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构集体“装睡”,谁来为233个孩子的未来买单?

2025-07-12 11:02:07 来源: 昆仑策网作者:单双祥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1.jpg

  当机构集体“装睡”,谁来为233个孩子的未来买单?

  ——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深度剖析

  单双祥

  2025年7月,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233名幼儿的血铅检测报告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深深震撼了公众的心灵。这些孩子体内的铅离子含量超标竟达2000倍,编织成一张无声的伤害之网。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场灾难的背后,并非单一责任者的恶行,而是从颜料采购、食品加工到日常监管的全链条“集体装睡”:监测机构以技术之名掩盖失职,监管部门沉溺于程序空转,教育机构则在逐利中迷失了公益的方向。

  这场悲剧揭露了一套“机构失能”的系统性顽疾,当每个机构都将责任推卸给“流程”、“上级”或“他人”,当“履职”成为空洞的口号,“尽责”变成罕见的例外,233个孩子的血泪,不过是这套病态机制下又一次触目惊心的牺牲。

  一、机构“装睡”的三重镜像:

  集体无责的温床

  在天水事件中,没有孤立的罪魁祸首,只有一连串“装睡”的机构身影。

  监测机构:以“技术遮羞布”掩盖失职,明知土壤铅含量连续三年超标,却通过“选择性采样”与“数据修正”将超标报告粉饰为“达标”。面对家长的质疑,它们以“检测方法不专业”为由推诿,却始终不敢公开原始数据。这种“专业造假”的本质,是将技术权威异化为利益同盟的工具。

  监管部门:沉迷于“程序空转”的游戏,办学资质审批只看场地面积而忽视供应链审查,食品安全检查仅核对台账而不检验原料,环境执法仅凭汇报而不进行土壤实测。更讽刺的是,当家长于2025年6月集体送检发现问题后,监管部门竟以“未纳入常规检测目录”为由拖延处理,直至舆情爆发才匆忙“连夜行动”。这种“不告不理”的惰性,实质上是将公共责任异化为“被动应付”的官僚主义体现。

  教育机构:奉行“逐利忘义”的原则,为节省成本默许甚至授意使用非法颜料,为规避监管将食材采购外包给无资质供应商,为掩盖问题用“季节病”、“过敏”等借口敷衍家长。这种“成本至上”的逻辑,暴露出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将“办学资格”扭曲为“敛财工具”的价值观。

  这三个机构的“装睡”,共同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责任逃逸图”:每个环节的机构都将风险推给下一个环节,每个部门都将责任归咎于“程序漏洞”,最终让233个孩子成为了“制度缝隙”中的无辜牺牲品。

  二、机构麻木的“病根”探析:

  从个体失责到系统失能

  天水事件并非孤例。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镉大米到工业盐,近十年来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大多存在着“机构集体失能”的阴影。这种“麻木”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体制性病灶。

  权责清单模糊化:部分机构的职能设定停留于“文件表述”,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权责清单。例如,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涉及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但具体谁负责食材溯源、谁监管加工过程、谁承担兜底责任,始终缺乏明确界定。责任边界的模糊导致机构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考核问责虚化:现行考核机制重视“留痕”而忽视“实效”,一份签字齐全的检查记录往往胜过十次现场核查,一份“达标”的监测报告足以掩盖所有实际风险。更关键的是,问责通常仅止于“直接责任人”,机构整体未被追责——即便幼儿园发生事故,只要园长被刑拘,教育部门便声称“已履行监管职责”;即便监测数据造假,只要站长被撤职,生态环境局便宣称“已加强管理”。这种“罚个人不罚机构”的模式削弱了机构“主动担责”的动力。

  利益链条绑定化:在部分领域,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形成了“利益共生”的关系:监测机构依赖企业付费维持运转,监管部门通过“检查收费”补充经费,教育机构则凭借“低成本运营”吸引生源。这种扭曲的利益绑定使机构从“守护者”异化为“合谋者”——监测机构不愿揭露企业问题,监管部门不愿得罪“纳税大户”,教育机构不愿增加运营成本,最终共同将风险转嫁给最弱势的儿童。

  三、破局之道:唤醒机构的责任感

  要让机构从“装睡”中觉醒,必须构建“机构整体担责”的新机制,确保每个机构、每个岗位都成为责任链条上的关键节点。

  明确“机构主责”:制定《公共机构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教育安全等领域的责任细化至机构层级。例如,幼儿园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应包括园长、举办者、属地教育部门,三者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同时,推行“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将机构履职情况与社会信用体系挂钩,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机构信用评级直接降为“失信”,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享受政策补贴,直至吊销资质。

  重构“考核问责”:实行“机构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制”,机构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时,人人有责。除主要负责人需公开说明情况并接受质询及惩罚外,在职人员也应视情况奖惩分明;情节严重者,终身不得担任同类机构负责人。同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不仅追究直接责任人,更要倒查机构管理层是否存在“失察”、“纵容”行为。

  强化“技术赋能”:推广“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如幼儿园食堂安装AI监控,自动识别违规操作并实时预警;食材采购接入全国统一溯源平台,确保每批原料可追溯至生产企业。同时,建立“吹哨人保护+重奖”制度,鼓励机构内部人员举报失职行为,查证属实的,奖励金额不低于事故追责金额的30%;对打击报复者,机构主要负责人乃至上级连带追责。

  重塑“价值坐标”:将“儿童安全”、“公共健康”等指标纳入机构考核的“一票否决”项。例如,教育部门年度评优、财政拨款需先核查辖区内幼儿园食品安全记录;生态环境部门考核必须包含周边敏感区域监测数据真实性。同时,开展“机构责任教育”,定期组织监管人员、机构负责人参观责任事故现场,聆听受害者家属陈述,用“血的教训”唤醒机构的责任意识。

  四、以233个孩子的血铅

  唤醒机构整体的觉醒

  天水幼儿园的铅中毒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体制性的麻木。当监测机构用数据造假掩盖真相,当监管部门用程序空转逃避担当,当教育机构用逐利思维取代公益初心,我们失去的不仅是233个孩子的健康,更是公众对“机构可信”的最后信任。

  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必须让每个机构明白:责任不仅是文件里的口号、墙壁上的文字,更是制度上的红线、心中的使命;履职不是应付检查的表演,而是守护生命的底线。唯有让机构从“被动担责”转向“主动尽责”,让每个岗位都成为责任链条的关键节点,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儿童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这条防线上,没有“装睡者”的位置,只有“觉醒者”的担当。

  (来源:昆仑策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