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下溪磋商
(2025年7月25日)
先生本月21日发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几点实践问题上的谜雾》,论述实践与理论关系,在我看来未超脱实践唯一论。其主要观点:理论是由实践所产生的,实践不仅仅是未来行动上的,也是理论所由的经验总结。是认识论上的,也是行动方面的。实践产生真理这一条路径是永远正确的。
首先。要明确思维与实践是两个范畴。实践是感性物质活动,思维是对感性活动的抽象分析。经验是对感性活动的归纳,依靠社会遗传,没有脱离感性范畴。真的理性—真理,是对感性活动和感性意识的再加工,由表及里的解析,寻找同类事物本质。这种追寻活动即是理性思维过程,且通过指导实践再思维,是不断切近本质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思路。实践是思维对象和来源,但不等于真的理性。感性物质活动与理性思维不相等,不能搞混两个概念和范畴,否则走向对立面,思维即实践,坐而论道就能实现梦想;或实践就是真理,那么,资本主义及西方的社会实践岂不是就是在实现真理?!。
第二。经验属于感性意识之记忆。动物类基本都有这种功能,通过基因遗传保留。而真的理性,是对感性意识的再加工,由表及里剔除暂时,发掘其相对永恒—也就是本质。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功能,且在人类有文字后才形成的。经验可以传承实践,但经验无法传承真的理性追索。感性意识及记忆不是理性思维,二者完全不等。经验不等于真理—真的理性追索。而真的理性追索,可以找到事物本质,因而指导实践避免迷茫、被表面化暂时性迷惑。这就是真理的前瞻性和穿通性。相对永恒是说人们认知、理性追索具有时代局限,不可能做到一下子就追索到永恒。真理也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
第三。中国人思维习惯是归纳法,是不求本质解析的类比,脱离具体事物内在分析,变换概念远离本质分析,形成狡辩,还自鸣得意说这是辩证法。这是明显带有缺陷和谬误的思维。有一个谬误:“辩证唯物主义叙述的是客观真理”。人们把客观真理当做永恒,不言自明的铁律。客观是人模拟自然和他者立场上的解析,带有时代主观局限。把这个当做唯物辩证法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曲解,其本质是自以为是的真理。真的理性追索是一个不断接近本质的过程,不断祛除主观错误的理性与实践循环过程。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文化,批判的继承了欧洲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是其核心。古典哲学尽管起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但把感性活动与理性对立,在思辨壁垒中转磨,一直到笛卡尔才对思辨壁垒怀疑。彻底打破这个壁垒的是马克思,他把感性物质活动作为思辨对象。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从经验出发,以归纳实验方法对自然到历史思辨比较。这是科学与哲学分家之起源。其缺陷是屏蔽了理性思辨自身形式逻辑与辩证。到了休谟有了对经验的反思与怀疑,从而推动科学与哲学的前进。一句话,对既有的怀疑和反思,才使得真的理性追索能前进。而认识论论集大成者黑格尔试图弥合康德的物自体与后天认知的天然沟壑,说出认知的改变与飞跃的辩证法来自感性实践活动,其主奴辩证法阐释这一现象《精神现象学》。缺陷是把认知悬空,切断了认知与感性活动关系。唯心论与唯物论各有其弊端与错误,并非完全对立。归纳是唯物主义特征,理性思辨是唯心主义特征,马克思自认为其哲学是二者真理的结合,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见《1844年哲学与经济学手稿》黑格尔哲学批判章节)。人是自然物和思维的综合体,自己创造了其物质生活,创造了自己历史。马克思把这种新哲学观称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
小结:理性追索,形式逻辑是基础。在此之上的怀疑反思之创造性和否定性,是真的理性追索之根本。这是哲学和哲学之子科学进步的原因。因此可以这样定义哲学和科学:对既有存在的怀疑和反思,既有存在包括经验和既有的真理。
哲学及其分支科学,其最大实用价值就是前瞻性。哲学之子科学在近四百年中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承认实践检验了真理的前瞻性,而这篇文章的缺陷或者说最大的谬误:遮蔽了理性的前瞻性,对于感性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科学无法离开的工具—数学,最初来自感性物质活动的总结归纳,而后依据其形式逻辑的推演,形成自身系统演绎,为近代科学证实其前瞻性。无论是物理化学,乃至当代科学前沿的量子学和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deepseek成为今年初的热门,就是算法成就。数学是带有主观抽象性特征的自身演绎,并非由实践经验归纳后成立。而科学与哲学分家后,马克思哲学主要针对人类社会,其前瞻性成就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部经典并非全部以经验归纳为方法论,而是以哲学方法:用理性思辨方式对收集的历史数据(感性经验)解析。理性思辨换个词汇就是抽象思辨,由表及里的分析。