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标高:从《纪念白求恩》看共产党人的人格锻造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的这一设问,穿越八十余载时空,依然振聋发聩。这篇写于1939年12月21日的悼念文章,早已超越了对一位国际友人的简单追思,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永恒的丰碑。在新时代重温这篇经典文献,我们不仅感受到白求恩精神的永恒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共产党人自我锻造的精神力量。
白求恩身上体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首先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选择。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放弃了国内优渥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战场,最终将生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体认。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指出:“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种国际主义视野,在今天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更显其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白求恩精神的当代价值,尤其体现在对专业主义的崇高诠释上。毛泽东称赞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医疗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白求恩创建战地医疗队、研制简易医疗器械、培训医护人员,将专业能力发挥到极致。这种专业精神不是脱离政治的"技术中立”,而是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一些人将专业能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甚至陷入"精致利己主义"的泥潭。白求恩精神提醒我们,真正的专业尊严来自于将个人才能与人民需要相结合,在服务大众中实现自我价值。
《纪念白求恩》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蜕变。毛泽东批评那些“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称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种批评直指灵魂深处,拷问着每一个党员的存在状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组织归属上,更体现在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中。从计较个人得失到胸怀天下,从关注一己私利到心系人民福祉,这种精神蜕变是党性锻炼的核心内容。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白求恩精神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面明镜。毛泽东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广为传颂的名言,实际上确立了共产党人的人格标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面临着更多元的价值冲击和更复杂的利益诱惑,更需要以白求恩精神为镜,经常照一照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操守和行为方式,看是否真正做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白求恩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它触及了人类精神的某种永恒追求——超越自我、献身崇高。这种精神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说教,而是可以通过日常实践逐渐接近的生命境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广大干部扎根基层、倾情奉献;在科研攻关的前沿,许多专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这些都是白求恩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纪念白求恩》最终指向的是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一教导揭示了党性修养的根本路径——从净化心灵开始,以服务人民落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当以白求恩为榜样,不断锤炼自己的精神品格,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真正做到“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白求恩已经逝去八十余载,但他所代表的精神高度,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白求恩”,需要将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品格代代相传,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重温《纪念白求恩》最深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