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俄乌战争的硝烟已弥漫三年半。当国际社会仍在重复 “和平谈判是唯一途径” 的外交辞令时,战场的炮火与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更残酷的现实图景: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俄乌两国的边界,成为新旧世界秩序碰撞的 “实验场”—— 既是美国霸权工具箱的试验场,也是多极化力量协同反击的演练场,更是人类对 “战争与和平” 认知的重塑场。
一、八月困局:特朗普的 “关税停火令” 与权力逻辑的暴露
特朗普在 2025 年 7 月抛出的 “50 天最后通牒”,与其说是推动和平的努力,不如说是美国霸权逻辑的一次集中展演。从对俄罗斯的军事施压威胁,到对印度连续加征关税(8 月 7 日 25%、8 月 6 日再加 25%,累计达 50%),再到扬言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500% 惩罚性关税,这套组合拳暴露了一个核心事实:美国试图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用经济霸凌替代政治协商,将俄乌停火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这种逻辑的荒谬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将 “停火” 与 “制裁第三方” 强行捆绑,本质上是对中、印等主权国家的 “经济绑架”—— 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本是主权国家的正常贸易行为,却被美国定义为 “破坏和平”,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是对 “国际法基本原则” 的最大践踏。其二,特朗普的 “停火时间表” 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周期(2025 年正值美国大选关键期),而非乌克兰人民的福祉 ——50 天、10 天的 “最后期限” 更像是表演给美国选民看的政治秀,至于停火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如何保障、俄罗斯的安全诉求如何满足,这些核心问题却被抛诸脑后。其三,用 “关税战” 逼迫他国选边站,实则是美国霸权工具箱的 “黔驴技穷”—— 当军事威慑(如北约东扩)、意识形态渗透(如民主叙事)逐渐失效,经济制裁便成了最后的 “尚方宝剑”,但这种手段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施压反而促成了意想不到的 “反效果”:印度官方明确表示 “与俄罗斯贸易是主权权利”,并开始与中国、巴西等国磋商建立 “非美元能源结算通道”;中国在 8 月初的上合组织外长会上提出 “反对单边制裁协同应对方案”,得到 18 个成员国响应;就连欧洲内部也出现分歧 —— 德国经济部长公开批评 “美国将欧洲安全利益当筹码”,法国则宣布继续购买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这种集体反弹,恰恰印证了一个趋势:单极霸权的 “命令 - 服从” 模式正在瓦解,多极化力量的 “协同 - 制衡” 模式正在形成。
二、无解之局:各方底线背后的制度性对抗
俄乌战争的 “无解”,本质上是三套制度逻辑的碰撞,任何一方的妥协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崩塌。
乌克兰的 “不能输”,不仅关乎领土完整(根据《联合国宪章》第 2 条),更关乎中小国家对 “主权平等” 的最后信念。三年多来,乌克兰已付出超过 30 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若在领土问题上妥协(如承认克里米亚或顿巴斯地区的现状),将意味着 “弱国无主权” 的丛林法则成为国际社会的默认规则,这是乌克兰民众和多数中小国家无法接受的。正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8 月的讲话中所言:“我们的抵抗不是为了某块土地,而是为了让‘大国不能随意吞并小国’的规则活下去。”
俄罗斯的 “不能输”,源于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根本担忧。北约五次东扩已将军事设施推进到俄罗斯边境 300 公里处,若乌克兰加入北约并部署导弹系统,莫斯科将处于核打击预警时间不足 5 分钟的危险境地。从俄罗斯的视角看,这场战争是 “被逼到墙角的自卫”—— 正如普京在 8 月的电视讲话中强调:“我们不是在与乌克兰作战,而是在与北约的扩张主义作战。” 对俄罗斯而言,战败意味着国家安全缓冲区的彻底丧失,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这是其底线所在。
欧洲的 “不敢输”,则暴露了其安全自主的结构性缺陷。尽管欧盟 GDP 总量达 18 万亿美元,却在能源供应、防务体系上严重依赖美国。若俄罗斯在战争中取得 “决定性胜利”,欧洲将不得不直面一个更强大的邻国和更不可预测的安全环境;但若美国主导的 “停火协议” 过度牺牲乌克兰利益,又会引发欧洲民众对 “美国不可靠” 的集体焦虑。这种两难处境,使得欧洲在特朗普的施压下沦为 “看客”—— 既不敢公开反对美国,又不愿彻底放弃乌克兰,只能在对乌援助上 “拖泥带水”(如德国推迟交付 “豹 2” 坦克的最新批次)。
