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毛主席的《“友谊”还是侵略?》一文,深感这篇文章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毛主席用犀利的笔触揭穿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华行为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的真相。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又是伪装成友谊的侵略?
毛主席在文章中直指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从1840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美国参与侵略中国的历史。美国一方面高喊“友谊”,另一方面却在中国获取各种特权,从经济到文化,无不渗透着侵略的实质。这种“友谊”的幌子下,美国获得了多少实际利益?毛主席在文中提到,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的国家之一;美国人在中国兴办教育、设立医院,表面上是“慈善”,实际上却是为了培养符合他们利益的人才,传播他们的价值观。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友谊”的叙事至今仍在延续。某些西方国家一边高喊“合作共赢”,一边却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双重标准;一边声称要帮助发展中国家,一边却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而历史上某些西方国家所宣称的“友谊”,往往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经济控制和文化侵蚀。
在经济领域,这种“友谊”常常表现为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规则,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当发展中国家试图实现产业升级时,就会遭到各种打压和遏制。
在文化领域,这种“友谊”则表现为文化输出和价值观念的渗透。通过电影、媒体、教育等多种渠道,西方国家试图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削弱本土文化的凝聚力。
毛主席在文章中指出,美国在华的所谓“慈善”事业,实际都是为了达到侵略的目的。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我们需要警惕任何形式的“文化侵略”,保持文化自信,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
那么,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区分真正的友谊和伪装的侵略呢?
要看双方是否平等相待。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卑躬屈膝。
要看是否相互尊重。真正的友谊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试图改变对方。
要看是否互利共赢。真正的友谊不是零和游戏,而是追求共同发展。
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口头上说“友谊”,行动上却处处遏制、打压,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友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主席的《“友谊”还是侵略?》写于1949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至今依然闪光。它教会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国际关系,不轻信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判断真假。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伪装成友谊的侵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保持定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而要真正做到这样,必须坚持用阶级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一切,分析一切。
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而是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自然生长。而那些打着“友谊”旗号的侵略行为,无论伪装得多好,最终都会在历史的检验下原形毕露。
读毛主席的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真相,更学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轻信表面文章,而是深入实质,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
学习毛主席,学习《毛选》,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应该学习毛主席的立场,方法和思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大团结而奋斗!
是为读《毛选》第四卷《“友谊”,还是侵略?》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