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自媒体号

当代青年为何越努力越疲惫?

2025-11-12 14:51:39  来源: 甄别随笔公众号   作者:窦征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从小就背这句话,说它是奉献的象征,是劳动的赞歌。可到了今天再问一句——我们为谁辛苦,又为谁忙?

  这句话的答案,曾经简单:为爱人、为家国、为理想。

  但在当下的现实中,它变得模糊——你可能在公司里卷到凌晨两点,为KPI焦虑、为报表加班、为他人的利润熬夜。你可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努力维持“积极向上”的人设,哪怕生活早已一地鸡毛。你可能在恋爱关系里一次次付出,最后却连一个体面的道别都没有。

  我们这一代人,常常像那只春蚕,吐出的丝越多,被缠得越紧。到最后,我们连自己是谁、为什么要忙,都逐渐忘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的异化”概念——当劳动不再是人的自我实现,而是变成他人占有的工具时,劳动者就会与自己的本质相疏离。

  放到今天,这句话几乎成了打工人的日常写照。

  在流水线工厂、外卖系统、互联网公司里,我们看似在“创造价值”,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被平台算法、项目目标和绩效指标所利用。我们的创造力、时间、甚至睡眠,都被打包成了可以出售的“生产资料”。

  你努力越多,产出越高,老板越开心——但你得到的,不一定是幸福。

  这种异化,不仅仅是“工作太累”,而是一种“劳动关系的去人格化”:当你被称为“人力资源”,就已经被预设为“资源”——可被配置、可被消耗、可被替换。

  这就是现代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是出于奉献的热爱,而是被迫的产出循环。

  资本不需要你的信仰,它只需要你的产值。

  当人被简化成数据、绩效、工时时,奉献就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种被制度化的消耗。

  “你不卷,就被淘汰。”

  这句话,是当代职场的潜规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深的恐惧。

  有人说,现代人的忙碌,是一种“被迫的自我燃烧”。你以为你在为自己努力,其实你是在为维持系统的运转而努力。就像蚕吐丝一样——每一根丝看似属于自己,实则编织成了别人的锦缎。

  互联网时代的“忙碌”,已经从体力转向了心理与信息层面的内卷。你要卷学历、卷简历、卷面试表现,连社交媒体都要卷精致生活。

  算法在提醒你:“快点发、快点做、快点变得更好。”于是我们活成了永远在“赶路”的人,却不知目的地在哪。

  有趣的是,这种“自我消耗”往往被包装成一种正能量。

  深夜加班被称为“拼搏”,过劳崩溃被称为“热爱”。连倒下的那一刻,也被夸成“敬业”。——这不再是赞美,而是一种社会驯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两面性。

  忙碌原本是创造的动力,但在资本逻辑下,它被异化成了控制的手段。“忙”成为了不思考的遮羞布,成为了现代版的“精神牢笼”。

  “为谁辛苦又为谁忙”,不仅是工作层面的问题,也映照在我们的情感生活中。

  在情感关系里,许多人也成了“春蚕”——默默付出、不断输出,试图用自己的好换来别人的认可。

  有人为爱付出时间、金钱、情绪劳动,结果却换来一句“你太黏人了”。有人为家庭操碎心,却被说成“你不懂感恩”。有人在朋友圈里展示完美生活,其实内心早已麻木。

  这也是一种异化——情感的异化。

  我们把爱变成了一种“投入-产出”逻辑:我对你好,你就该回应;我努力维系,就该得到结果。

  当情感变成可量化的“付出”,它就失去了人性的温度。

  而在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下,连“情感”都成了商品:恋爱陪伴本、虚拟恋人、AI情感陪聊……

  情绪被数据化,孤独被包装成消费品。

  “为谁忙”的问题,变成了“为平台忙,为流量忙”。

  我们早已不再是“春蚕”,我们是那条被算法驯化的“信息丝线”——在不断输出情绪价值的同时,被平台精确收割。

  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理想从来不是凭空生长的,而是现实条件的反映。

  上一代人相信“奉献必有回报”,因为他们确实见证过经济增长、社会流动、机会公平。

  而今天的青年,在“增量红利”消失的时代,面对的却是低薪、高房价、996、职场PUA。

  当“努力=成功”的信念被现实打碎,奉献就不再浪漫,只剩苦涩。

  于是,有人开始摆烂、有人选择逃离、有人追求“摸鱼哲学”。

  这不是懒惰,而是对不合理制度的消极反抗。

  当系统要求你像春蚕一样“无条件产出”,那不产出本身,就成了一种觉醒的姿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意义的忙碌”不能带来幸福时,社会意识就会开始转向。从“为别人忙”到“为自己活”,从“被剥削的奉献”到“自觉的创造”,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

  那么,“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否就意味着被剥削的宿命?

  不。

  在辩证法的眼光下,任何消耗中都蕴含着新生的可能。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为别人忙”转化为“为自己创造”。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不仅是为生计,更是为自我实现;当你拒绝被KPI定义,而是主动选择自己的节奏;当你不再为“上级”“算法”“社会期待”而忙,而是为了心中真正认可的目标而行,那时,吐丝不再是自缚,而是织网。

  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明白为什么而工作”。

  真正的奉献,不是燃烧自我取悦他人,而是创造出对社会与自我都有意义的成果。

  或许,新时代的“春蚕”该这样重写:

  春蚕不死,丝不止。

  但这丝,不是枷锁,而是我们织出的未来之网。

  我们习惯问“为谁忙”,却很少问“为什么要忙”。

  这是当下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资本逻辑下,忙碌被神圣化、奉献被浪漫化、疲惫被合理化。

  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看似自然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历史条件与利益关系。当你再听到“努力就会成功”的口号,不妨想想——是谁需要你相信这一点?当你再被劝“奉献是一种美德”,也问问——这份美德,是谁定义的?

  我们这一代人不欠谁的青春,不欠谁的加班。

  我们要学会从“被动奉献”转向“主动创造”,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转向“春蚕吐丝织梦网”。

  因为只有当你明白自己为何而忙,你吐出的每一根(纤细的)“丝”,才会真正属于主体觉醒了的自己,(共同的阶级主体的丝编织在一起,才能创造历史和未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