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经济模式的抉择犹如船舵,深刻影响着社会前行的方向以及人民生活的福祉。资本主义经济自诞生伊始,确实在特定历史时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步触及瓶颈,其内部潜藏的矛盾开始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一个阻碍社会持续进步的“走资怪圈”。此“走资怪圈”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情形已大不相同,如今正日益显露出对人类自身的伤害。相较而言,社会主义以其独有的共享理念,为人类社会描绘出一幅更加公平、和谐的发展蓝图。人类若渴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科技进步成果的美好愿景,就必须坚决挣脱“走资怪圈”的禁锢,大步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享时代。
一、先从资本主义“怪圈”说起
纵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轨迹,科研投入本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它促使技术持续革新,有力地提升了生产力。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这一积极因素却引发了一连串负面连锁反应。生产力的提升导致产品大量过剩,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这直接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工人失业后,收入大幅减少,消费能力随之下降,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企业又不得不进行去产能操作,甚至不惜毁掉已生产出来的产品,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走资怪圈”。
五十年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资本家宁可倒掉牛奶,也不愿将其分给穷人,这种看似荒谬至极的行为,实则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完全由市场机制与利润驱动,当商品无法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出售时,资本家为维持利润,宁愿选择销毁商品,也不会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人。时至今日,类似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房产商宁可炸毁大量房子,也不愿意将其提供给买不起商品房的穷人。这一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运行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而非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二、社会主义时代要跳出资本迷思
1、必须跳出市场经济高效率的迷思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彻底解放自己,清醒认识到所谓“资源自由配置带来高效率”的说法,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用以迷惑大众的经济学话术,其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而非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通常而言,代表资产阶级的学者地位越高,这类理论的欺骗性就越强。他们通过复杂的经济学术语和数学模型,精心营造出一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至高效率的假象,实则掩盖了其剥削劳动阶级的本质,也回避了少数企业的高效率与整个经济系统的低效和巨大浪费之间的深刻矛盾。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一部分企业机器轰鸣、工人日夜加班,却仍有大量工厂倒闭、无数工人失业。对于这种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往往选择缄口不言。因此,所谓“资源自由配置的高效率”神话,不仅忽视了社会整体的真实需求和公平分配,对底层民众的苦难更是视若无睹——它本质是对无产阶级贫困化和大规模失业的选择性失明。
2、跳出引进”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的迷思
无论外资还是内资,资本的本质始终是追逐利润,这一过程必然建立在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之上。引进的外资越多,国内民众所受的剥夺往往也越深。尤其当资本渗透至关键领域——特别是教育、医疗、水务等公共行业时,这种压榨会变得更加普遍和沉重。
例如,某些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后,凭借技术垄断、收购行业龙头、控制产业链等手段攫取高额利润,同时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式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外资进入医疗、教育、盐业、水务等公共领域,往往会导致服务价格普遍上涨、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并拉低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和伦理底线,最终使人民群众承受更多不公与掠夺。
3、跳出竞争激发活力的迷思
在人类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产品尚不丰富,且科技进步空间广阔的时期,公平竞争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然而,当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科技文明达到高度发达阶段时,竞争所带来的往往不再是进步,而是大量的重复建设与产品滞销,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人才和资源的高度分散也阻碍了尖端技术的集中攻关。
此外,由于市场需求逐渐饱和,产品滞销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总而言之,过度竞争不仅不利于形成宏观层面的协同合力,阻碍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反而为国际垄断资本提供了机会,使其得以对我国民族企业实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略。我国许多行业龙头企业曾被外资吞并的历史,正是这一现实的有力例证。
三、跳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预设的学术语言
1、跳出狭隘的就业思维
(一)跳出狭隘的就业思维
