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相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不是首先形成经济制度,然后再产生相应的政治制度,,而是由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劳动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之后,即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再建立经济制度的。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基础上,按照“谁所有谁经营”的原则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先后为各社会主义国家所引用。我们把这种十月革命之后由苏联人创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经济模式称之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太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句话,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是犯了“左”的错误。以此为基础,认为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降低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的确属于生产关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这就象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男女关系,但并不是家庭中的男女就一定是夫妻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每时每刻都在发展、都在变化,但历史上的社会所有制形式不过五种而已,试问,这五种所有制形式怎么去适应这漫长时期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就说资本主义社会吧,五百年来己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所有制除少数几个国家外,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用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说得通吗?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是根本错误的,以这种错误原理为基础形成的观点当然也是错误的。
2,另一种看法认为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太纯,恰恰相反,是没有建立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句话,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处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劳动力则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表现为资产受益的要求,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家独资经营企业制度,还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都必须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现在,生产资料的性质变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变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己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则处于从属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即由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而且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一一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但是,苏联模式却用旧的企业制度一一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从而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因此,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相反,是没有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犯了右的错误。不错,苏联模式,或称为斯大林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是犯了右的错误!
谈到生产力发展要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想到的是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生产资料科技含量的高低,而常常忽略了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一一即生产力结构特征及相应的社会所有制决定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资产所有者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把占有的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关键问题是能不能体现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资料量的差别并在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资产所有者这种特殊的利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有可能结合为现实的生产力,社会生产才得以进行,物质生产力才有可能正常发展。
同样,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劳动者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关键问题是能不能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一一即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连劳动者的劳动潜力都不能充分发挥,当然也谈不上公有资产的充分利用,又怎么谈得上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呢?
苏联模式的致命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忽略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殊发展要求,它又怎么能不彻底失败呢?
在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不同阶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产力等同于劳动力,而且是以集体方式存在的劳动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所有制形式;在奴隶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产力基本等同于劳动力,但已经是可以以个体方式存在的劳动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奴隶社会所有制;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与此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所有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又表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定的社会所有制总是与特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力结构不变,社会所有制形式也不变。而在具体的变革过程中,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过程中,不仅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反过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也会促使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这两种情形常常是并存的。
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进入了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苏联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在微观方面,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取代了传统企业制度居于主导地位,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从宏观方面看,则产生了国家所有制形式,而国家所有制本质上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从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相对于股份制的优越性也十分明显,只是没有同时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制经济才遭受了彻底失败。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应原理上的严重缺陷或基本错误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仅仅注意了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忽略了由生产力结构特征决定的发展要求,不知道生产力发展要求表现包括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只有全面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生产力才能正常发展。
二是社会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却一直强调所谓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现实的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所有制形式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所有制是具体生产力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而不是相反,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却把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作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必要前提,由于从抽象的生产力出发,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四是形成所谓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不仅从经济学上看是错误的,而且从历史实践的角度看也是反动、反革命的。谁都知道,革命之前的俄国、中国等,都是非常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如果我们硬要坚持这一观点,其结果必然会走到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去。
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是旧的生产关系(产权制度)不适合新兴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劳动所有权),是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因此,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是右了,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适应不了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