬和处理的复杂事物先放一放,要抽点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反思、总结,这叫“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是结合秋天的养生季节,如果在秋天过分的像夏天那样“无厌于日”,大部分时间都与外部事务打交道,那么这种情况就没有达到“无外其志”,这个时候要让我们的肺气肃降,要让我们的肺气清澈,就达到了这种效果。

  肺气,这里讲一讲。中医学上,肺这一个脏腑在五行上,叫金。金与秋相对应,那就是肃杀、肃降。“使肺气清”,就是要达到肺气肃降,肺气肃降了以后,才会清澈,才会使肺的功能变得很正常。在人的脏腑当中,肺气相当关键,只有肺气清澈、肺气肃降,身体的浊气才会往里收,收到大肠,最后才会从大肠排出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肺气好不好,将决定他的身体里边的浊气会不会往下收,浊气往下收,清气才会升得上来,一旦浊气收不下去,清气是不会上来的。为什么有些同志,当他的血脂高、血糖高,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血脂高、血糖高,这叫浊气,也叫湿气。浊气、湿气收不了,那么他的清气也上不来。所以你会发现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的人都有什么特点呢?都有头重、头蒙、头沉、头晕、身重、身困、脸黄、分泌物浊——这就是他的浊气降不下去,浊气降不上去,就是他的肺气降不下去;肺气降不下去,胃也降不下去。因为胃腑在五行上有两个功能,它既从属于脾,叫土腑,又从属于肺,叫金。阳明,就是大肠和胃;胃,就说明它在五行上是阳明的燥、金(因为阳明这个概念,在五行上叫金)。所以一定要知道,肺气降,胃气也降;胃气降,肺气也降——叫肺胃都是肃降。所以,“使肺气清”相当的关键。

  “无外其志”,这里是从情志养生来出发的,我们如果能根据秋天的季节作一个适当的收敛、专注、安宁、平和的反思总结,那么就可以达到“无处其志”,这个时候相应的肺部功能也会得到肃降清澈的强化。所以大家发现没有,这里边内涵很深,无论是从饮食起居,还是从情志,都要跟秋天吻合。在饮食上,肯定要多吃一些往里收、往下降的食品,才能够达到肃降肺气的饮食结构,这个在下边饮食养生的时候,我们会补充讲一下。

  “此秋气之应”,就是说上边的这一些行为的规范都是秋季的一种应对、一种反应、一种相应。换句话说,就是秋天应该做到的事情,这叫“秋气之应”。这里它不说秋天了,不说秋三月了,它说“秋气”,那么“秋气”就代表了一种气象的运动,它的范围就宽了。这里的秋气可以代表秋天三月,可以代表人生当中的秋季年龄,也可以代表一天当中的秋季时刻(黄昏以后的吃饭到睡觉之前的阶段),这些都属于秋气运行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达不到“秋气之应”,没有做到跟秋气的季节相适应,没有达到天人合一,那么这种情况,就说明我们的“养收之道”做得不好。

  从“秋三月”到“此秋气之应”,我们要做的这些事情,无外乎就是两个字——养、收,或者说秋天要做的事情就叫养收之道,要收要敛,收敛;要降、要专注,都叫养收之道。实质上,我们在秋天的行为上,也是收,庄稼、农作物在秋天要进行一种收成、收割,所以收也叫成,成也叫收。

  我们在进行青少年人生教育的时候,大家就要注意了。春天,青少年是播种,是发陈,是立志;到了青壮年,是长志,要把志气长起来、给落实下来;而到了秋天,是养收,要进行人生的总结——成功的总结、失败的总结,叫成,达不到这种要求,就叫逆(逆之则伤肺)。如果我们达不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种效果,就叫逆。逆之了以后,我们就会伤到肺。伤到肺了以后,冬天就会容易得一种“飧泄”。这个“飧泄”就是拉肚子,而且拉的这个肚子,多半会有一些不消化的食物,这种叫“飧泄”。