长期以来,就业率被各国政府视为关键的经济指标和政治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工人失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保持一定规模的失业人群成为资本家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导致许多大学生一毕业便面临失业,广大无产阶级(包括农民工)也难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相比之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提高为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社会主义企业中,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企业能够更合理地组织生产,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同时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总而言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越发展,工人的处境往往越不利;而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恰恰成为缩短劳动时间、提升工人福祉的重要基础。
2、跳出虚妄的GDP思维
资产阶级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尤为重视GDP数据。若该数据真实可信,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稳定和整体经济状况,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然而,GDP这一指标本身存在显著缺陷:它不仅能掩盖严重的腐败问题,还遮蔽了尖锐的分配不公和巨大的产业资源浪费。例如,炸毁新建楼房、盲目兴建形象工程、使用率极低的机场、高速公路、会展中心和体育场馆等行为,虽可推高GDP数值,却未真正创造社会财富,反而导致资源大量消耗。此外,GDP增长常成为部分官员滥权妄为的“遮羞布”,为追求短期政绩,他们采取种种短视行为,严重损害国家与人民的长远利益。值得深思的是,上百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用于民生改善?这一问题亟需社会深刻反思。
3、跳出紧盯利润的对外贸易思维
对外贸易的核心价值在于互通有无。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沦为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生产的本质便发生根本异化。资产阶级将以盈利为导向的对外贸易视为功绩的象征,而工人阶级却被永久禁锢于流水线旁,代代相继,沦为现代化生产的奴隶。即使一国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若其对外贸易仅服务于资本的利润攫取,广大劳动者仍难以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更严峻的是,当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市场需求萎缩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依赖出口的企业往往率先减产裁员,工人阶级便成为最先被资本抛弃的牺牲品。现实一再表明,以利润为核心的外贸模式,既不能真正解放劳动阶级,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国内的贫困问题。
四、建立共产主义建设新思维
唯有确立共产主义新思维,才能彻底摆脱资本主义旧思维的束缚。共产主义不仅要同传统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要同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念实现根本性决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建立这一全新理论体系的条件日益成熟。在此背景下,人类应当首先确立以下核心思维:
1、确立生产资料公有思维
当资产阶级及其附属集团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劳动阶级时,实质上是从法律上确立了其独占人类文明成果的特权。表面上看,资本权利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但从宏观和历史维度看,这种权利本质上是对社会共同积累的劳动成果和科学技术成果的私人侵占。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荒诞现实:机器人取代流水线,成为生产的主力,而大量工人却陷入失业与贫困,甚至连最基本的家庭再生产都难以实现(例如众多青年因经济条件无法成家)。
必须明确,人类文明的成果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是确立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制,推动所有关键社会资源公共化。公有制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底线,更是杜绝剥削与不平等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之下,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社会可以根据整体需求和长远规划科学组织生产与分配,从而避免资源垄断和阶级对立。苏联早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土地国有化和教育资源公有,仅在十年内就将文盲率从67%降至11%,显示出公有制在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生产资料公有化,因而是打破资本垄断、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前提。
2、跳出政府-官方思维
只要国家机器依然存续,社会主义就难以迈向高级阶段;只要官僚主义体系仍然存在,劳苦大众便很难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历史表明,官僚主义阶层本质上与社会主义革命立场相悖,而人民群众难以对政府实施有效监督,也已成为一种结构性现实。当原本的人民公仆逐渐蜕变为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阶层,他们便必然走向劳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官僚体系自身无法实现真正的人民监督。因此,官僚制度不能仅靠改造,而必须被彻底取消;官方体制必须逐步消亡,劳动者才能自主起来管理社会。共产主义事业的推进,意味着国家镇压职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货币与工资制度也随之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深入人心的“工分卡”消费制度,以及由劳模组成的轮值管理团队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开启崭新的历史篇章。
唯有到那时,劳动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管理将不再依靠传统的政府机构和官僚体系,而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的劳模轮值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社会事务的运行与决策,从而保障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与高效运转。
3、跳出货币-工资思维
