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下我们的医疗现状。
现在的中国医药市场都是西医在主导,医疗方面的教授专家专宣的是西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全国有名的十大家医院都是在用西医看病,用西医的设备去判断病因。
在全国等级医院方面,以西医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和专科医院与中医院之比约为6:1,中医院规模远远小于西医院。且中医院校规模均小得多,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现代医学院校相距甚远。
来自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指出,我国现在的等级中医院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在这些“中医医院”中,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多数中医已不会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中医药也许简便廉佳,但若靠它收费,无法养活医院。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66家中医院的54个中医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了成本与价值的比较,结果显示54个项目中有40项,即近3/4的项目亏本经营。
最常用的中药熏药治疗、骨折手法整复术、普通针刺、耳针、灸法、拔罐疗法,其盈利率全为负数。而西药进出中医院的差价大、仪器检测化验费昂贵,能够为医院盈利,为医生创收,所以中医院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仪器设备。据统计,在“中医医院”开出的药方中,70%出自西医之手。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认为,现在中医院中的医师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和技能,西医水平又无法和专业西医医师相比,所以中医医院已经沦落成“二流的西医院”了。
由上可见,当前我们的医疗以西医为主,中医有时只是“摆设”,很多所谓的中医名家教授虽然是名义上是“中医”,但早已丢掉了中医思维,与西医无异。在西医主导下,国人慢性病将面临“井喷”的局面!
2023年7月1日《上观新闻》报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我国NAFLD的患病率已高达29.88%,心血管疾病超2.9亿人,高血压2.66亿人,肥胖超标2.9亿人,糖尿病1.14亿人,血脂异常2.8亿人,吸烟3.4亿人,还有二手烟8.9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举出一串国内数据,警醒国人慢性病发病率飙升,挑战十分严峻。他还援引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院士观点:“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今后30年,我国将经历慢性病‘井喷’的严峻局面。”
当天在沪开幕的“科学防治慢病,助力老龄健康”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上,《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发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高和教授宣布7项指南/共识包括:《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指南》《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关节炎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慢病管理指南》《老年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除了《慢病管理指南》涉及的慢阻肺、糖尿病、失眠症、关节炎、骨质疏松、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我国NAFLD的患病率已高达29.88%。而NAFLD也是中医药干预的优势病种之一,属于中医学“肝癖”、“痰饮”范畴。
在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中国正进入慢性病的高发期,也是慢性病的重灾区,未来10年将有800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
为此,人民日报更是发文痛批: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
正如央视主持白岩松所说:天天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指的都是有了病之后去看,但是为什么没有对自己多抱怨,能不能防好病,比如说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然后得病晚,同时得病之后能够快速控制呢?
卫生部长陈竺表示:中国现在仍然存在医防脱节的情况,医师预防知识不足,重治疗轻预防。西医对待疾病,在于症状的控制;中医对待疾病,在于疾病的调理;而营养的目的是修复细胞,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
(二)西医主导下的医疗,慢性病多是共性,也是必然
西医主导下的医疗,不仅我们国人慢性病将面临“井喷”,就连西医最发达的美国慢性病也更多!
参考消息网2022年7月30日报道:超半数美国年轻人有至少一种慢性病。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29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美国约4000万年龄在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存在肥胖、抑郁、高血压、高胆固醇、哮喘和关节炎等慢性健康问题。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小组的研究,2019年数据显示,目前近54%的年轻成年人有至少一种慢性健康问题,22%有至少两种慢性健康问题。
报道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伴随慢性病患者。研究小组发现,与没有慢性病的年轻人相比,有慢性病的年轻人酗酒、吸烟或缺乏运动的可能性较大。
据报道,以上数据基于2019年进行的电话调查。该电话调查涉及全美超过6.7万名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
西医的很多治病思维和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喜欢动用“暴力”的方法对人身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这样就违背了人体和谐相生相长的规律,因此往往是越治病越多,越治病越厉害!于是就出现了投入越多,病人越多,寿命越短的这些怪现象!这方面美国是突出代表!
