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社会主义怎样才能保证劳动者真正当家作主?

2025-10-31 16:05:55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公众号交流时,网友【令】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明白!能不能简明扼要说一说?”

  在另一个讨论场合(在公有制条件下,建立产权制度必然会产生腐败):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社会主义本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制度或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反过来,如果这个社会不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根本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有位网友留言说:你这几句话就是在不断重复“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除此之外,我没有看见您有更具智慧的回答。社会主义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重点,连萨达姆也会说他的统治是受人民充分支持的。关键是,怎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当人民不直接而有效的掌握任何资源时,怎样才能保证人民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做主,是说社会主义是以劳动阶级作为人民的主体的。社会主义者应该说保证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而不是说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因为人民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含义。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

  第二,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者,是劳动所有者。只有明确了生产主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以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而不是其它什么制度。只有明确了基本制度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四,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广泛建立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经济实体。社会主义企业它是一个生产劳动实体。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从实体性质上真正了解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其它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

  第五,有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才有稳固的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文化意识形态。完整地说劳动者当家做主包括了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建立全面体现这种主体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生产也就成为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存在形式与实现过程,劳动者在经济上当家作主也就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那社会主义社会也就真正变成了劳动阶级社会。

  我们分辨一切真假的社会主义,就要看是不是形成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经济制度,有没有形成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

  我们知道,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学派是多种多样的。《共产党宣言》就例举了三类社会主义:

  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当我们明确了劳动者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从主体上分别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重大曲折,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思想上十分混乱。如果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我们就很容易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观念与理论,我们才能明确现实中哪些方面了真正体制了社会主义根本要求的建构,哪些是不适合社会主义根本要求的做法。我们知道,既然社会主义的主体就是劳动者,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那我们就要从劳动所有者的基本立场出发,用劳动所在的基本观点来看待问题。相反,如果是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用资产所有的观点来看问题,那就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如何才能保证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

  首先是要广泛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满足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呢?

  因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方面是破除资产阶级当家做主的必要过程和环节,另一方面也是确立劳动者当家做主的过程和环节。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生存的基础。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及其产权要求,客观上为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没有了人格化的资产者,那劳动者就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消除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就为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提供了可能。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使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和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个体需要和公共需要。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商品。而没有了商品化的劳动力,没有了雇佣劳动,资本的生产方式也必然灭亡,劳动者自然也就获得了解放。

  其次,除了广泛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外,还必须广泛建立与公有制基本特点相适应的劳权制度。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公有制有三大特点:只存在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因此,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所有公有制企业必须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制度。

  也就是说,要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仅仅只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能就保证劳动者能当家做主。要保证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真正实现,还必须同时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

  在十月革命以来的10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几乎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事实上劳动者未能真正能够当家做主。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们囿于产权误区,因而在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的都是与公有制基本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公有制企业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而产权制度确立的却是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产权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形成了主体缺位的弊端;

  公有制企业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而产权制度却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公有制企业推动不断发展的动力;

  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产权制度是适合企业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因此,产权制度的建立必然使公有制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这是公有制企业难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的根源所在。

  第三,要在思想认识上确立劳动阶级法权观念。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不仅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客观上使社会生产主体的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者,使基本的权利要求由资产所有权转变为劳动所有权,使企业的经济实体由独立的资产实体转变为独立的劳动实体。与这种根本性的转变相适应,我们应该形成与公有制性质与特点相适应的生产主体观念(劳动所有者)、权利观念(劳动所有权)、经济实体观念(劳动实体)。但事实上,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传统的主体观念(资产所有者)、权利观念(资产所有权)和经济实体观念(资产实体)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这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难以正常发展、陷入困境,不能顺利从过渡经济阶段进入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的基本原因所在。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意识到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但在理论界至今没有意识到按劳分配属于劳动所有权,它只能在建立劳权制度的条件下,在劳动者真正能够当家做主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我们许多人热衷于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但却没有树立劳动阶级法权的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改革,长期不能摆脱产权公有制模式的束缚,与我们理论界走不出产权误区,形成不了劳动阶级法权观念,形成不了劳动所有权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脚已经站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块社会主义的土地上,而头还钻在资产所有权这个套子里,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只能是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杂交模式,只能是一种没有充足动力和活力的病态模式。靠一套病态模式,当然是战胜不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怎样才能保证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要求?广泛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必要前提,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制度是基本要求。而要做到前面这两点,关键的是要树立劳动阶级的法权观念,要树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与特点相适应的新观念,包括主体观念、权利观念、企业观念、制度观念等等。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