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文政:何谓“知识分子”?

2025-09-19 16:56:48  来源: 公众号“文政书台”   作者:文政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目次:一、渊源与混乱 二、“知识分子”是个历史范畴 三、“皮”“毛”论

  一、渊源与混乱

  对于中国人来说,“知识分子”是上世纪初20年代的外来语。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在其著《俄国思想家》(Russian Thinkers,1955)中指出:不能将“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与“知识分子”(intellectual)混淆,知识阶层的成员自认他们的结合不只是对观念的兴趣,且以一个忠忱专志的流品自居,献身传播特殊的人生态度犹如世俗的教士(柏林 , P144)。在当页脚注中,台湾译者彭淮栋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Richard Pipes所著《旧体制下的俄国》(大陆有Pipes2001年著、台湾郭新民2005年译《共产主义实录》)的第十章“知识阶层”介绍:

  intelligentsia一词起源于俄国,但字根分别为法文intelligence与德文Intelligenz。19世纪上半叶西欧以此词指社会中受过教育、经过启蒙、主张进步的分子。此词1860年进入俄国,俄人对之加以拉丁化,成了intelligentsia,并有广狭、旧新二义。广义(旧义)指受过教育的阶级里享有公共威望的成员。但久而久之,此词将知识分子的特征从描述性与客观性,变成以规范性与主观性为主,进入“知识分子”的定义。至1870年代,抱持激进的哲学、政治、社会见解的年轻人坚持他们才能拥有intelligentsia之名。演变至1890年代,一个俄国人只要受过教育、在公众生活里伴有一角,已不足享有intelligentsia的资格,还必须坚决反对旧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易言之,入知识阶层等于当个革命分子。简言之,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才能称“知识分子”,这种情况与时下中国某些学者所坚持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完全一样的。intelligentsia指涉范围极其混乱,激进派给予此词的专限定义其实并不可取。许多抱持自由主义或甚至保守主义原则的人士也反抗当道的独裁体制,但并不接受革命的意识。排除这些人于intelligentsia之外,违反史实。为求切实,Pipes以谋求公众福利的献身感为标准,认为:作为知识阶层的成员或一个知识分子,不只关心某个人幸福,至少还同等关怀甚至更加关怀社会福祉,且愿意尽力谋求社会利益。在此定义下,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与阶级身份是次要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生活富裕之人自然较能了解国家的差错何在,并有所作为,但未必肯立起而行。同时,单纯半识字的工人、若努力掌握其社会作用如何,并致力于谋求社会福利,即是知识阶层之一员。是故,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有“劳动阶级的知识阶层成员”,甚至“农民知识阶层成员”之说。

  对于彭淮栋所述,存在一个需要补充介绍的问题,和另一个需要特别地加以讨论的问题。

  第一,补充说明的问题是:彭淮栋没有特别说明Richard Pipes是否介绍了intelligentsia于1860年代是从什么地方进入或出现于俄国的,没有介绍intellectual的渊源。而据“知识分子_360百科”转述台湾大学社会系叶启政教授的介绍,有如下说明:

  对于intelligentsia,有两种说法,但都源于东欧。一说是它于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是专指19世纪30-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他们受到西欧社会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满俄国现状,或胸怀乌托邦理想、高谈阔论,并模仿西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着手实际的社会改革,他们当中后来产生出俄国民粹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俄国自由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不同的思想群体。二说是intelligentsia源于波兰,1844年由李贝尔特(Karol Libelt)使用,特指波兰拥有土地的城市贵族中的一个文化阶层,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强烈的领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当波兰被列强分割时,这批人成为救国和反抗统治者的主要力量。说者以此历史含义指明,intelligentsia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

  对于Intellectual,则是源自1898年的法国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 Affair)。1894年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的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法国右翼势力乘机掀起反犹浪潮。作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福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被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des intellectuels)在《曙光》报上刊出。由此,人们把intellectuels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并进而将其用于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并批判政治的作家、教授和艺术家。

  第二个问题:彭淮栋上文所说,intelligentsia“从描述性与客观性,变成以规范性与主观性为主”,是指intelligentsia在某些人的笔下和口中试图把自己主观的价值判断或期望,变成对“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规范性定义。这个倾向,广泛存在于俄语intelligentsia、法语intellectuels、Pipes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以及英语Intellectual的运用中。