货币自诞生之初,便注定了其最终必将消亡的历史命运。现实表明,只要货币仍在流通并主导经济生活,资产阶级的社会根基就难以彻底瓦解,官僚集团与官方体制也难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必须在逐步削弱产品商品属性的过程中,坚决破除“货币-工资”体系,建立全民统一的“劳动-工分卡”消费制度。该制度是抵制资本剥削、清除腐败、抑制投机、维护工农根本利益最强有力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进入高级阶段的首要任务。
一旦脱离货币,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便难以兴风作浪。而当工人、农民能够与社会全体成员平等、无差别地使用工分卡进行消费时,真正的社会公平才有望实现。工分卡体系依据个人的劳动贡献记录相应工分,劳动者凭工分换取所需生活资料与服务。但工分值主要用于兑换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货币经济中出现的贫富分化和剥削问题。中国1958至1961年间的工分制实践表明,当劳动工分与直接消费紧密挂钩时,基层腐败率下降达73%。如今,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工分卡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4、建立全民劳动思维,扫除食利阶层
社会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必须实行全民劳动制度,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包括领导者、管理者、作家、艺术家和大学教授等——均须参与生产劳动。随着劳动时间大幅压缩,脑力劳动者也应当每日投入数小时参与生产活动。共产主义社会将劳动视为人的第一需要,作家、艺术家、歌手、运动员等都应成为劳动的积极参与者。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表明,当管理者参与车间劳动时,其决策失误率可降低41%。全民劳动制能够有效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共产主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脱离劳动的特权阶层,也抵制凭借某种技能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现象。这类脱产者往往演变为官僚集团的外围附庸,新时代必须首先对这一群体进行清理与改造。当劳模轮值管理团队以身作则、率先劳动时,演员、讲师、小学教师(彼时已不存在金融诈骗者)都应当成为共产主义生产劳动的真正参与者,而非仅进行象征性表演。
高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实现,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坚决将一切特权现象和脱产行为彻底清除。在全民劳动的社会氛围中,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真实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共同劳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生产的过程与需求,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结与合作,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5、打破推销思维,建立产品按需分配思维
在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下,我们应当牢固树立“产品不足”的思维。资本主义畏惧产品滞销,而共产主义恰恰要克服产品不足。因为产品越充足,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能被压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三小时工作制。如果某种产品仍然需要六小时工作日才能完成生产,我们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派人力物力,确保将其劳动时间缩短至全社会统一的标准。
所有产品都应依此类推,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资源优化,逐步将每项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压缩至2-3小时——那便是共产主义在向我们靠近的时刻。更进一步,若某些生产环节已实现机器人操作,将工时压缩至1-2小时,我们就可以将富余劳动力调配至其他仍需较长时间的部门。共产主义正是通过这种灵活的、全局性的生产调节机制,根本杜绝产品过剩与滞销现象。
其结果将是:所有产品的劳动时间被最大限度压缩,人们由此获得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到那时,“劳动者的解放”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可感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现实。当然,我们仍需谨慎把握“满足需求”和“扩大自由时间”之间的平衡,既要物质丰裕,也要时间充裕,精准掌控这一者之“度”。至此,科技进步的成果才能真正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6、共产主义因勤俭节约而无比美好
社会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将关停大量非必要的工业企业及有害物质生产企业。人类生活将趋于简约,消费行为将有合理边界,一切出于攀比和虚荣的消费品都将退出历史,所有破坏地球与自然环境的工业都将被清理,任何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都将彻底消失。唯有真正服务于人民生活改善的产品,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共产主义要极大缩短劳动时间,就必须倡导勤俭节约;共产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同样离不开勤俭节约。美好生活内在要求我们践行勤俭节约——它永远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美德。
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史,可见一种深刻的悖论: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反而不断加剧产品过剩、消费萎缩、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和贫困循环。而共产主义事业,旨在让所有人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技术越进步,产品越丰富,按需分配的范围就越广,人们的劳动时间也就越短。由此,每个人都将拥有更多闲暇投身所爱:热爱旅行的人能够遍览世界,热衷运动的人可以驰骋于绿茵场或篮球馆,喜爱歌唱的人可在艺术中心尽情高歌。人们也能够与棋友对弈、与工友探讨工艺、与朋友相伴郊游、与爱人悠闲逛街……生活本就该如此美好!
结语:走向共享文明的路径
共产主义绝非乌托邦幻想,而是应对“生产力反噬”的历史必然。当人工智能替代率突破40%的临界点(麦肯锡2024预测),唯有建立共享文明机制,才能避免系统性崩塌。历史正在呼唤我们:打破资本枷锁,将如特斯拉工厂般的自动化成果转化为全人类的4小时工作制,而非任由其堆积为少数人的万亿市值。文明的前途,在于选择共享而非独占,选择解放而非异化——而这,正是共产主义留给人类的最伟大的遗产。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