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979年2月24日第1版社论《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
【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提出任何一个部门或一项产品为“纲”,作为长期指导方针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当然,更不能把“以钢为纲”理解为可以不顾可能条件,随意规定钢的指标。】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九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除表现在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这方面外,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
【奥:过去还有其他错误,大跃进难道不是错误?照搬苏联的模式难道不是错误?对过去这段错误要追溯至何时?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
邓: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基本上是做得对的,但是有曲折,有错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
【目前我们国内正在进行改革。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人民日报1987年5月10日第5版《社会主义和对外开放》(作者:孙连成):
【前三十年,我们基本上处于闭关或半闭关状态。闭关的结果,我国经济发展不快,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还有另一种声音。
人民日报1990年9月7日第5版《历史也得完整地“透明”》(作者:宋志坚)
【在前两年的电视、电台和报刊上,常出现“三十周年厂庆”的启事。稍加留意,其中大致都是一些颇有影响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三十年前,正是1958年。195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确有严重的失误,如果没有这些失误,整个国民经济将会更加稳健地发展。然而——我忽然想到——1958年前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有其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当时建成的这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我们现在的四化建设,或许也很难设想。
我和几位年轻人说起这个“忽然想到”的意思,他们频频点头称是。“我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呢?”其实,这“没想到”是怪不得他们的。他们大都出生于1958年之后,从懂得一些国家大事起,听到的多是对于1958年失误一面的批评声音,因而,往往留下这样的印象:1958年只是发疯的年代,而决不会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们滋长过某种夜郎自大的思想,实行过某些固步自封的政策。然而,不少年轻人说起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往往以一言蔽之,曰:“闭关自守”,譬之以清王朝的封建锁国。如果他们能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不会作出这种轻率的判断。我以为,首先,建国后,我们同世界上不少“平等待我之民族”有频繁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往来,并没有搞封建锁国的那一套;其次,要说有“闭关”,也仅仅是对某些西方国家而言,但这种“闭关”,并不是起因于我们自己要“闭关”,而是起因于他们的“封锁”;其三,即使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也依然为谋求与西方国家建立正常关系作出过种种努力,为近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还是眼前的事,不是过眼烟云。然而,对于一些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这“眼前”的历史俨若遥远的历史,看起来很费劲。看历史眼前多了一张黑色的幔,自然就有一个“透明度”的问题:你“透”出什么,得到的印象大致就是什么。
当人们带着那种眼光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尤其应当慎重自醒,要注意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建国以来,我们党有不少失误。但即使是在失误的时候,也决不只是失误。
不要说是1958年的“大跃进”,在严重的“急于求成”失误的同时,确有着“求”经济建设之“成”的正当意向和不能抹煞的成绩;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这也是不可一笔勾销的成就。何况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决不只是失误的历史。失误,只是历史的曲折。峰回路转,大江依然东去。】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