《资本论》第一卷的序和跋,马克思自己做了说明,把结论和方法论公之于众,其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再次做出本质说明:创造性、否定性。结合《1844年哲学济学手稿》,进一步解释了黑格尔唯心论成就,人类是自身创造和否定即有存在的结果。经验代表过去—过去的感性物质活动,感性物质活动—实践自身并不能归纳出真理。经验、实践不等于真理。马克思新哲学,吸纳唯物论归纳法和唯心论理性思辨的真理,把人类存在解释为思维与感性物质活动双轮驱动。动物凭经验实践活动生存,有些动物能制造工具,有意识但其实践千百年进步甚微,而人类在经验之外还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并且贯彻到实践,理性与感性双轮驱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感性实践的单轮驱动特征。动物凭经验实践遗传存在,感性直观是他们的本能意识,他们不具备思维意识。没有文字就是明证。语言即意识,而文字是概念和定义基础,是广泛交流之必须。形成文字才代表一个人类种群理性思维意识水平,指导实践进行双轮驱动循环之必须。
中国三千年来,除了二千六百年前百家争鸣时代,以墨家为代表的理性思维萌芽存在,后被湮灭,一直凭经验、直觉感性生存,因而四五百年前开始被西方超越,妄自尊大、屏蔽理性思维使得华夏近代到了生死存亡地步。毛伟人在八十年前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倡,要学习中外前人的先进思想,剔除糟粕。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先进思想的代表、典范。这种以感性实践为理性思维对象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缺乏。社会主义复兴,华夏复兴之超越必须弥补中国人思维欠缺,形成前瞻性思维,而不是一味模仿。
以历史归纳论而言,没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坐而论道,就没有当代科学的启蒙和发展,没有马克思的坐而论道就不会出现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美国建国之初的坐而论道产生了的宪章,吸收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奠定了十三个州到五十多个州的发展,使之成为大国和强国,超越了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坐而论道很有必要、恒有必要。欧洲中世纪之前的哲学,没有发展出科学,除了政治经济环境原因,就是思辨自成壁垒,没有与感性实践结合,没有把感性物质活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和营养。而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欧洲大陆哲学家后来不自觉的突破这个壁垒,前瞻的指导了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实践的停顿与倒退,则是没有脱离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窠臼,哲学上没有创造创新,没有对既有的反思和否定,暂时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演变成私有、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欧美资本主义的翻版,野蛮资本主义现象频出。
四十七年前出炉的实践唯一论,对中国人祸害至深,流毒至今。这是中国人理性思维的倒退。
马克思主义不过时。这个结论不是从历史延续的形式出发,而是从感性对象、现实角度看待—实践活动与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思维意识与实践自由结合的创造物,私有制截了这阻种自由结合。私有制的顶峰-资本生产方式,以资本占有生产生活物质雇佣劳动者,使得绝大多数人出卖了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自由。物质产出极大丰富与劳动者相对贫穷共存。尽管资本主义存在方式,比起之前的私有制给予更多人自由,人的双轮驱动变为感性实践单轮驱动,但多数人失去人本质:思维自由的与感性活动结合。变为动物性的感性实践,这种人向动物异化呈现极端,从依附人的奴隶制,变为表面自由的多数人出卖自己本质生活。从这个解析出发,人的解放、劳动者的解放远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必要的,尤其在东方生产力落后的国度。但劳动依然是雇佣特征,没有转变成劳动者参与管理到自为管理,没有实现思维与感性活动的自由。劳权制度未能普遍实现,社会主义呆滞倒退的根本问题。一句话,马克思解析到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我们还处于马克思主义阶段。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因而马克思的暂时相对真理还没有过时。