  可能有人会问“秋天没有做到养收的行为规范(养收之道),为什么会伤肺?伤了肺了以后,为什么不在秋天出现毛病,而是在冬天作为飧泄?”这是我们误解了经文的原义。经文的原义不是说我们秋天逆之伤肺,那么秋天就不生病。秋天逆之伤肺,秋天是会生病的,但是伤了肺在秋天就犯的这种问题,它叫季节性疾病。而经文要说的是“逆之则伤肺 ”,到了冬天出现飧泄,它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肺都伤完了以后,到冬天传过去,会变成什么病。因为秋天伤肺就说秋天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就没有达到秋天伤肺的过程。秋天都没有完,怎么就说“逆之则伤肺”,因为伤肺还在秋天的过程当中,还在进行,所以这个结果不宜在秋天说,因为秋天本身就是三个月,本身是一个过程,所以把秋天的过程完了以后,我们才定义为是伤了肺,因为你没有按照秋天的季节去养生、去行为,那么就叫伤了肺。秋天完了,没有按季节去做事,伤了肺,自然过渡到冬天来,那就会变为“飧泄”,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重点不是理解“为什么秋天伤了肺 ,到冬天来作为飧泄”,这是一个自然的演化过程,不宜在秋天说。秋天正在做事,都还没有形成定论,伤不伤肺,有没有按照行为规范来做,这个要从哪里才得到证实呢?要在秋天完了,才能作一个总结。因此,要理解的是“为什么伤了肺,会出现飧泄”,这个才是我们要去重点理解的。

  肺,跟胃、跟胃肠道的关系很密切,初步学习一点中医常识的同志都应该知道,肺跟大肠相表里,它们在五行上,都叫金。只是胃特殊一点,它的五行有两个归属,它既是土,也是金,这是胃的特殊性。有些同志可能还没有正式中医,但你一定要知道,人体的胃在五行上,既归属于土,又归属于金。有三个脏腑——一个是胃,一个是大肠,一个是肺,它们都属于阳明燥金,都属于金,都属于肃降,下面我们结合人体的一个常识,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胃和大肠在功能上跟肺有相似呢?

  胃和大肠,它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吃下去的五谷要往下收,要往下降,只要胃气一不降,我们的浊气就上来了,我们的反酸就上来了,我们的火也上来了,我们的热也上来了。吃下去的五谷,只有受到胃气的受纳、肺气的肃降和大唐的肃降,那我们既消化了它,而且也不会有浊气上逆,我们才会清楚、清澈,不但神气清楚、清澈,而且肚子里面非常舒服,没有饱胀感,没有逆气感、没有上火感、没有烘热感。很多人就是因为胃和大肠不能肃降、不能收敛、不能收降,吃下去的东西,这个火,无论是能量,还是热,这都要往里收,往里降,不能让它反上来,这就是肺、胃、大肠肃降的重要性。

  那么没有这三个脏器作为五行金的肃降、收敛,我们吃下去一丁点的食物,要么就直接反流,要么产生的热量收藏不了,又往上来,就变成一种烘热、难受、烦躁、浊气、呕酸、反酸、浑浊,整个身体汗多、食汗,有些人一吃饭,他就满头大汗,这种同志就说明他的胃、肺收敛不好。一吃饭,他就满头大汗,整个人热的受不了,这些就说明这位同志的肺气、胃、大肠作为五行金的肃降,这个功能就失常。如果吃下去的东西,没有进行一个往里收,而是很快就返上来,就相当于我们的肺气——一不能肃降,二肃降得过快,都是不行的。不能肃降和肃降得过快都会造成阳明大肠的毛病就会出现,其中飧泄就是这样造成的。飧泄就是我们的肺部往里收,身体里边的热量要从夏天收到秋天、从肌肉表部收到大肠,那么我们才有能量在大肠里边去做事、去消化。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肺的收有两个功能同时出现:第一,把我们头上、表面、肌肉的热量最大部分收到里边去,就会出现表部头上没有一种过分的热,我们就很清楚、清澈、气定神闲;第二,这个能量又收到哪里去了?收到胃肠去了。收到胃肠去了以后,它就有能量、有机会去消化我们的食物。这样,我们就上下全身活起来。一旦说我们的肺气不是往下降,反而是往上逆,进而产生胃和大肠也不能往内收,而是往外、往表、往上逆,吃下去的食物就没有能量去消化它,就会变飧泄(会出现一些没有消化的食物)。