  西方社会最早用“知识分子”冠以书名的,是法国的朱利安·班达(Julien Benda 1867-1956)。他在《知识分子的背叛》(Betrayal of the intellectuals,1927)的1946年版序言里,称“intellectuals”是“捍卫正义理性等永恒不变的和大公无私的价值为己任”的人。然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会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甚至对其是“正义”或 “非正义”、“理性”或“非理性”、“公而无私”或“自私自利”都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价值判断;即使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班达的定义就属于“主观性”的“规范性”定义。此外,农工阶层和一切体力劳动者中间也会有这种以“捍卫正义理性等永恒不变的和大公无私的价值为己任”的人。同样的例子还有:

  1960年,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所著《致新知识分子》(For the New Intellectual,1960)认为:intellectual的“专业领域是研究人的科学即人文学科”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不是intellectual,不过他们却依赖intellectual来求得哲学上的引导和道德价值、社会理论、政治原则和哲学信条的原则(兰德中译本,P25)。

  1987年,拉塞尔·雅格比(Russell Jacoby,1945-)著的《最后的知识分子:学院时代的美国文化》(The Last Intellectuals: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Age of Academe, 1987)说:俄语中“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这个术语,具有反派的色彩,是指为俄国革命铺路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界定为“与政府疏离并和政府敌对”的知识分子(雅格比,第六章第六节)。

  1994年,巴勒斯坦裔的美国作家萨义德(Said E .W,1935-2003)在其《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中称:“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萨义德,P16-17)。萨义德的这个定义,明显地把“知识分子”等同于波斯纳于21世纪初定义的“公知”了,按照他的定义,只在专业学术圈子内发表论文和论著的人不是知识分子。

  201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1930-)在其所著《知识分子与社会》(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2010)中认为:知识分子是如作家和学者等处理理念的特殊职业人,而脑外科医生或者工程师们,金融奇才等不算知识分子(索维尔,P12)。索维尔和安·兰德一样,都认为只有人文和社科领域的专家才算知识分子。

  上述这种“主观规范性”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也出现在中文作者的表述中。

  最糟糕的要算是“知识分子-360百科”的定义了。“360”的“知识分子”条目前后断断续续给出了n个不同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其中一个说:

  “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如果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竭其一生,不辞辛劳的发明了原子弹,为人类文化添加了重要的内容,但是他却没有在发明过程中,探究原子弹可能带来的后果,那么,这样的科学家是创造者,但不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科学家或学者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关注事关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如战争、贫穷、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分子有一个被认为是基本界说的特殊涵义,即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有一点需要明确,并非凡是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例如,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就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

  不知道“360”此说的根据何在。360的这个“知识分子”词条还认为,凡不具备如下品格的人便不是知识分子:

  “正直、务实、宽容、谦逊、聪慧、睿智;富于同情心,知恩图报;富于责任感,忠于事业;富于爱心,会接受别人的爱,也会爱别人;充满感情色彩,能以性情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乏理性色彩,能以达观的心态待人处世;有自知之明,能以谦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成绩。知识分子的迂腐与顽固有时候也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同时知识分子往往循规蹈矩,没有胆略,不具侵略性,甚至过于民主,不愿意影响别人也固执地不被人影响,自己没有纪律性也不想用纪律约束别人。”

  这些胡言乱语,不知是哪个抄手上了“360”。

  还有,生物学家饶毅和清华教授鲁白、谢宇创立的“《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的发刊词对“知识分子”的定义:

  鲁白说:“知识分子:永远的精神价值守护者”。

  鲁这是说知识分子是“永远的精神价值”的守护者呢?还是说知识分子是精神价值的“永远守护者”?若是指前者,则要问: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具有“永远”性呢?不同时代的人类精神总是具体的,具有不同时代的价值,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也总是会有差异,怎么会有抽象的永远的精神价值?若是指后者,则判断一个人是否“永远”在守护某种精神价值,岂非不是要等到其被盖棺时才能有定论吗?

  鲁又说:“(对于Intellectual和 intelligentsia)我个人更喜欢后者。简言之,知识分子具有一些共同的精神特质: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前瞻性:他们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极具社会责任感;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敢说话、说真话,诚信为人;他们追求真理,但尊重不同意见;他们具有启蒙意识,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关注广泛人类知识。”

  对这句话,有两项存疑:

  第一,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前瞻性、深刻的社会意识,并具有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的良心、都敢说真话、都诚信为人、都追求真理、都尊重不同意见、都有启蒙意识、都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关注广泛人类知识吗?随便拈来一个像汪精卫这样的“黑天鹅”,都能杀死鲁白的成群“白天鹅”。

  第二,凡符合鲁说的条件的人才是知识分子吗?若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定义、要取得共识:什么是“深刻的社会意识”、“极具社会责任感”、“社会的良心”、“真话”、“诚信为人和为什么人”、“真理”、“尊重不同意见”、“启蒙意识”、“人类文化价值”、“广泛的人类知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环境下的人能否就这些观念达成共识吗?若不能达成共识,则凡不符合鲁白对这些概念定义的教师、教授、学者、工程师、设计员等等就都不是知识分子?是否对另一些人来说,鲁白的思维和行为没有达到他们的主观价值标准,鲁白就不是知识分子了?