刘先生解释:马克思主义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无论先进入资本主义还是后进入资本主义,都是要遵循这些规律的,这些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承认国家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中国后进入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本质是占有生产生活资料的雇佣制度。这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政治基础。生产与交换关系需要借鉴,而社会主义要实现劳动者解放,与这种形式背离。改变这种规律,实现劳权制度,在扩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劳动者解放,才是社会主义的使命和本质。新中国建立后,共产主义者李立三有创新,这就是管理者、科技人员和劳动者三结合的形式,同时大幅提高生产力,伟人毛泽东命名为鞍钢宪法。一九六零年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其中的伟大意义:劳动者参与生产管理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认为自己的《实践论》过时,需要有新的理论。
在此有必要论述一下《实践论》。中国的教条主义者,坚信苏联的城市革命,依靠工人阶级。这是一种曲解。现代化:从农业生产方式到工业生产方式,甚至夺取政权,把农民转化为工人。苏联只从形式上依靠工人,并没有看到农民也是劳动者,因而没有把农民作为同盟军。这在1936年以前,花费大量资源精力解决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矛盾。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写下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精神,对于中国劳动者具体定义。这是《实践论》的前提,以对真理的掌握、本质的分析,解析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革命依靠的根据。因此在夺取政权之前的革命阶段,没有犯李立三王明等人的教条主义。《实践论》是在此基础上的写作,后人只看到实践二字,没有看到掌握真理后的中国分析。把感性实践活动作为真理的唯一形式,感性经验成为真理的唯一来源。并且声称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马克思出现前瞻后,其个人意志成为劳动者阶级意志,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进程。历史并非为规律固有发展形式,人类活动与思维意识先进、前瞻性密切相关。
革命,并非就夺取政权而言,而是采取一种不同于既往的生产生存制度。中国历史上真正成功的革命,是秦孝公与商鞅合作的革命,即是思想的革命也是生产生存制度的革命,同时标志着统治阶级的自我革命。拿这个作标准,伟人毛泽东的革命只是要求统治阶级自我思想革命,没有落实的生产制度上。尽管1960年伟人意识到生产制度上存在劳权问题,但终没有实现劳权制度化,因而人走茶凉。劳动者掺沙子不是制度,不是从生产基础上实现的微观与宏观革命。
结论:概念与定义必须明确,以便同行可以磋商探讨。实践属于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动物一致性。思维属于理性,是人的特殊本质的脑组织活动。思维与感性活动自由结合形成的创造循环,才是人的全面本质。摒弃理性不能前瞻,不能指导人们实践的进步。解析社会历史,即需要经验归纳法,更需要理性逻辑和辩证法,由表及里的解析,否定既往不合理的存在,创新真理指导实践。辩证法是人的创造性和否定性。感性实践和理性思维是两种状态,前者是感性物质活动,后者是思维意识活动。虽然二者有内在联系,但并不相等。搞清二者本质,也就搞清人与动物区别。
PS:脑蛋白物质并不天然的提供理性思维活动。资产阶级思想家运用唯物主义并不比无产阶级思想家差,一些人热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哈耶克就是典型。合作与竞争,代表两种思维,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入径,后者是资本主义思想家路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是单向思维,唯一思维的两面,唯物主义走到极致就成为另一面。唯一思维没有把感性物质活动作为理性思维对象和来源,使得感性与理性对立,人类双轮活动变单轮,把人类比拟为动物,适者选择生存,自由竞争者胜出。这是真理路径的歧路,为暂时优胜者唱赞歌,以为资本主义制度将会永存,是对人类劳动动创造历史的歪曲。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是人的创造性,对既有存在的不合理性之否定 ,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的永恒性。单从物质生产方式去解析《资本论》,遮蔽了马克思理性思维和穿透性,遮蔽了马克思对人本质解析,思维与感性实践的自由结合之伟大意义,只能流于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生产与交换作为规律和永恒。不能用他人思维模式代替马克思哲学,把短暂过渡的策略当成永恒。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在对西方的搏斗中须调整自身。农业和工业化过程存在大量问题需要理性思维解析,然后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