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说:“有的人没有一点儿理论水平,就对有关理论问题乱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传统经典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无序竞争经济运转模式。社会主义实行了公有制,就可以实行计划经济,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但是,我们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效率低下。苏联的实践也证明是纯粹的计划经济是失败的”(今日头条:书院霞满天 2025-09-02 11:58,【改革理论探讨】)。
在探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历程中,苏联的实践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案例。有人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意义。
但是,“苏联的实践也证明纯粹的计划经济是失败的”这一判断是不符合历史和实践的。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全貌出发,深入剖析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理论水平对于理解经济模式至关重要。对于“有的人没有一点儿理论水平,就对有关理论问题乱评论”的意见,本人也深表赞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缺乏理论支撑的评论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和肤浅。在马克思时代,市场经济确实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其资本主义性质和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确实引发了多次经济危机,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重创,充分暴露了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完全不可行。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计划经济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调控和引导创造了条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框架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其经济体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计划经济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调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以及战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偏离了列宁、斯大林所倡导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路线。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更是彻底走向了私有化和市场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一过程充分说明,放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向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而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犯的错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综合实力遭受重创,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去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能力,俄乌冲突更是凸显了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困境。这些事实都表明,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救星,而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因素。
如果从俄罗斯的角度看,抛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改制恰恰是走向衰弱的根源所在。
苏联的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却保留了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制度形式,虽然在苏联公有制企业中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者,但这种制度却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这导致了苏联企业成为一种无主体的生产模式,劳动者与公有制经济的利益关系被割裂,缺乏动力和责任感去维护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种模式的弊端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后期逐渐显现,成为苏联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应该拥有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即劳动所有权。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该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权制度。然而,苏联在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并未真正建立起这种劳权制度,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基础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衰落。
苏联模式曾经是使苏联走向强大和繁荣,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其优势所在;苏联模式确实也存在着各种弊端,但这种弊端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而是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适合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苏联的实践并非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失败,而是表明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强大和繁荣。苏联的衰落并非因为计划经济本身,而是由于在改革过程中背离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原则,错误地引入了私有化和产权制度,导致经济基础的动摇和劳动者的利益受损。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仍然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则是需要警惕和避免的错误方向。我们应该从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坚定不移地走公有制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让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