我们来看2020-10-26 《央视新闻》的权威报道:高昂医疗成本未带来国民寿命增加。美国人均医疗开支高居世界首位。根据经合组织2019年的数据,美国人均医疗开支(购买力平价)为11072美元,远超第二名的瑞士(7732美元),更将德国(6646美元)、英国(4653美元)、日本(4823美元)远远甩在身后。不仅如此,美国每年医疗总开支比欧洲、日本都要高,是其军费开支的两倍。
与美国巨额的医疗投入不相称的是美国的人口预期寿命(78.9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数据),比西欧各国、日本、韩国都要低,在发达国家中垫底。白宫前高级顾问伊齐基尔·伊曼纽尔指出,“美国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不到5%,却支付了世界药品销售价格的50%”。
美国公共卫生非营利组织凯瑟尔家族基金会数据显示,至少1900万美国成年人因国内药价过高而不得不去加拿大或墨西哥等国买药。2022-10-28《南方周末》也报道说:美国在医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诺贝尔医学奖等领域的“领头羊”。
当前,美国的年均医疗保健支出在3.6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其军费开支的5倍,更是超过其盟友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的医疗绩效长期以来备受诟病,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超过18%,其人均预期寿命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二。
2020财年,它在医疗卫生上的开支接近3.6万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7%。于是,不少美国民众质疑巨额财政支出流向了哪里。
从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医疗保险支出2.1万亿美元,占医疗总开支的58%;医院、医生及助理费用为8000亿美元,占医疗总开支的22%;药物费用5400亿美元,占医疗总开支的15%。此外,医疗器械费用占总开支的5%,为1600亿美元。
由上可见,“美国在医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诺贝尔医学奖等领域的领头羊”,美国的西医相当发达。而国家投入的也相当高,居然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超过18%,相当于其军费开支的5倍,但是人均寿命却是倒数的!这个问题很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由于西医本身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他们虽然自诩为科学,其实在中医眼里他们是直线思维,看病只看检查数据这些表象,而不去深查疾病的本质原因。西医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局限性。
当抗生素、手术刀、激素三板斧使尽,有时西医也会束手无策。就以胆结石为例,一刀切的手术能切掉患病的胆囊,治标不治本,像割韭菜一样治疗,有的患者一年时间竟然进行了七次手术取石。
手术切除了胆囊,胆囊不会再长结石了,可与胆囊密切关联的脏器、管道还在,而生成结石的因素并没有消除,再生的结石长在肝管内,病人最初的胆结石被治成肝结石。这也是西医投入越大,错误越大,疾病越多,寿命越短的一个原因!
西医治病,越治越众。病种为什么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西医治疗所致。近百年来西医主导治疗大量疾病同时又衍生出数十倍疾病。统计表明,疾病已达60万种,其中疑难病种达7000种。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病人三分之二,死于不合理用药与医源性事故。甚至有人惊呼:人类最终将灭绝于西医!