这三重底线的碰撞,使得 “和平谈判” 暂时失去了现实基础。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大棒打破僵局,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当各方都认为 “妥协的代价高于战争的代价” 时,战争就会成为 “理性选择”。这种僵局背后,是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与多极化诉求的根本矛盾 —— 美国想通过 “塑造停火” 维持霸权,俄罗斯想通过 “战争破局” 重构安全环境,中、印等国则想通过 “抵制霸凌” 推动秩序转型。
三、破局之思:“实验场” 的代价与历史的辩证法
将乌克兰比作 “未来世界格局的实验场”,听起来冷酷,却暗含着历史的残酷逻辑。回顾二战后的八十年,人类从未真正远离战争: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阿富汗战争到如今的俄乌战争,冲突的地点在变,但 “战争是大国博弈工具” 的本质未变。其中,美国始终是最大的 “操盘手”—— 通过战争消耗对手(如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被拖垮)、通过战争巩固同盟(如北约借科索沃战争东扩)、通过战争拉动军工(美国军工复合体在俄乌战争中获利超 3000 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俄乌战争的 “长期化” 或许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无奈选择。若按特朗普的方案 “强制停火”,可能会像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那样,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暂时和平,最终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 美国会将 “关税施压” 模式复制到台海、波斯湾等地区,用 “和平” 之名行 “霸权” 之实。而让战争在可控范围内持续,至少能产生三重 “倒逼效应”:
其一,让欧洲彻底认清 “安全自主” 的必要性。三年多的战争已让欧洲付出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的代价,若继续依赖美国,只会沦为 “美国利益的牺牲品”。近期法国推动的 “欧洲防务共同体” 计划、德国增加国防工业投资(2025 年达 GDP 的 2.2%),都是这种觉醒的体现。
其二,加速 “去美元化” 和 “多极治理” 的进程。美国对中、印的关税威胁,反而推动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扩容(2025 年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亚为成员国)、上合组织的 “本币结算圈” 扩大(覆盖贸易额的 35%)。当经济手段成为霸权工具时,被制裁者必然会寻找替代方案,这正是国际秩序转型的动力。
其三,重塑人类对战争的认知。当乌克兰的惨状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冲击全球视野(三年来已有 650 万难民、1.4 万平民死亡),当战争的经济成本(全球 GDP 损失超 3 万亿美元)被反复核算,“战争不可接受” 的共识才可能真正形成。就像一战后国际社会建立国联、二战后成立联合国,重大灾难往往是制度进步的催化剂。
四、未来之问:中流砥柱的责任与历史的选择
面对特朗普的 “三板斧”,中、俄、印等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成员国的选择,将决定未来世界的走向。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的话至今仍有启示:“时间要打多久,由他们决定,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这里的 “胜利”,不是军事上的征服,而是新秩序对旧霸权的超越。
具体而言,需要构建三重防线:在经济上,扩大 “去美元化” 网络,建立 “反制裁互助基金”,对冲美国关税威胁;在安全上,深化上合组织的防务合作,为弱势国家提供 “安全伞”,避免其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在规则上,推动联合国改革(如扩大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权限),让 “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 等原则真正落地。
2025 年的这个八月,或许真是历史的转折点。当特朗普用关税大棒威胁世界时,当普京在多国领导人峰会上强调 “多极化不可逆转” 时,当莫迪顶住压力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时,一个新的国际格局正在战争的废墟上萌芽。乌克兰的牺牲固然沉重,但如果能换来一个 “不再靠战争维系霸权” 的世界,那这片 “实验田” 的代价,或许能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垫脚石。
历史终将证明:霸权可以赢得一场战争,却挡不住一个时代的到来。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