  因此,大家发现没有,其实人体就是一个能量的分布和转移,哪个时候要分布在肺、胃、大肠,不能往上返,这样才会形成它应有的功能。这个热量要分布在胃和大肠降下去消化的时候,不能让它逆反上来。逆反上来,就会出现身体很难受,同时还出现胃和大肠的能量不够,反而消化不了里面的食物,这就是肺气收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有机会再来讨论中医的话,那么肺气不收,别说胃和大肠功能失常,连肾都要失常,因为肺气收下去的能量,最终要交给肾。也就是说,我们秋天收下去的能量,最终要交给冬天。秋天收下的能量就是收到地底下,秋天的热收到地底下,那么到冬天,地底下就很热、很温暖,而地表面就是冰天雪地,这就是一年四季也好,人的一气周流也好,它就是这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与交替。所以,这里的飧泄,大家就知道了——原来伤了肺,肺气降不了,胃和大肠没有能量,消化不了食物,是这个意思。如果连胃和大肠都消化不了食物,接下来又拿什么能量来藏于肾、藏于冬,叫“奉藏者少”,提供给冬天收藏的能量很少,那么进而又影响冬天的收藏,这就是季节之间的连贯性、连续演化性的重要性,一环扣一环。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当你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当中睡不好的时候,你想在三点钟来补觉,你是补不了的,补的效果特别差,那叫子午觉。我们在子时不睡觉,三点钟睡觉,第二天你多睡一个小时来补,会相当难受。所以,按时空、季节来天人合一养生,秋天做秋天该做的事,这才是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我们把《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关于秋天养生的这一段经文给大家分享了,下边来看一下秋天在饮食结构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秋天,首先一点,它收了,秋天的收要干嘛呢?它要把湿和热分开,湿和热一分开,就形成燥。秋天有燥的功能,它要收,就必须要把湿和热分开,这种气才收得了。那么要收的话,秋天就会出现一个燥,所以秋天表现出来的气,叫燥。秋天,如果收敛不及,它就会表现出夏天的湿,到了秋天都还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不多见。秋天多见的往往是收得过度,变成燥化过度(就是过于的燥),那么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鼻孔很干、嘴唇干,特别是鼻孔或咽喉,还有皮肤,因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孔,所以我们的鼻孔或者皮肤,显得特别干和燥,这个时候就表明我们的秋天的燥气太过,我们就要去养,解决秋天的燥,可以供大家选:1、百合银耳粥;2、银耳莲子粥;3、百合雪梨粥;4、白菜粳米粥;5、菊花枸杞茶。

  这里的粳米,如果买不到这种粳米,可以用糯米来代,白菜煮糯米粥,是可以的,还有稍微黏一点的大米,也是可以的。这些是一种养生粥、养生茶,都适合秋天来吃。菊花开在秋天,它更加有秋天的肃降之气,配上枸杞茶(养阴),菊花偏凉,枸杞偏温,两者配合,性归于平,这样的话,我们就获得了秋天比较适合养生的菊花枸杞茶,这四种粥也相当的好,这是针对秋天的燥的一个养生。

  如果秋天已经到了那个地方,而秋气还没来,比如说现在的海南、广东,可能时间都走到了秋天的处暑,但是它那边的湿比较重,既然秋天已到,但是它的秋气还没来,那我们怎么养生呢,我们依然按照夏季来养生。秋天到了,但是那个气还没到(以气为主),那我们就按照夏季养生,这是一个补充。