西医将多种疾病的病因,归咎于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研发杀菌灭毒的药物。而实际上,细菌、病毒,是人体生病后的滋生物,并非感染细菌、病毒才生疾病。健康之人抵抗力强,一般细菌、病毒,无可奈何,因为人体有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西医治疗使用化学药片、抗生素等,代替免疫系统工作,长此以往抑制免疫系统使之退化,因而容易生病。甚至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例如,红斑狼疮、甲状腺炎等就是这样产生的。还有,西医治疗儿童感冒易患上尿毒症、白血病,就与抗生素滥用有关。
西药、抗生素是杀灭、清除方式。细菌不管有益还是有害都被杀灭。剩下的小部分细菌为了生存就会变异,变成更强的细菌,产生抵抗(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会变得愈来愈强,研发越来越强的抗生素,结果是,培养出一批超级无敌细菌,因而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
对于这些无力控制的疾病或新一代细菌,西医则冠之以新的病名,以开脱失责。而西药厂,则根据新病名制造新药,推荐给医生和病人以获取利润。
近十年来不断有新病出现。猪流感、禽流感、非典、猛爆性肝炎、第二型糖尿病等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加。德国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撰文戏称:西医和西药厂是“疾病发明者”。
人体出现病症是身体的抵抗方法。人体天生都有一种自然力量,帮助人类抵抗疾病。西医是对抗疗法,对许多常见疾病只能勉强控制症状而无法根治,甚至还会使病情恶化。
例如,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西医使用类固醇,扩展气管。久而久之,气管扩张功能减弱进而丧失,没有气管扩展剂,便有生命危险。最后,引发更为严重的副作用,形成心脏病、肝癌等。
近年来,西医在光、机、电等方面的进步,却不是医学方面的进步。而是将西医带到局部医疗方式。例如,一个病人在肿瘤外科治疗乳癌,被西医放疗、化疗,转移成肝癌,即被转到肝胆科,如果又从肝胆转到肺癌又会转到肺科。因为各科完全隔绝,不能互相配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
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西医只考虑局部,只解决局部,破坏了人体各部分的整体平衡,从而造成相互关系的紊乱。
(三)没有西医,中国人将更长寿与更健康
面对国人慢性病将面临“井喷”的局面,一些跪拜西医者,一些中医黑又说这是因为国人寿命提高了,所以慢性病也多了,这话表面上听着有理,其实仔细研究这话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以中医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寿命并不比现代人短!而中医主导的古代社会人的寿命更是远远超过同时期西方人的寿命!
有些中医黑在攻击中医时说古人寿命三四十岁,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七十多,这是怎么回事?这说明中医无用,西医才是治病救人的!如果说仅仅从数字上看,这些数字确实说明现代人的寿命要比古人长的多,但如果说现代人寿命长,这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后的功劳,那就显得浅薄和无知了。在这里我们不仅要纵向对比,也要横向对比。
我们先来横向对比一下世界上西医最发达的英国和美国的平均人口寿命的变化: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公布的数据,新石器时代人类平均寿命仅为20岁,古典时期(包括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增加到28岁;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20世纪早期为30至45岁,目前是71.01岁;我们再来看美国,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未受战火摧残,人口平均寿命和经济一起“平步青云”。美国《老年人口统计学与经济学》杂志曾在2006年给出了20世纪美国平均寿命的变化曲线: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时达到60岁,1960年时达到70岁,1990年突破75岁,2000年是77.5岁,比1900年增长了63.2%。
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历史,我们从古人的那些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来:我给那些中医黑也往往这样回复:看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你看到古人寿命短,难道君不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君不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难道君不见“躲进深山更深处,也计无法避征谣”?难道君不见“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难道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反应了安史之乱时期“十室九空”的社会真实现象和人们悲惨生活。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近代,我们从清朝末年来看,那时候人们起义不断,战乱更是不断:义和团、太平天囯运动、八国联军进中国、然后民国时期北伐战争、蒋介石中原战争、多次围剿红军、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等等。
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看看近代中国哪一年没有发生过战争?哪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这战争连年消耗的是什么?消耗的是青壮年劳力,破坏的是社会生产力!朋友们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还会有长寿?所以那时人均寿命三四十岁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我们的思维再转换一下,如果古代不出现连年的战争,古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其寿命又如何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话,则更会出乎你的意料,也更会打那些中医黑的脸!
