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经济学之美

2025-11-03 10:59:31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叶风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引言

  爱因斯坦说,物理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原本不可理解的东西,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规律,秩序,和谐,本来是设计者建立的美学原则,却在物理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怀疑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描绘物理学之美。这样的美代表着物理学的四大特性:对称、简洁、自洽、统一。

  对称之美,物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宇称守恒,大到行星的公转轨迹,小到电子的自旋方向,都遵循这份 “镜像对称” 的默契。简洁之美,看似复杂的物理学底层规律,居然能被人们总结成简单的数学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自洽之美,那些看似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解释,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不是否定宇称的守恒,而是为我们找到宇宙为什么存在的答案。统一之美,打破边界,让不同的现象套用同一套规律,如麦克斯韦统一电和磁、爱因斯坦对大统一理论的追求。

  当代经济学的诞生,少不了物理学给予的启示,比如物理学的均衡概念和能量守恒概念。是否在经济学中,也有着类似于物理学的规律,体现着经济学之美呢?

  对称之美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把劳动价值分成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别对应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

  物化劳动的对象是生产资料,准确的说是能够形成固定资产的劳动产品,从事这部分劳动的劳动力不创造价值。举例来说,一个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6年之后,资本家从拥有1座厂房,变成拥有两座厂房,生产资料翻了两倍。

  6年的时间,活劳动创造出来的是生活资料,物化劳动创造出来的是生产资料。既然生产资料给了资本家,物化劳动的价值必然不在生活资料的价值里,但是从事生活资料的活劳动,依然要为物化劳动提供生活资料,这部分生活资料被称为剩余价值。

  生活资料的剩余价值,必然等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价值,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去了。

  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关系的时候,建立了价值关系的会计学公式:W=C+V+M,这个C被理解成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以折旧和原料的形式存在。

  这样,价值=折旧+原料+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这是会计学的叙述方式,实际上,折旧就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原料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真正的价值只有两分法。

  1932年,库兹捏茨正式提出国民总收入,用的就是价值两分法,即国民总收入=投资+消费,换一个说法,国民总收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马克思的价值两分法,是从活劳动的身上,看价值的两部分;库兹捏茨的价值两分法,是把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都看成是价值的创造主体。

  库兹捏茨的国民总收入,后来发展成GDP,增加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但是核心框架依然是投资+消费。站在价值计算的角度,GDP存在劳动时间的重复计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站在实用性的角度,GDP全面统计不同部类的产品价格,方便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

  所谓的对称之美,就是采用价值两分法之后,从事投资的劳动力和从事消费的劳动力之间,两者的劳动力价值存在均等关系。

  简洁之美

  按照定义,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按照价值的两分法,剩余价值属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属于生活资料的劳动力价值。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是两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之比。

  如果剩余价值率经常波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必定动荡。现实中的劳动力,具有职业的稳定性,特别是两大部类之间,不可能让一个工人今天在钢铁厂炼钢,明天就去工地搬砖。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将释放多余的劳动力,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会增值。释放的劳动力重新工作,就会创造新的劳动力价值。新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全体劳动力的价值增值。

  假设原有的剩余价值率是x/y,释出的劳动力价值是a,新的剩余价值率就是(x+a)/(y+a)。通常,这两个剩余价值率不等。要想产业结构稳定,需要x/y=(x+a)/(y+a)。只有x/y=100%,剩余价值率才能保持不变。

  正常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不考虑设备的物理性损耗,6年后设备可以翻一番。理论上,如果存在人口红利,产量也可以翻一番。72÷6=12,经济增长率就是12%。

  如果没有人口红利,只能用新设备换旧设备。投资1台新设备,要求6年收回投资,新设备的价值就是每年节省下来的工人价值的6分之1。

  也就是说,6个工人工作6年之后,就可以节省出来1个工人,节省出来的钱恰好可以买1台新设备。经济增长率是之前的6分之1,12÷6=2,经济增长率就是2%。

  设备更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它是另类性质的投资,6年收回设备投资是工厂投资的底线,低于6年,资本会选择扩张性的投资,或者流入其它产业,比如说第三产业,以维持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这样,2%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最低经济增长率。

  如果不做设备的更新,投资全部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率就是12%。因为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所以最大经济增长率就是12%。

  静态回收期6年,是重工业的建设周期决定的,受技术条件和工厂规模制约,相对稳定。全世界百年来,平均利润率基本不变,就是受静态投资回收期不变的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在12%到2%之间变化。如果有人口红利,你就选择12%;如果没有人口红利,你就接受2%。前者多是发展中国家,后者多是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率是国家政策的可选项。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超过技术进步或者效率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前者是那个12%梯队的,后者是那个2%梯队的。

  经济增长是工业化国家的特权,需要建立一定的工业的基础,拥有一定的工业技术,还需要排除经济危机的干扰,才能正常地积累资本。这里的推算,忽略固定资产的物理磨损,有一定的计算误差。以上原因,导致资本未必能做到6年翻一番,这会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借助投资和消费的对称性,我们会发现原本很复杂的经济增长,包括争议了很久的内生增长和外生增长,居然可以化解为很简单的算术问题。这难道不是经济学的简洁之美吗?