  哪一个地方的秋天来的晚呢?一般都是南方来的晚,北方来得早。现在的北京这两天又降到了28度了,而且北京一旦降了以后,它就不会反复的上升。南方不一样,如贵州,它本来处于南方,它的秋天来的也会晚一点,就贵州来讲,它会出现温度低到27、28,但是立秋过了几天以后,它又反升到30、31,它有这种现象,这是贵州。如果是广西的桂林,可能它会在立秋过后的某一段时间,它会降到相应的水平,因季节原因,它也会反升,温度会又高得离谱(高到32、33度)。但北方不一样,北方的天气一旦降下来,它就稳稳当当,连续一直降下来,它不会有逆升的感觉,北方的秋天相当舒服,因为它降得彻底,降的连续,它不会有反复的逆升。所以要体会秋天的真正的奥妙,其实要到北方去,才会真正的体会到秋天的“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而且北方的秋天是最舒服的,因为北方的秋天降得顺利、降得延续、降得平稳,不会逆升,这个是讲一下南北的差异。如果是云南,如果是贵州的某些地方,特别是整个广西省,乃至广东一带,它都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南方为什么会有胀气?北方为什么没有?所谓胀气,它最爱出现在秋天,夏末秋初乃至中秋之前,它都容易出现胀气,这就是因为南方的秋气降得不延续,途中会有反升。由于是这种情况,我们来看一下秋天的一些疾病。

  根据时间的关系,我们重点讲一下秋季感冒怎么去防治。秋季感冒怎么防治呢,我们就要注意秋天的气,秋天之所以感冒,是因为什么而感冒,我们要抓住秋天的气是燥。秋天的气是燥,可以叫秋燥感冒,也可以叫秋气感冒,也可以叫燥气感冒,始终要围绕一个燥。那么怎么理解燥呢?燥就是寒的一个前驱阶段,又把它理解为次寒。也就是说,冬天理解为主寒、阵寒,秋天比寒的温度要稍高一点,叫次寒,叫凉燥。

  秋燥感冒其实就是一种凉气,比寒气轻微一点的凉气造成身体的不适应和感冒。所以你会发现,秋天感冒有一个特点,叫“恶寒发热,时作时止”。既然它是次寒,是凉,所以它偏于收敛,生病了以后就会出现恶寒发热。那么秋天的这种收敛,它有一个危险的地方就是感受了暑天的热,同时一进秋了以后,又有一个外部的凉(秋燥)在身体里给盖过来,就可以把夏天的热和暑湿盖在里边,这个时候,表部会有一种恶寒,那么正气相搏也会发烧。

  为什么时作时止呢?因为南方的秋气降的时候,不像北方那么延续,它会这两天高一点,明天可能又会逆升,是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是一种仅仅次于冬天寒的一种凉气,那么我们就会出现一个胸部次塞(就是感觉胸闷)。到了秋天以后,你到南方,你的胸部的舒坦程度是没有夏天高的,因为外部有一层大气压是往里收,所以当你身体适应不了,你的胸部就会闷,或者说叫肺气那边就会受到一种损害,就是肺气会感觉不宣、不降,它就有一种叫肺部、胸部有塞的感觉。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腹部(腹部是大肠)也会有一种感觉胀——胸部似塞,腹部似胀;或有头痛,或无头痛;脉象弦涩,动在中部。

  脉象弦涩,因为它有一种收敛,“天气以急”,脉会现紧,会现痉挛,会有弦涩的感觉;“动在中部”,以中部为明显,就是关部。所以秋天的感冒除了发热恶寒,胸部的胸闷、胸憋、不舒服、肚子胀,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那一层秋气、凉气干的事。由于这个秋气没有冬季那么寒,所以我们用不着麻黄桂枝。秋天的凉燥感冒,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轻微的寒。既然是轻微的寒,我们有办法去对治它,那么我们就不用麻桂剂,我们就不用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直接用人参败毒散来搞定。