很多人认为古人寿命短,其实是出于无知的误解。据尹湾汉墓简牍记载,汉代的人口寿命比今天还高。其实根据人民生活饮食起居和医学(中医)常识,对常态下人口寿命的判断并不难。另外,之所以百多年前人均寿命低,是因为战乱。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是因为科学和工业化,而是因为和平。
这批简牍作为西汉末年内郡政府的文书档案,其细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确为过去所发表的五类汉简(酒泉、张掖、武威、罗布泊等)中所仅见。这批文书档案出自一个确切纪年、明确身份的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中。
文书档案,包括私人文书和汉赋佚篇都是墓主人生前特定地位应该掌握占有或保管收藏的档案和资料,完全可以排除随意制作的可能性。而作为陪葬品带入地下,不仅是汉代葬俗的反映,而且为了希企其仍然具有位宠职高一如生前的地位。因而又确立了这批简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尹湾汉墓简牍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于秦汉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档案史、军事史、术数史、文学史、书法史、简牍史以及古籍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都将提供全方位的第一手资料。北大裘锡圭先生说:“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份。”
尹湾汉墓简牍区区 4万余字,但文献价值极高,尚等待专家学者的继续研究。
汉代人口记载:《集簿》
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
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
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根据此数据得出:汉代该地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1.57%。该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8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15%。该地区新生儿出生每年增加约3.2%。
如果刨除非正常死亡,古人的寿命应该是不会太短的。西周《礼记》记载:“悼和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大意就是说,西周时期80或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7岁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以减免刑罚。既然是法律规定,必定有一定的普适性,这至少说明西周时期人是可以活到80-90岁的。
同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之为“致仕”。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在唐宋,七十致仕成为规制。其中,宋初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宗咸平五年(1002年),有诏云:“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古代作此规定,决然不会因为官员普遍达不到70岁而多此一举。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古人的寿命应该在70岁左右,至少也应在60岁以上。
既然如此,有没有更直接结论呢?答案是有的。根据郑正、王兴平早些年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时间内,古人的寿命在70岁上下浮动,最低的在五代十国、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在50、60岁之间浮动,最高的是西汉时期,远远超过了70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是正常死亡的数据,并不包括杀头或战死以及暴死或者病死的样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和低呢?原因不难理解。根据郑正、王兴平等人的解释,古代社会和平与否决定着土地能不能有效开发,左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而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西汉国力强盛,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故而其寿命也就越长。
现代考古学发掘和出现的《集簿》改变了现代人对于中医的认识,打破了笼罩在国人头上对于中西医的认知。
现在看来,没有西医的古人,在中医的庇护下走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证明中医的重要性,中医成为秦汉时期古人长寿的保障。
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医继续着他的历史作用,在为普通百姓的健康保护上做出了历史贡献。因此部分现代人认为中医无用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考古发现高寿的古人数量远高于现代人的结果,证明中医在庇护古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不仅古人寿命并不比现代人短,中国古人寿命比同时期的西方人也更长寿!
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在古代中国人按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依靠中医调理身体,其寿命一直比欧洲人寿命长。我说这话中医黑可能不愿意了,又要喷我了,但我们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
我们来看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中国人:“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作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暑也是如此。这个习惯背后的想法似乎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石病,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
常有人说西医大幅提高了人均寿命,理由是解放前中国人均寿命40-50岁,现在跃升到了79岁,都是西医的功劳。乍听似乎在理,但仅仅是一个主观臆断的伪命题,是时候揭穿这个谣言了。
西医进入中国是让中国人短寿了!而不是长寿了!古代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国人的寿命一直比西方人的寿命长,同时期西方人的寿命甚至不及中国人的一半。
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的概略统计,西汉人口寿命60.5岁,东汉64.5岁。但到了乱世三国降到了57.3岁,西晋社会更加动荡,人口寿命下降到52岁。隋朝战乱频繁,平均寿命只有55.3岁。但到了唐朝,辉煌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平均寿命提高到空前的65.6岁。
到了明清两朝,由于和平时间持续较长,再加上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达到70.4岁,清朝前期更是罕见的达到71.3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再来看一下古代英美两国的人口寿命,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公布的数据,新石器时代平均寿命仅仅为20岁,古典时期(包括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增加到28岁。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二十世纪早期为30至45岁。
美国《老年人口统计学与经济学》杂志曾在2006年给出了20世纪美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曲线,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达到60岁,1960年达到70岁,1990年达到75岁。
影响中国人寿命的主要有战争因素和粮食因素,明清和平时期由于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居然已达七十多岁!