  谢宇说:“我认为,知识分子就是具有自己独立想法,并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个人。”

  什么叫“自己独立想法”?“什么叫“从事创造性工作”?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站在讲台“照本宣科”,这并非创造性的工作,也不会天天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他们不是知识分子?谢宇先生虽然是大学教授,但若非天天讲课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大多数论文也可能不被他人认为具有创造性价值。如此,谢宇先生就不是知识分子了?任何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认为自己有“独立想法”,他所做的某件事情具有“创造性”。一个人不可能从业一生时时具有自己的“独立想法”,所做的事情不可能件件都有创造性。如此,要有多大的概率才能算知识分子?照此定义,必须永远保持自己的想法具有与众不同、自己的工作始终具有创造性,否则只能此时是知识分子,彼时就不是知识分子?思想的“独立性”和工作的“创造性”是要得到公共认可的,是通过纵横比较和公共检验得到的,谁来制定标准和检验?照此定义,是否应当在各地普遍设立“知识分子验证机构”?

  饶毅的说法最大胆:“‘人人可以是知识分子’,因为人们都有发挥智力、获得知识运用理性、追求幸福的能力。”

  照此定义,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就无任何差别了。如此,知识分子的概念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只要不是老幼病残,人人多少都具有饶毅所说的“发挥智力、获得知识运用理性、追求幸福的能力”,差别只是程度之高低而已。

  二、知识分子是个“历史范畴”

  上述“知识分子”定义的主观规范性或对“知识分子”定义的种种混乱,有两个原因:

  第一、源于intelligentsia和intellectual有同义多种之表达。

  对于intelligentsia,《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的定义是:受过高等教育且对新思想、新发展特别有兴趣的群体,尤指文艺界和政界的知识分子(the people in a society who are most highly educated and who are most interested in new ideas and developments, especially in art,literature, or politics)。

  《牛津英语同义词词典》(英英),则首先将intelligentsia等同于intellectuals(intellectual的复数)。其次,在同义词(复数)上使用了具有特殊属性或价值判断相反(如书呆子和聪明人)的词语:文人、文学界(literatiliteratus的复数);学者,专家(savants,savant的复数);先觉者(illuminati);聪明人(masterminds,mastermind的复数);卖弄知识的人(highbrows);理论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书呆子(eggheads);智囊团,专家小组(brains trust)等。

  对于intellectual,《朗文英语辞典》给出的定义是:an intelligent well educated person who spends a lot of their time think about complicated ideas and discussing them(受过良好教育,对需要长期研究的学科感兴趣的人);并又说:There are too many intellectuals in the government(政府中知识分子太多),而前述“知识分子-360”词条却断言政府管理人员不是知识分子。

  对于intellectual,《牛津同义词辞典》的同义词有:思想家(thinker);高智力者(intellect);卖弄知识的人(highbrow);优秀策划者,才子(masteremind), 天才(genius),理论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书呆子(egghead): 学者,奖金获得者(scholar);院士,大学生,学会会员,大学教师(academician),教授,教师,公开信仰的人(professor);学者,专家(savant);圣人,贤人,哲人(sage);哲人,魔术师(wise man);印度宗教宗师,领袖,专家(guru);博学的人(polymath);博学者,梵文学者(pundit);权威,权力,当局(authority)。

  第二、同义多词表达,是对概念基本属性包含的外延之表述。即相涉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问题。“知识分子”定义中出现的混乱,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把握对专用概念或学术用语下定义的规则。

  对一个概念下定义,即是揭示其内涵与外延、或语词的意义。做到这一点,需要遵守内涵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则,所谓内涵逻辑,是指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分析规则。而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称为“范畴”(《辞海》第六版P604)。“范畴”的“本质”属性是指其内涵,是从各种类似事物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普遍联系”是指,本质属性从不同种类的概念中归纳出来,同时可演绎推及到具有同一本质属性的各种事物上。例如,“灵长类”的内涵,是从猿、猩猩、黑猩猩、红毛猩猩、大猩猩、类人猿、各种猴、各种肤色和性别、年龄的人等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反过来从灵长类的本质属性可以推及到各种灵长类动物都能具有这种本质属性。上述猩猩、猴、猿、人属于“灵长类”的外延,又称种概念,“灵长类”則是属概念。

