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毛主席在1949年初的宣告,字字铿锵,宣告了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然而,当我们回望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伟大战争,其胜利绝非一蹴而就。那是一条怎样艰难曲折、遍布荆棘的道路?胜利的光芒,曾无数次在几乎熄灭的黑暗中艰难重燃。
一、山雨欲来:逆风开局中的艰难抉择
抗战胜利的欢欣尚未散去,新的危机已在酝酿。彼时,国民党军坐拥数百万兵力,装备精良,背后更有强援。在东北,我军初入之时力量单薄,如嫩芽初萌,根基未稳;在关内,蒋介石更是仗着优势兵力,妄图以“全面进攻”将新生的人民武装扼杀于摇篮。
1946年6月,中原大地,乌云压境。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三十万大军扑向中原解放区。中原我军在极度险境中奋力突围,牵制敌人主力,为全局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这艰难的第一步,便是在敌人铁蹄与枪炮声中,用血与火踏出。
二、存人失地:困境中的生存智慧与力量积蓄
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这看似无奈退守的决策,却蕴含着绝境求生的惊人智慧。
1947年初,胡宗南二十余万大军气势汹汹,直扑延安。党中央冷静分析,主动撤离革命圣地。毛主席留下那句深具战略眼光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陕北山沟里,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以“蘑菇战术”巧妙周旋,以弱抗强,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连捷,使“革命圣地”的光辉在转战中愈发耀眼。
同样,在东北战场,我军经历了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到站稳脚跟的艰苦转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设巩固根据地——正是这看似“退让”的一步,积蓄起日后排山倒海的力量。
三、乾坤扭转: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
黑暗终有尽头。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如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区域。这一壮举,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革命的烽火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熊熊燃烧。
紧接着,1948年秋,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拉开序幕: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锦州,关门打狗,一举解放东北全境。白山黑水间,百万大军从此获得稳固后方。
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以60万对敌80万,上演了“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数百万支前民工日夜兼程,用独轮车推出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军区部队配合,以“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高超艺术,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千年古都。
四、曲折之路:通向胜利的深刻启示
战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这条胜利之路,布满艰难险阻,充满流血牺牲。每一次战略退却,都饱含隐忍与智慧;每一次绝地反击,都凝聚着无数先烈的牺牲与奉献。正是这种在逆境中淬炼出的坚定信念、高超智慧和人民伟力,铺就了通往最终胜利的基石。
毛主席在胜利曙光初现时的断言,正是对这条曲折道路最深刻的历史注脚。它提醒我们:胜利的果实从来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在正确道路的坚持中,在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历经千难万险才赢得的。
今天回望那硝烟弥漫的岁月,地图上每一道曲折前进的红线,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智慧写就的壮丽史诗。道路虽崎岖坎坷,但信仰如磐,人心所向,终成不可阻挡之势。
历史深处,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转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崭新的黎明。
今天,我们要团结人民、战胜困难、聚精会神、同心同德地搞现代化,还要靠毛泽东思想。
钱学森晚年时说过的两句话,至今都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国家的经济落后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用十几年赶上去,如果风气坏了就是几代人也难恢复。"
“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这是合乎实际的。丑化、歪曲毛主席,只能丑化、歪曲我们的党,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
丢掉毛泽东思想,造成党和人民的思想混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可能变质,子孙后代就会受罪。不能不看到这个危险!
所以,觉醒的中国人民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吧!
是为读《毛选》第四卷《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