按理说现在中国和平日久,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寿命更应该长才对,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更应该超过西方人才对,可是在西医的主导下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病人为什么越治病越多》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
西方人对他们的医疗手法一直在反思,比如抗生素的过度运用问题;癌症的过度手术问题;过度的放化疗问题等。他们在反思过程中却越来越发现中医的正确性从而不停地向中医思维靠近!
而我们的西医们却把西方反思的当成是宝,在不断的推崇,而他们却一直说中医不科学,一直远离中医!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战乱年代,死亡剧增的不仅仅只是军人,战事一起,一切都改变了,地区封锁,缺医少药,医生逃难,百业萧条。平民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军人,清朝的捻军起义造成了北方数千万人的死亡。太平天国又造成了南方5000万人死亡。战乱是影响人均寿命最大的因素。
医学界有一句经典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说明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医学治疗重要10倍!一些研究人类健康卫生的学者指出,影响人均寿命的大部分因素其实和医学无关。和平环境第一,其次是完善卫生环境,比如给一个村庄建立下水道,当地的疾病发生率就会迅速下降90%。
2011年,香港人平均寿命达到了81岁,上升到了世界第一位。和长寿王国的日本几乎并列全球第一。香港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香港学者认为,一方面是香港独具特色的中医饮食养生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是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大幅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阿富汗战乱时期人均寿命40岁,和平时期人均寿命提高到60岁,有力证明了人均寿命和医学无关,和平环境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卫生水平。诸如干净的饮用水,完善的下水道污水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才是提高人均寿命最关键的因素。
接下来探讨医学对人均寿命的影响,日本和香港的人均寿命全球第一,有一个共同点是:日本、香港的中医和西医都很发达,香港有6500名注册中医师,中医师的比例远超中国大陆。
日本的汉方药年销售150亿美元,日本人平时感冒基本不吃抗生素,而是普遍服用汉方药,例如葛根汤冲剂。连把中医改名为韩医的韩国,人均寿命也在追赶日本和香港。韩国的韩医这几年发展迅速,声称要超过中国的中医。
经过对比发现:凡是中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均寿命最高。
古人在相对和平时期其“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时间内,古人的寿命在70岁上下浮动”,那只是相对的和平,况且古人看病那还是富人的特权,看不起病的平民百姓也多得很。
可是反观我们现在国家安定,人民乐业,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迈进。现在国家又适行医保政策,大病救助政策等,看不起病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了,按理说我们的人均寿命应该更高才是合理的,但是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是为什么呢?
常常听那些上了年纪老前辈说:我们那时候吃得没你们现在这么好,穿的也没你们现在这么好,走路只有靠双脚不像现在还有车,看病吃药的也都是中草药,但是却很少有什么疾病发生,你们现在条件好了,但是疾病也这么多!就连我们的党报《人民日报》也发出了《病人为何越治越多》的怒批!
美国医学博士斯全德在《 别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你 》一书中指出:医药只能缓解你的病痛,但不能保证你的健康,自己救自己吧!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慢性病与医药的过度治疗有关;50%以上的手术对人体利少而弊多;30%的癌症与长期服用西药有关;每年因感冒发烧接受输液治疗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中国有4万多人,全世界有20多万人,因此而导致过敏者达100多万人,因此而损害肝肾者达数十万人。因此,国外有人得出的一条经验是:不去看病等死,常去看病找死!
瑞士学者汉鲁士调查了以色列、哥伦比亚、英国和美国的加州,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医生罢工期间,当地总死亡人数就减少5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药的治疗,有一半的病人就不会死去。类似的数据,在英国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也曾有披露。但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司空见惯,虽然有人已经指出其症结何在,但都苦于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美国医学博士巴特曼说过:你要是翻阅医学教科书,就会读到上千页的空话,只要涉及到疾病的原因,结论都如出一辙——“本病原因不明”。由于西医不知道疾病的本质原因,仅仅依赖西药和手术治疗结果而不治理原因。因此,尽管医学在不断发展,新药在不断研制……但是:患病人数还是在急剧增多,新的病种还是在不断涌现,癌症的高发年龄组还是在不断提前,老年性疾病还是在不断“年轻化”,药源性疾病还是在急剧增多,亚健康人群还是在急剧扩大!