  人参败毒散:羌活5g,独活5g,柴胡5g,川芎5g,薄荷5g,前胡5g,枳实5g,桔梗5g,茯苓5g,甘草5g,党参5g,生姜5g。

  秋天的这种凉燥感冒,我们就用人参败毒散,要理解为它就是大气当中一种凉气,凉燥之气肃降下来,我们身体仍以应之,就出现一种凉气、燥气来束缚我们的身体,就使得表皮相应的从夏天的大量开放到秋天的毛孔开始收,那么里边的热就散不出来。我们的重点不要去清那个热,我们的重点是要去解那个表,只要把表邪凉燥这个邪气一解开,疏肺、疏皮毛,毛孔一开,那一点热,它就透散出去了,对秋季感冒用的最多的就是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散的这些药,都是偏于辛温,有些偏于平,比如说枳实、桔梗、茯苓,这些都属于平淡性的药,包括柴胡,还稍微的偏凉,偏点寒,但是羌活、独活、川芎,它就偏于温,这样一结合的话,总体下来这个药性稍微点偏辛温一点,但是根本就没有麻黄、桂枝的组合那么猛烈,所以它特别适合次寒。我们学习了这一点以后,对于一些学中医的同志,就会发现哪些状态适合用麻桂,哪些状态适合羌活、独活这类药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学习。

  人参败毒散,对于秋天这种感冒是以凉为主,热很少(几乎没有热),假如说这个秋天,既有那么一点点大气压下降、肃降引起的一点燥气(叫次寒之气),同时又把暑热关在里边,或者说这个秋气刚刚下来,我们就受了一层寒邪,同时,过了几天,这个大气又反升,比如说贵州前两天下了一点雨,它有25、26度,感觉有点凉(如果是早晚,更凉),可是到现在它又升高到30、31度,那么这个时候,前两天的凉就是一种秋气凉寒过来,但这两天的热,又使得这个大气刚要收在地平面,快要进入地底下,又反升上来了,那么人体以应之,就是我们收到里边的热,又重新往外发过来,那么我们本来就有一层寒邪、有一层燥邪在身体上边(前两天受压),那么这两天它又反升,我们就会出现一种表部毛孔没有完全打开,受了一点凉寒(凉燥),同时我们的热又上来了,这个时候,舌头会变红,咽喉会变干,鼻孔会变热,寒热都有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用银翘散。

  银翘散: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这些药一两是30克,一钱是3克,把它折算为现代量,然后把这些药弄成粗末,它是“为散”,为散就是一种比较粗糙的一种粉,但是不会很细,要粗糙的粉末,一次用6钱(18克)。一钱按五克来算,六钱就是30克。30克的粉末又怎么办呢?用一两的芦根(新鲜的芦根)先煎汤,再把芦根煎汤的药又拿来煎煮30克的散,煮的时间不要太长,最多就是十分钟,香气大出,这个时候就赶快取服,不要过煮,因为它是肺部的药,药取轻清而不取重着,那么过煮厚味,它就入中焦,效果不会那么太好,非常科学。到此为止,我们就知道了,原来银翘不是今天的吃法,今天的银翘颗粒可能还会好一点,但银翘解毒丸做成丸剂,效果就差。正宗的服法是把这些药打成粗末,再用鲜芦根来煎汤。

  大家要注意,银翘散哪些是属于凉寒药,哪些是属于辛温药呢?我们来盘点一下,它的荆芥穗、它的薄荷,它的淡豆豉,偏于辛温,它是解表的,它是解表部的那一层表寒,严格来说,叫凉燥,它还不属于正规的寒,但我们把它说成轻微的寒,也是可以的,所以要会融会贯通。一定要知道,秋燥是仅仅次于冬寒的一种寒,是轻微的寒,正规的名字叫凉燥。那么凉燥之邪盖过来,而气候又反升,这个暑气又重新升过来,那么两者就要斗争,暑气逆升而燥寒下降,这种热和燥相搏,就形成秋季的热感冒(我们把这种叫热感冒)。这种热感冒,也是热伤风,实质上也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说法,除非你知道它的内涵,说它是热伤风,其实背后是有一层凉燥之邪收敛在表部,又加上气候逆升,诱发人体里边的暑气,逆升了以后,毛孔没有打开,刚好跟表部的那一层凉燥之邪相撞,于是就产生了这个病,恰恰要用银翘散。

