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
“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废了”
“我是不是这辈子完了”
这些是当代青年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在社交平台反复咀嚼和转发的“共情句柄”。在宏观经济承压、青年失业率高企、结构性岗位失衡的今天,这样的焦虑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深刻的社会矛盾映照在个人命运上的苦难投影。
那么,我们必须追问:一个人如果找不到工作,是否就真的“完了”?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让我们深信不疑?这不是简单的心理调节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哲学问题,是关于人的存在与价值在社会结构中如何被限定的问题。而唯物辩证法,正是回答这一问题最有力的武器。
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找不到工作=人生失败”这一公式,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观念,并非自然真理。这种观念的广泛传播,与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阶级社会将“工作”定义为个体与社会连接的唯一合法形式。
在历史上,“工作”并不始终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核心标准。农业社会以土地和亲属关系为主,宗法伦理结构主导个体认同;手工业时代,传承与技能是判断人生是否成功的依据。直到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职业”逐渐取代“身份”、“家族”、“教义”成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
为什么?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拥有生产资料,他们必须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存资料。于是,“有工作”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获得社会合法性、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性强制,构建出一个令人窒息的叙事:只有工作者,才是“完整的人”。
在这一背景下,“找不到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深刻的道德评判。一个人不工作,在社会的审判眼中,几乎等同于“无用”、“失败”、“懒惰”、“寄生”。由此,找不到工作,便成了毁灭人生的巨大灾难。
面对这种结构性焦虑,唯物史观提供了极具解放性的观点。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我们对“工作”“成功”“失败”的理解,并非来自个体直觉,而是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共同塑造的结果。当前青年对“无业”的恐惧,不是内心软弱,而是当代资本主义话语霸权下的思想驯化。
第二,失业并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岗位创造滞后、自动化替代劳动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年“找不到工作”,并不代表他们懒惰无能,而是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下降,而“工作”的标准却被持续拔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指出,资本主义存在“产业后备军”,即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运作的常态。它既起到压低工资、维护利润率的作用,也作为对在岗劳动者的隐性威胁。因此,失业现象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内生的制度性安排,而非个体道德失败。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根本上松动“找不到工作=人生完蛋”这一强制性逻辑。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帮我们认清了“失业”是社会结构问题,那么辩证法则进一步指导我们看清问题的两面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无业”并不等于“静止”,更不是“终结”,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阶段性矛盾表现。
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表面上是“失败”,但这也可能促使他重新认识自身的兴趣、技能与价值,从而转向自由职业、自主创业、转专业深造或参与志愿服务等多样路径。
这正是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旧的价值观(必须就业)被现实否定,新的方向(自我探索)在否定中萌芽,再经历内在矛盾运动后形成更高级的存在状态(新的人生路径)。
用一句俗话来说:“人活着,不一定要靠一份工作来定义。”
当然,这不是在贩卖“鸡汤式自由”,而是强调:人生的丰富性与可能性,远远超出资本设定的“就业”边界。一个人可以是诗人、手艺人、农民、志愿者、甚至是“在路上的流浪者”,这在历史长河中都曾是合法的人类生活方式。问题在于,现代社会过度压缩了合法生活的边界,只认可“劳动合同中的人”作为有价值的存在。
我们还必须追问,是谁在不断制造这种“你必须有工作,否则你就完蛋”的幻觉?答案很清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器——媒体、教育体系、社交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地强化“唯工作主义”。
学校教育灌输“就业导向”的人生模板。从高中升学到大学就业辅导,人生几乎被单一通道化:考高分→读好大学→找好工作。任何偏离都被视为“异类”或“失败”。
互联网平台制造“成功焦虑”幻觉。短视频与职场KOL把极少数“早年财富自由”的案例包装成普遍成功范式,营造出一种“你没成功是你不够努力”的叙事,掩盖了结构性不平等。
父母代际焦虑加重自我否定。多数中国家庭将孩子视为“家庭投资回报”,一旦孩子未能就业,便认为“亏了”“废了”,而个体也在这类亲情绑架中形成自我否定。
资本话语主导下的“自我剥削”。平台经济下的自由职业者、灵活用工者看似“不上班”,实则比传统职工更焦虑、更不稳定、更易被剥削。这种“自由工作”实则“变相压榨”。
在这整套系统中,个体的“工作失败”被放大为“人生失败”,是一种意识形态控制,而非事实逻辑。
真正的哲学追问必须回到根本:人是什么?人的价值何在?我们不否认工作的重要性,但更应认识到:人不是为工作而生,工作只是人的一种活动形式。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写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人的价值在于实践能力、社会关系与自由发展潜能的统一。工作只是实现这一潜能的诸多方式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然的。
一个人即使没有正式工作,但只要他:
有自主思考能力,有人际交往与情感联结,有对世界的参与与改造欲望,有审美、道德、艺术或技术实践的活动,那么这个人就是完整的、有价值的。
而真正的解放,是超越“工作定义人”的资本叙事,恢复“人定义工作”的人类本质。这正是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景——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自由实践与创造过程。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找不到工作,是否这辈子就完了?
从表面看,是;从现实压力看,也许是;但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人的本质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绝不是。
这不是一篇劝你“躺平”“摆烂”的文章,而是一次鼓励你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看清你的痛苦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制造的;看清你的价值不是被剥夺的,而是被误导了方向。
人生从来不是一场单选题,“找不到工作”不是终点,而可能是一次深刻的契机。契机不是来自空想和鸡汤,而是来自深刻的现实批判与重新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勇气。
正如黑格尔所说:“绝望之中,隐藏着新的黎明。”
那么,就从这个问题出发:如果人生不是为了工作,那你想为了什么而活?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3979号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397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