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热点热搜

给鲁迅“掐烟”,这真的好吗?

2025-08-26 08:37:05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木棉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这两天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墙上是鲁迅先生手里夹着香烟的版画形象。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然而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而且还会误导青少年”。为此她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应当立足于客观真实,而非陷入“完美化”的片面误区。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与思想史上的丰碑,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核早已深入人心。但同时,他也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抽烟是其公开且被历史记载的生活细节之一。

  若为了追求“绝对正确”把烟“掐掉”,留下一个握拳的、毫无生活痕迹的鲁迅,反而会让青少年对这位先贤的认知变得扁平:他们记住的可能只是一个“符号”,却忘了他也曾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里呼吸、思考的“人”。就跟咱们看电视剧似的,主角一点缺点没有,你还觉得真实吗?

  就像前两年,有人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上建议,将《水浒》移出中小学读物,理由同样是怕其中的血腥、暴力内容“误导青少年”。可咱想想,孩子成长过程中,哪能只接触“完美”的东西?现实世界本来就复杂,与其把这些“不完美”的细节藏起来,不如教孩子怎么正确地认知。

  孩子不会因为看到鲁迅抽烟就染上烟瘾,也不会因为读了《水浒》就崇尚暴力,真正能影响他们的,是家长和老师有没有教会他们该“怎么看”:看到鲁迅的烟,能不能联想到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思考?读《水浒》的故事,能不能分辨出“替天行道”背后的时代局限?对于移除《水浒》的投诉,浙江省教育厅曾公开回复:重要的不在于“读了什么书”,而在于“怎样把书读好”。这话放在鲁迅墙画的争议里同样适用:重要的不是“画面里有没有烟”,而是能不能引导孩子透过烟,看到背后更宝贵的精神内核。

  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世界,与其让他们在人造的“保护罩”里长大,不如早点教会他们独立思考——毕竟,能分清好坏、辨明对错,才是真正的成长。所以,我们不必怕孩子看到“不完美”的现实、不必怕他们接触到复杂的文化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带着思考去观察、去判断。

  别再纠结要不要给鲁迅“戒烟”了,多花点心思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比什么都强。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