  对具有范畴性的概念下定义,要遵守几个原则:(1)定义中不能出现被定义的那个词。(2)展现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属概念,及其所有函项即外延或种类,即所有种概念。(3)不要把下位(外延小的)概念混淆为上位(外延大)的概念、不要把种概念混淆为属概念。(4)概念应当反映概念的对象的发展变化,尽可能全面(辩证地)把握与对象有关的一切联系(《辞海》第六版P510、1703、2386等)。

  在上述《牛津同义词辞典》给出的intelligentsia和intellectual的同义多词表达中,可以看到,无论所属对象的主体处在何种行业、何种团体,无论是“宗教宗师”、“书呆子”、“卖弄知识的人”、“大学教师”等等,基本定义和诸词都包含有“知识分子”的两个基本属性:受过良好教育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若将这两个属性结合起来且去掉程度性修饰词,定义“知识分子”为“受过教育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则《牛津同义词辞典》中的“文学界”知识分子,“学者、专家”知识分子,“聪明”的知识分子,“卖弄知识”的知识分子,“书呆子”知识分子,“高智力”知识分子、“天才”知识分子,“学校”知识分子,“宗教”知识分子等等,都是“受过教育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属概念的种概念、下位概念,都是“受过教育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属概念之外延。

  虽然东、西方意识形态不同,但根据概念的基本属性,将“知识分子”定义为“受过教育的脑力劳动者”,或进一步缩小为“脑力劳动者”是具有共同性的:

  当代美国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卡尔·博格斯(Carl Boggs)所著《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Intellectuals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1993)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知识分子被广义地用来概括所有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生产和传播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思想”(博格斯,P10)。博格斯在文中使用了“批判性知识分子(critical intellectual)”(中译本前言,P4),“技术专家治国型知识分子(technocratic intelligentsia)”(同前,P6),“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critical public intellectuals)”(同前,P6)等概念。根据他的“知识分子”定义,这些“批判性知识分子”、“技术专家治国型知识分子”,和““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也都属于“脑力劳动者”这个知识分子定义的外延、种概念和下位概念。

  意大利共产党早期领袖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的《狱中札记》(1929—1935),大概是最早提出应当用“范畴”来界定“知识分子”的著作。

  葛兰西认为:应当用统一的范畴来区别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集团;由于一切体力劳动都包含最低限度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创造性智力活动,故并非有智力性熟练活动的人都执行知识分子的职能;因此,“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差别,只在于知识分子职业范畴的社会作用,即其特殊职业的重心是智力劳动还是神经肌肉力量”(《札记》,P422-423)。此外,他提出了“有机知识界”和“传统知识界”两个知识分子的概念。前者是指工业社会集团在经济生产基础上有机地造成的知识阶层(同前,P418),后者是指前工业社会的“封建社会教士”(葛兰西,P420)。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的内涵是,“特殊职业的重心是智力劳动”,而“传统知识界”和“有机知识界”只是这个“知识分子”属概念的两个种概念、下位概念和外延。

  毛泽东于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使用了“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和“脑力劳动所得”概念(《毛选》第一卷,P5)。

  毛泽东于1957年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毛选》第五卷P406)。

  而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使用过的“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爱国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和“普通知识分子”等等,都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这个内涵、属概念和上位概念的外延、种概念和下位概念。

  《辞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在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和阶级划分的基础上产生。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P2934)”。

  按这个定义,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种类、具有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程度高低有可分类出不同专业的知识分子,初级、中级和高级知识分子等等。

  这个定义,除了规范了“知识分子”的内涵或本质属性是“脑力劳动者”,也规范了知识分子的“知识”是“文化科学知识”而非体力劳动中的具体的体力操作知识;并指出了“知识分子”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社会分工尤其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全集卷3,P35)出现的产物,它自然也会随体脑分工的模糊、淡化、消逝而模糊直至消失;也指出了每个社会分工或产业领域都有脑力劳动者,自然,在一个阶级社会里,脑力劳动者就不是独立的社会阶级。

  简言之,当对“知识分子”给予了“脑力劳动者”这个基本属性后,前文所列中外学者所定义的“捍卫正义理性和不捍卫正义理性”的知识分子、“有良心和没良心”的知识分子,“有社会责任感和没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理工科知识分子“和“文科知识分子”、各个“产业部门的知识分子”,以及包括后文所说的“公知”、“专业知识分子”等等,都是“脑力劳动者”的外延、种概念和下位概念。

