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抗战在马鞍山地区的开国将军张藩
傅永曙
(安徽省马鞍山市郑浦港新区红色科普工作室)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马鞍山地区作为江南敌后的重要战场,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抗争。1938年5月,新四军先遣支队冲破日军封锁,挺进横山一带,拉开了马鞍山地区抗日斗争的序幕。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湖南浏阳贫苦农家的将领,他历经农运、游击战争、敌后抗战的淬炼,以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马鞍山及苏南敌后战场留下了深刻的战斗印记,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开国将军——张藩。
一、浏阳赤子:从“扁担队”到红军将领的初心淬炼
1909年2月2日,张藩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家坊区月形村(今张坊镇守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环继,曾用名张伍成。8岁时,他短暂进入私塾启蒙,后转入乡里良源小学读新学。然而,11岁时父亲病逝,他不得不辍学谋生。为了养家,他拜篾匠师傅学艺,13岁起又挑起扁担当挑夫,在湘赣边界的山道上往返奔波。艰辛的少年时光,不仅磨砺了他倔强坚韧的性格,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苦难,埋下了“扶困济贫、伸张正义”的种子。
1926年,北伐战争的洪流席卷湖南,家乡的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年仅17岁的张藩深受感召,毅然加入乡农民协会,与农会会员一起斗土豪、分浮财,为穷苦百姓争取权益。然而,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窃取,“四一二”“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浏阳,农会遭到血腥镇压。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张藩没有退缩,他串联20多名挑夫组成“扁担队”,以挑夫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为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运送物资,还时常接济受迫害的农会会员,在张家坊一带成为百姓心中“敢替穷人说话”的正义代表。
1928年,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革命火种传遍湘鄂赣边界。张藩受到极大鼓舞,主动加入当地赤卫队,拿起梭镖、土枪投身“斗地主、打土豪”的武装斗争。1929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党的革命事业紧紧绑定。1930年7月,红三军团发起攻打长沙的战役,张藩奉命率领浏阳赤卫队第3团配合红军作战。他带领赤卫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运送弹药、抢修工事,战后因表现突出,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职业军事生涯。
此后,张藩在湘鄂赣苏区历任省少年先锋队队长、鄂东南道委少共书记、道委代理书记、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逐渐从一名农运骨干成长为成熟的红军指挥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湘鄂赣苏区陷入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张藩留在苏区,与傅秋涛、钟期光等同志一道,领导红十六师开展三年游击战争。在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绝境中,他与战友们钻山林、住岩洞,运用“避强击弱、盘旋游击”的战术,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带与敌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在敌人的包围圈中保存了革命火种。这段艰苦卓绝的游击岁月,为他后来在马鞍山敌后战场开展抗日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挺进江南:马鞍山敌后的侦察与布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此时,正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斗争的张藩,奉命前往湖北阳新地区,担任中共阳新中心县委书记。面对日军逼近、地方武装混乱的局面,他仅用两三个月时间,就将当地几十人的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还敏锐地发现了湘鄂赣苏区红军改编时的隐患——国民党当局试图在游击队中安插亲信担任副手,搅乱内部指挥。为此,他专程赴武汉向董必武汇报,董必武当即派李涛前往纠正这一错误,毛泽东后来也专门发文强调“部队要独立自主,不能让国民党插手捣乱”,张藩的政治敏锐性和原则性,为维护抗日武装的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初,张藩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一营副营长、团副参谋长,正式投身新四军的抗日洪流。同年4月,党中央决定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赴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为新四军主力挺进江南铺路。张藩被任命为先遣支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然而就在部队组建当晚,大队长却临阵脱逃,张藩临危受命,独自扛起了领导第一大队的重任。4月28日,先遣支队从皖南歙县岩寺出发,向苏南敌后挺进,张藩率领第一大队作为前锋,一路穿越日军封锁线,于5月中旬抵达马鞍山所属的当涂地区。
彼时的当涂,已被日军占领数月,京芜铁路沿线据点密布,日军的烧杀掳掠让“江南鱼米之乡”沦为人间地狱。张藩随先遣支队途经当涂黄池、青山、护驾墩、濮塘等地时,一边指挥部队隐蔽行军,一边派人侦察日军兵力部署。他亲自带着侦察员乔装成农民,潜入徐山、小丹阳一带,摸清了日军的哨所位置、巡逻路线以及京芜铁路的桥梁、隧道分布。在濮塘地区,他发现日军依托山地修建了多个碉堡,便详细绘制地形图,标注出敌人的火力死角,为后续战斗提供了精准的情报支持。
除了军事侦察,张藩还积极配合粟裕、钟期光开展群众工作。在当涂乌溪,他参与组织群众大会,用朴实的语言向百姓宣讲抗日道理:“鬼子占我们的地,杀我们的人,只要大家团结起来,跟着新四军,就一定能把他们赶出去!”他还带领战士帮百姓收割庄稼、修补房屋,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日军“新四军是‘共匪’”的造谣,赢得了当涂百姓的信任。许多群众主动为部队送粮、当向导,甚至加入新四军,为马鞍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