  自洽之美

  静态投资回收期决定了资本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价值决定了经济的增长速度。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本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增长速度。

  202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5%,说明我国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也是5%。如果你看不到这个5%,说明你被平均了。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资本的增长速度就是12%,但是劳动力价值的增长速度只有5%,说明一个经济学的规律: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就会越大。

  x/y=(x+a)/(y+b)。因为x的增长快,y的增长慢,所以a大于b,x/y大于100%。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大。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的存量/劳动力价值=6×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6×剩余价值率。可见,资本有机构成是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它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高。背后的原因,就是资本的增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增值。

  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之时,人们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宇称要不守恒,直到cp破缺理论的出现,两者共同构成宇宙诞生的物理基础。没有宇称不守恒,宇宙就不会诞生。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研究了资本主义世界近百年的数据,发现无论经济增长率怎么变化,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不变。人们只知道资本家的财富会越来越多,但是不知道是为什么。如果要一个解释,那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地追求效率。

  明明投资和消费就应该是对称的,我们却发现了它的不对称,而且让这种不对称有了解释,可以自洽,这不正是经济学的自洽之美吗?

  统一之美

  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框架,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这套理论是管不了宏观经济的,直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分裂为宏观和微观两大板块。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一样,并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经济学家们推小及大,认为宏观和微观都适用同样的逻辑。这并非是我们统一了宏观和微观的规律,而是我们过去的视角还没有触及到两者的区别。

  以剩余价值率为例。剩余价值率100%,是宏观经济的要求。只有剩余价值率为100%,产业结构才稳定。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平均每10年就会爆发一场经济危机,就是因为剩余价值率小于100%。

  从1893年到1929年,美国有36年的经济危机空窗期,1911年正好居于中间。恰好是这一年,美国的重工业追上轻工业,相当于剩余价值率为100%。

  微观经济的层面,在工厂不断追求效率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当它偏离100%,并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再度触发引经济危机。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这种剩余价值率大于100%的经济危机,远比19世纪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宏观要稳定,微观要效率,到底是谁服从谁?有没有一套机制,同时能满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的要求呢?

  爱因斯坦曾说,对称是自然规律的终极简洁性与和谐性的体现,也是所有基本力的共同根源。

  杨米尔斯理论正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它用同一种对称逻辑,统一了除引力外的强、弱、电磁三种基本力。杨米尔斯理论远比宇称不守恒的意义更大。用杨振宁自己的话说,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

  剩余价值率100%,正是经济学的对称性,它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具有最后的支配作用。

  剩余价值率大于100%的时候,剩余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导致更多的劳动力涌入投资性生产领域。为了防止这一动荡趋势的蔓延,社会衍生出一种机制,将社会闲置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

  假设:没有服务业之前,重工业(投资)120人,轻工业(消费)100人,剩余价值率为120%;有了服务业(面向消费者)之后,重工业是110人,轻工业100人,服务业是10人。

  从工业的内部看,剩余价值率是110%;从工业的外部看,剩余价值率是110:110=100%。

  内部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微观层面的剩余价值率,代表着工业内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

  外部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宏观层面的剩余价值率,代表着对称,也就是投资=消费。

  内部的剩余价值率,是重工业分配生产资料的比例,例如,重工业有210台设备,按照剩余价值率110%,就要分给重工业110台,分给轻工业100台。

  外部的剩余价值率,是轻工业和服务业分配它们的生活资料及服务的比例,例如,两者创造的价值是220元,按照剩余价值率是100%,就有110元分给重工业的劳动力,110元分给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

  随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内部的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服务业进行对应,外部剩余价值率将大于100%。于是,投资大于消费,经济结构又不稳定了。

  此时,就不能只对消费端动手,还要对投资端动手。这个动手方式已经超出市场经济的范畴,需要政府的直接干涉。具体说,就是要政府用自己的钱,买下一部分投资,以维持新的经济平衡。

  新的价值公式:总投资的价值-政府投资的价值=消费的价值。换个按产业划分的表达公式:重工业-基础投资=轻工业+服务业(消费)+农业。

  政府投资,其实就是对总投资的修正。修正之后,投资=消费,维持了经济稳定的对称要求。

  1929年的那场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大量投资基础建设,大力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并带动美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此,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消失了。

  从简单对称到复杂对称,是我们统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核心密码。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看似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其实蕴含了经济学中对称的必然逻辑,是对经济学统一之美的最好诠释。

  【文/叶风尘,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