时至今日,人类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西药和手术治疗疾病,不但不能使人类摆脱疾病的困扰,反而会导致疾病越治越多!
(四)复兴中医是解决世界性医疗危机的出路
中医的优势就在于“简,验,廉,效”。治疗可靠效果好、费用便宜亲民而且方便学习这就是中医的简便效廉,又叫做简便廉验,也是中医的特点。
简就是方法简单,仅仅通过望闻问切就可以诊断治疗,不需要像西医那样必须借助设备和仪器,没有设备和仪器帮助检查化验就治不了病。
验就是有效,中医药多年流传下来,有很多验方和治疗方法。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经过近两千年的人体实验得出来的,完全针对人体的,而不是像西医的许多药物是在小白鼠等动物身上实验出来的。
廉就是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西医治一个感冒发烧可能需要几百或上千元,而如果中药对症的话,可能只需要几元钱。
效就是疗效,中医提倡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病一方。只要方症相合,疗效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快的。
中医药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贤的医疗经验、思想智慧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医强调的是象数思维、整体思维;西医强调的是直观思维和线性思维。
其次在理论基础上,中医强调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西医立足于解剖、生理、病理。从研究对象上看,中医更强调人的自我感受;西医则更注重人的器官、生理和病理的功能。
医学之未来,不能走越来越贵、离群众越来越远之路,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应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走简验便廉之路,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之权利。
中医药具备简、验、便、廉的特色,只要正确发挥这一特色就能形成实践优势,推而广之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好办法。
复兴中医是解决世界性医疗危机的出路。维护本国人民的健康是每个现代国家的政府都要全力以赴建设的国计民生,只有不断地增加人民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为了实现本国人民的健康,每个国家都会从教育、研究、医疗以及管理等多个领域建设与发展,而政府每年要为本国民众的健康事业支出大量费用。
尤其是欧美地区那些以西医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国家,由于西医自身的理论特征,导致每年的医疗财政支出居高不下,政府为此苦不堪言。政府医疗财政负担重,老百姓同样是“看病难、看病贵”。
针对某类疑难杂症的新药由于售价高昂,几乎成为了权贵们的专用药,平民百姓难以享受到科技的最新福利。西医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占据国家医疗机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中医队伍不断萎缩,趋向式微和边缘化。
由西医制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危机也开始出现,虽经多次医疗改革,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相对于西医高成本、低疗效的医疗体制,中医却能打造出低成本、高成效的医疗机构体系。解决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中医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首先,大力发展中医可以有效地降低国家医学教育支出。西医是实验医学,西医西药理论都是在实验室里发展起来的。培养西医师就需要规模化的院校教育,不管是要给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的观察经验,还是进行开展实验的训练,都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里进行。
建设大量的实验室,需要相应的实验材料、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所有这些教育资源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中医理论源于中国古人对天文与物候长期精微细致地观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础是修习儒家和道家文化经典,而后通过自学临床著作或者拜师受学,就可以直接进入临床实践。
中医学习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做实验,也就不需要像西医那样的实验室装备。中医成才具有自学的传统,只要国家放开中医自由执业,鼓励年轻人自学中医,不需要国家像支持西医教育那样花费大量的资金就能让民间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中医。即使采取规模化的院校教育,培养中医学生也不需要实验室,这就为国家医学教育省下大量资金。
其次,大力发展中医可以有效地降低国民医疗费用。放眼当今世界那些发达国家,凡是那些以西医为主导医疗机构体系的国家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遭遇医疗危机,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国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与医疗体制关系不大,这是从西医的理论特征中内生出来的。
机械还原论不仅体现在西医认知人体和防治疾病的理论上,还体现在医疗过程中。还原论导致西医诊疗高度地分科化和程序化,每个患者在西医医院里看病,从挂号到仪器设备检查,从治疗到住院护理,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要付费,这就导致患者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大量费用。
西医高度分科化与程序化诱发“看病贵”的难题。由于西医诊疗高度依赖先进的诊疗仪器设备与设施,所以那些资本越是雄厚、装备越是先进的西医院就越能吸引人才,其医疗水平就越高,就越能吸引患者前来就诊。西医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化导致国民看病难。