1938年6月,先遣支队完成战略侦察任务后,决定在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打击日军运输车队。张藩率领第一大队参与了伏击战的准备工作——他带领战士们在韦岗的山林中挖掘战壕、设置路障,还专门训练战士们的白刃格斗技巧。6月17日,日军5辆汽车进入伏击圈,张藩随部队发起猛攻,他身先士卒,带头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激战半小时后,战斗取得大胜,毙伤日军20余人、击毁汽车4辆。韦岗战斗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张藩在实战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战后,他奉陈毅之命,率部赴茅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主力在苏南敌后站稳脚跟创造了条件。
三、转战苏北:从郭村保卫战到黄桥决战的铁血担当
1939年初,张藩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系统学习抗日游击战术和政治理论,进一步提升军事素养。同年夏天,新四军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决定派挺进纵队北渡长江,张藩被任命为挺进纵队参谋长,协助纵队司令员叶飞指挥部队。他随部队从苏南渡江,进入扬州、泰州一带的吴家桥地区,这里地处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势力交织的复杂地带,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1940年6月底,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调集重兵,以“收复失地”为名,围攻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妄图将新四军挤出苏北。当时郭村守军仅千余人,而顽军兵力达1.3万余人,敌我力量悬殊。张藩协助叶飞制定作战方案,提出“分三步打”的战术:第一阶段,利用顽军锐气正盛,采取短促反击,消耗其有生力量;第二阶段,待顽军主力疲惫、兵力分散后,实施局部反击,拔除其前沿据点;第三阶段,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彻底击溃顽军。在战斗中,张藩亲临前线指挥,他带着通信兵在战壕中穿梭,及时调整部署,还组织民兵和群众支援前线,送弹药、救伤员。经过8天激战,新四军共歼灭顽军3个整团,俘虏包括两名团长在内的700余人,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这场战斗不仅在军事上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更在政治上争取了中间势力的支持,为新四军在苏北立足赢得了主动。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编为苏北指挥部,挺进纵队改为第一纵队,张藩仍任参谋长。10月初,韩德勤不甘心失败,调集3万余人进攻黄桥,妄图一举消灭新四军苏北部队,黄桥决战爆发。在战役中,张藩协助叶飞指挥第一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他深入前线观察敌情,发现顽军中路部队部署混乱,当即建议“趁乱穿插,分割围歼”。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带领一支突击队,趁着夜色从顽军阵地缝隙中穿插,直插敌指挥部附近。战斗最激烈时,他带着司号长冲到前沿,吹起冲锋号,战士们见状士气大振,奋勇冲锋。顽军在新四军的猛烈攻击下全线溃败,张藩抓住战机,带领战士们追击,一次就俘虏敌军500余名。黄桥决战的胜利,歼灭顽军1.1万余人,奠定了新四军在苏北的抗日根据地基础,张藩在战役中的沉着指挥和英勇作战,受到了苏北指挥部的通令表扬。
此后,张藩历任新四军第一师一旅副旅长兼参谋长、苏中军区参谋长等职,参与领导了苏中地区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在反“清乡”中,他提出“分散游击、集中歼敌”的战术,组织小股武装深入敌占区,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还发动群众开展“破路运动”,让日军的“清乡”计划屡屡落空。他还注重团结地方武装和爱国人士,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苏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重要依托。
四、将星闪耀:从军事教育家到共和国功臣的一生坚守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藩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部队阻击国民党军增援,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时,他指挥部队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后担任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负责城市接管和治安保卫工作,为稳定南京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张藩转向军队现代化建设领域。1951年1月,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任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副教育长兼科研部部长、副院长等职,成为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编写了《战役战术教程》等教材,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军事理论,培养了大批适应现代化战争的中高级指挥员。他还注重科研创新,组织开展对现代战争特点的研究,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1972年11月,他恢复工作,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后任兰州军区顾问,继续为国防建设建言献策。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一枚枚勋章,见证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2002年3月2日,张藩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这位从湖南浏阳走出的篾匠、挑夫,历经农运、红军、抗战、解放、建设各个时期,用一生诠释了“赤子之心”的含义。他在马鞍山地区的抗日足迹,虽已载入史册,但他那“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正如赞颂他的诗句所言:“烽火江南剑气横,马鞍山月照峥嵘。挑夫亦抱匡时志,赤子能肩救国情。伏击韦岗寒寇胆,围歼敌部振雄声。一生英武昭云汉,青史今铭享盛名。”张藩将军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马鞍山的红色记忆中,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文/傅永曙,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