  服用方法: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在服药是怎么服的呢?一天服三次,出现了秋天的热伤风感冒,如果你去吃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颗粒),一天吃三次,根本解不开。但是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煎、去吃,两小时要吃一次(二时一服),日三服,实际上就是两个小时吃一次,六个小时吃三次了以后,这个时间就紧凑了,有可能吃三次就解了。吃三次解不开,夜晚还要再吃一次。如果吃了以后还不解,重新赶快再抓一副再吃(病不解者,作再服)。

  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药,叫鲜芦根。这个鲜芦根特别重要,今天跟大家讲一下。秋天感冒,特别是秋天感冒夹热,特别是一边鼻孔干,一边咽喉干,一边嘴唇干,一边皮肤干,同时会打一点喷嚏,同时有一点点轻微的恶寒,有那么一点点凉燥在表部,但是鼻子是堵塞的,同时因为有热,所以鼻孔干,出的鼻涕是清鼻涕和黄浊鼻涕交替出现,或者说是黄浊鼻涕,咽喉会咳嗽,吐的痰可能会带黄带黏一点,但他有轻微的恶寒,鼻孔有塞,说明他有表部的邪气,叫燥邪(凉燥之邪),特别适合银翘散。关键就在于有一位味特别重要,叫芦根,如果是鲜芦根的话,效果出奇的好。因为芦根很诡异,芦根是迄今为止两种相反的功能都在一身出现。严格来说,它有三个功能同时出现:第一、清热;第二、祛湿;第三、生津。一味药,又能祛湿,又能生津,它既能治燥,还能治湿,还能降热,在哪里去找这种药呢?

  恰恰秋天的感冒,它就要夹湿,为什么?因为秋感冒,凉燥盖下来,同时气候逆升,又开始升高温度,导致人体的温度上升。人体的温度上升,那个暑气刚刚降下去,又重新升上来,它是夹得有湿的——凡是暑气,都夹得有湿,所以,它是凉燥加暑湿混在一起,所以秋天的感冒银翘散是三个气:第一,它是凉燥的燥;第二,它是有热;第三,它是有湿。它有凉燥的一面,也有鼻孔干的一面,你要生津,同时你要清热,同时你要利湿,这就是芦根的奥妙。

  为什么今天要讲银翘散呢?接下来还会讲一个问题。秋季感冒,它在北方很少,但在南方特别多,而且南方还有一个最诡异的情况。南方是一年四季都有秋季感冒,所以这个秋天明明是讲秋天而讲秋天,但是要注意,重点在于秋气,而不在于秋天。讲秋天是为了讲秋气,讲秋天是标,讲秋气是本,真正的秋气才是最重要的,只不过秋气爱在秋天出现,因此用秋天来讲之,来学习之。

  真正重要的是秋气,而南方一年四季都是秋气,都有秋季,比如说广西,比如说广东,比如说成都,比如说昆明,它基本上只有一个秋季感冒,因为它们没有冬天,特别是桂林、广西没有冬天,贵州的冬天也很少结冰,贵州在黔大毕会好一点,在黔东南就没有冬天了,它只有秋天,它只有次寒,没有严寒。所以在昆明的南面,比如普洱,比如临沧这些地方,基本上就没有严寒,包括昆明,所以它只有次寒。因此,你会发现,银翘散在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管用,特别是广西,特别是广东,它的感冒,基本上要从银翘散去着手,很少会用到麻桂和青龙,这是从季节来讲。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以气为主,果真在广东出现了麻黄汤证,一发烧,一点汗都不会有(光光的),该用麻黄汤还得用麻黄汤,但是你会发现,广东感冒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丁点儿汗,叫汗出不畅,因为它不是严寒,而是次寒,它盖的不那么严实,寒气不是那么重。它是次寒,它就会有那么一点点汗(汗出不畅),所以说它适合用银翘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种药物。寒气稍微重了一点,我们用人参败毒散;热气重一点,我们就转化为银翘散。这就是我们讲的银翘散的一个功能,要知道它是次寒、秋燥,夹了暑湿,特别适合这个状态去运用。