与西医截然相反,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诊疗特征。中医诊断依靠五官和三根手指,完全不依赖仪器设备与设施;中医治疗采用的是自然原生形态的中药或者针灸,患者无需住院。既不需要仪器设备检查,也不需要住院护理,而且还能标本兼治不复发,中医能为患者省下大量费用。
由于中医适用于个体诊所,不依赖特定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每位中医人都可以承担一座小型西医医院的功能,而且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个人,所以中医的优质资源可以分散下沉,保证大多数国民都能充分就医。此外,中医完全可以自学,自学成才者即使受到本国法律限制不能公开行医,但完全可以自医自救,维护家人健康,减少或者不去医院,进而降低医疗费用。
最后,大力发展中医可以降低国家医疗成本和医保费用支出。西医的医疗水平依赖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与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住院护理也需要相应的场所和设施,不管是建立中小型西医院还是建设大型西医院,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资金。尤其是世界上不少国家政府为了减轻本国民众的负担,通过医保的形式将国民个人医疗负担转移给政府承担。
这种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减少了个人医疗负担,却因西医自身内生出来的大量医疗费用支出并没有减少,而是转移给了政府,这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支付医疗保险的财政苦不堪言。不管是个人负担还是国家负担,西医最终都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费用负担,成为不少政府或者国民难以承受之重。
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征,诊疗完全不需要仪器设备和设施,场所也可以因地制宜,既可以在医者家里也可以在患者家里。个体化生存的中医诊所完全不需要国家投资,而且国民采用中医治疗费用低能够大大地减轻个人和国家的医疗支出。尤其是那些贫穷的国家,如果将中医发展成为国家医疗体系中的主体,就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花最少的钱却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人民的健康。
事实上,“简验便廉”所要追求的“廉”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针对“看病贵”而言,旨在解决百姓诊疗、保健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邓铁涛教授在《正确认识中医的“简”“廉”优势》中说:上世纪60年代,天津市传染病院院长学了中医之后,某地发现白喉开始流行,急需白喉血清,向他求助。他估计该地要接种血清的量,集中半个中国的存货都不够用。他便运用所学,继承中医治白喉之法,用养阴清肺汤,并拆方减成只用四味药,制成水剂,发往该地,把白喉的流行制止了。当时每一病例治疗成本才1.5元,且能免除今后再用血清时有血清反应之弊。
医学之未来,不能走越来越贵、离群众越来越远之路,若把医院都办成营利机构,则国人危矣!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应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走简验便廉之路,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之权利。
“大医精诚”才是中医的医德规范,仁心仁术缺一不可,要求医生以病人为本,恫瘝在抱,能够换位思维。从患者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角度看,“看病难”与“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的重大问题,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广大基层对医药、基本医疗保障、卫生保健(治未病)有着更迫切的需求。
要想解决“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权利”这一世界性难题,非具备“简验便廉”特点之医学不能实现。中医药正是具备“简、验、便、廉”的特色,只要正确发挥这一特色就能形成实践优势,推而广之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好办法。因此,可以说发挥“简验便廉”中医药特色是我国医改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简”显然不是说中医学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不是提倡医生只要技术不要理论学习。相反,正因为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更要求中医药工作者,特别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能够由博返约,最终惠泽患者,使患者体验到“简”。举例说明如“针四缝”治疗急腹症——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用最少的支出,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患者对就医体验的需求;
但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这种需求无疑是对医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顾历史,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一脉同根,伴随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医中药从来就是民生的一部分,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费用势必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面。
“上工治未病”,中医学重视养生保健,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将养生保健的智慧落实于日常生活中。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所谓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