  各位同志,今天对秋季的养生就讲到这里了。我们对经文做了解读,还解读了一个思想,重点是讲秋气。秋气,它是要用时空来表现的,它集中表现的时空是秋天的三个月,同时它还表现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的中老年阶级(从中年开始过渡到老年这个阶段),同时它还表现在一天当中的傍晚吃饭以后到睡觉之前的季节,它都属于秋气分布的一个时空,这是今天晚上最重点的一个内涵。大家回顾我们从春天养生、讲到夏天养生,再讲到秋天,通通都是这个内涵,要用全息广义的概念去解读它。

  养生,别光是养身体,包括情志,包括工作行为,都在里边,它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饮食起居,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讲解,同时对饮食结构,秋天要多吃一些清淡、肃降、收敛之物,比如说莲子、山药、萝卜、白菜,秋天有一种白菜出来了,它叫秋白菜,所以我们开始要吃这些东西。银耳、百合是养阴的,那么哪些是肃降的呢?白菜就是萧降的,莲子也有一种收的意思。我们要结合这种结构去适用它,作为养生的饮食结构的一个规范。

  同时,我们讲了秋季感冒,特别讲了人参败毒散和银翘散,而且特别讲了南方秋季感冒多半是银翘散。我们讲了南方以后,反过来就讲了北方,说明北方的感冒多半是冬天感冒。比如说到了秋天以后,北方用的最多是人参败毒散,一般来说很少用到银翘散。为什么说秋天北方的感冒不太用到银翘散呢?因为北方的秋天温度下降以后,反升的可能性很小,南方随时可以反升,这就说明银翘散跟人参败毒散不同。人参败毒散没有热,它只是有表寒,有次寒盖住,热是非常轻的。但银翘散不一样,它是有一个热的逆升,它就会出现咽喉干、鼻孔干,同时会出现皮肤干,同时轻微的发热又有微恶风寒(微微的),说明它表寒比较轻,但是它始终有一层表寒盖住,因气候的逆升造成人体的暑气上升就撞在那里,就形成银翘散证,合起来——它就是有寒(比较轻微)、有湿、有热,三个气合在一起,用银翘散三气全而解之,就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当我们对中医的这一种细节分析到位了以后,实质上来学中医也是比较容易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内容就到这里。

  课堂问答

  1、涛声依旧:秋季是不是老毛病容易复发的季节,比如湿疹

  罗老师曰:老毛病,在哪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毛病,都会有相应的不同的季节容易犯,春夏秋冬都会有的。相对来讲,可能冬天老毛病犯的更加多一些。

  湿疹,它在春夏秋都容易犯。我们知道,湿疹在秋天也容易犯,在夏天也容易犯。我们学习秋季养生紧紧要抓住两个字——秋气。秋气是收,有一层次寒,只要这一层次寒盖下来,而我们的身体里边有暑有湿,那么它就会斗争,它就会出现了。它出现了以后,不管它是湿疹,还是感冒,我们都来辨别那个次寒怎么除掉。次寒,在秋天用不着麻黄、桂枝,但是荆介、防风、羌活、独活就用了。如果他夹一点热,银花、连翘就下去了;如果他有湿疹,我们再加一些祛风除湿的药,比如说蝉衣、蝉蜕、茵陈,我们就加进去了,它就除掉了,就是要理解它的病机。

  2、新绿:秋冬季受寒气,特别是肺气胃气,如何祛除寒气?

  罗老师曰:这里边说季节,但是主题还是要讲气,他感受的是冬气还是秋气——如果是冬气,它就是严寒,它的寒比较重,感冒就会出现没汗(不会有汗),因为严寒,风也比较严。如果这个严寒浸入到筋骨,就比较疼,那么它要重。但是要注意秋天不是,秋天的秋气只是大气从夏天到秋天一种收敛,仅仅是一种凉(偏飕一点),所以说它的寒特别轻微,只能表现出轻微的鼻塞和轻微的恶寒。我们祛除这种寒气,它不需要大量的麻黄、桂枝乃至附子、细辛、干姜类,我们只要有荆芥、防风、苏叶,最多就是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这些药,我们就能够把秋天的这一层轻微浅表的收敛之凉燥之气(也叫次寒)就祛除了,一般不要麻黄汤和小青龙汤,今天跟大家讲的人参败毒散就回答了你提的问题。人参败毒散,如果要在冬天去除那种严寒性的全身发烧、一点汗都没有,它会稍微困难一点,这个时候,如果说脉象是浮紧脉,人又特别高烧无汗,又特别怕冷(非常明显),这个时候直接用麻黄汤。今天所学的人参败毒散也好、银翘散也好,你会发现,它们的恶寒特别轻微,多多少少会出一点汗,轻微的怕风怕寒,有点鼻塞,逆升的暑气在银翘散来讲,会多一点,他就会有咽喉干、鼻孔干、嘴唇干、舌质会偏红、舌尖偏红,有这种情况。

  3、涛声依旧:去年处暑犯了,今年又是处暑那天又犯了,这是为什么呢?

  罗老师:解释一下什么叫处暑。处暑就是暑气要回家,表明秋天秋气已经收足了暑气,使得暑气要回家了。从那一天开始,暑气就正式降,降到地底下,这叫处暑。处暑,最怕的是它不处、它不回家,最怕的就是它刚刚收下来,然后它又逆升,这就是处暑这个节气最爱犯的毛病。所以,涛声依旧说“去年处暑犯病,今年处暑也犯病”,也是正常的,是因为你的体内有这种湿热之气,经过暑天的这一种叠加(在你的体气和天地之气的暑气重叠),到了处暑,一边是大气下降,要把暑气收下去,一边是收下去而收不住,甚至逆升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犯病了,你要会从气化变迁这个角度去解释。所以大家回头去看我们的春季养生、夏季养生到今天的秋季养生,都是从气候的运行变化来讲的。

  4、药师:我的过敏性鼻炎也是处暑发病,几年都这样,很准时。

  罗老师曰:因为春天主生发,特别是夏天的整个暑气都是往外长的,夏天的毛孔是全张开的,所以你的身体里边的水、热、湿都顺着毛孔就排出去了,它没有一种相反的邪气来斗争。立秋了以后,到了处暑,大气压正式要下降了。刚刚开始立秋,只是季节进入秋天,但是大气一般都还降不了,到了处暑,大气就要降,大气一降,才叫处暑。大气都不降,这个处暑不回家,不降到地底下,它就不叫处暑。但是往往就造成季节虽然到了处暑,天气凉下来了,但是暑而不降,不但不降,有些还反而会逆升,所以这个病就犯了,鼻炎犯了,湿疹也犯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爱在处暑这个时候犯病。

  通过互动,大家要理解的是秋天这个季节,特别是到了处暑,大气压是往下降往里收,它就是一个凉燥之气。天气虽然想下降,但是地气却还不下降,降而不下,反而逆升。逆升了以后,就撞上了,上边是一层凉气盖下来,下边是暑湿收不下去(逆升),就撞上了。撞上去了以后,如果毛孔是打开的,那么就发出去了,关键是上边是一层凉燥,毛孔开的不好,然后就撞上去了,所以,浅表出现了一个搏斗,因此湿疹、鼻炎都犯了,就是这个问题。
 

2025年往期中医讲座:

罗先胜讲座回放:中风的防与治
罗先胜老中医讲座:中风的防与治(实录全文)
罗先胜讲座回放视频:痛风的防与治 
罗先胜讲座实录:痛风的防与治(全文)
罗先胜讲座视频:夏季的养生与常见病防治
罗先胜讲座实录:夏季养生与防病
罗先胜老中医讲座视频:春季如何防治多发常见疾病?
罗先胜老中医:春季如何防治多发常见疾病?(讲座实录)
罗先胜讲座视频:AI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中医大众化?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