  三、“皮”“毛”论

  根据上述,脑体分工使得知识分子存在于每个社会分工或产业领域,因而不是独立的社会阶级;“知识分子”是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分工尤其是体脑分工出现的历史范畴,自然,“知识分子”的范畴也会随体脑分工的消逝而消逝。

  《左传·僖公十四年》有段话说:

  “冬,秦饥,使乞籴(dí,买粮)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guó)射曰: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毛泽东借其“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他说:在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后,原来在旧社会依附于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生产所有制这五张“皮”上的“几百万过去为旧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存在适应新社会需要和帮助他们适应需要的问题”;他们“可以原来为旧中国服务,也可以为新中国服务,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应当帮助他们“附在公有制的皮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为工农大众和社会主义服务;并建议各“省市县三级要有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计划”(《毛选》第五卷,P384、P406、P453、P472)。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不是独立阶级的“皮”“毛”论,无论在外国左翼作家、还是右翼作家的著作中也都是有共识的。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所说的意大利的“有机知识界”和“传统知识界”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集团造成的资本主义企业里的技术人员、经济学家,新文化新法律的组织者和专家等;后者是指前工业社会的掌管宗教意识形态、哲学与科学、学校教育、道德、司法、慈善事业等等的“封建社会教士”,但他们都非独立的阶级(葛兰西,P418-420),“传统知识界”属于和服务于意大利南部的中小土地资产阶级和中小城市资产阶级,“有机知识界”属于和服务于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资产阶级(同上,P424)。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以上层建筑为中介为资本主义社会集团服务;上层建筑涉及公民社会和统治集团两部分。但对于“公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活动,葛兰西没有提及,这大约类似现在所说的“公知”。他认为,资本主义造就的知识分子一部分成了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的管家,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资本主义制度按自己的标准从个体从行为到心理对每个知识分子施以了改造:

  “知识分子是统治集团的‘管家’,用他们来实现服从社会领导和政治管理任务的职能,就是:(1)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同意统治集团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向......;(2)执行国家机关的强制作用,‘合法地’加强对那些都不积极或消极‘表示同意’的集团的纪律”(同上,P425)。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民主-官僚主义制度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并非是社会生产需要的知识分子,但却是统治集团需要的知识分子;“这大批人滥用自己的地位,以便从国民收入中提取巨款而占有”;“这种知识界大规模地形成,......在他们个人熟练程度上......心理方面,都使个体标准化”了;国家的生产过剩、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都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同上,P426)。

  1955年,法国知名右翼作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在《知识分子的鸦片》(L'Opium desintellectuels,1955)中指出,一切政党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概念是动态的;知识分子可以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阿隆,P217-218)。

  美国作家卡尔·博格斯于1993年所著《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指出:知识分子的作用没有单一的模式,保守、激进,霸权反霸权,精英和大众化,资产阶级化和无产阶级化,都有可能。“大多数知识分子在社会劳动分工中占据了一定的特权地位,以各种方式执行合法职责,虽然有可能依附于具体的阶级团体命运,但是,他们的出现不能被自动地圈入任何特别的社会范畴之内。而且,虽然知识分子可能会‘有机地’(organically)依附于具体的阶级、团体或运动,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他们自己都没有形成一个社会阶级(或‘新阶级’)。他们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形成一个被一套共同的价值观、象征和目标绑到一起的同一社群。知识分子工作一般是通过意识形态霸权的体系和它不同的调节形式(宗教、文化、教育、家庭等)来过滤的。......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知识分子的作用也在改变;知识分子团体根本不是固定的或无根的,他们是在物质领域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和再形成的”(博格斯,P181)。

  但也有例外。1979年,美国作家阿尔文·古尔德纳(Alvin W.Gouldner1920~1980)的《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s the Rise of New Class,1979)认为,知识分子是“新阶级”。其论在知识分子“阶级论”中算是比较持根有据的。他说:知识分子是以“文化资本家”的身份成为“新阶级”的,根据来自马克思对阶级的定义,即“阶级是那些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人”;知识分子之所以是一个阶级,因为他们“共同拥有文化资本或人力资本”(《未来》,P8)。在他的书中,工程师、经理、大学教师、会计师、审计师、政府公务员、行政人员、警官、编辑、记者、文娱人士、宗教人士等等都是这种拥有文化资本的“文化资本家”。古尔德纳的知识分子“阶级论”,貌似有理,但实际上却完全无视了马克思的“资本”是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表达的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以榨取他人“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若照古尔德纳的逻辑,工程师、经理、大学教师、会计师、审计师、政府公务员、行政人员、警官、编辑、记者、文娱人士、宗教人士等等,都是用自己的“文化资本或人力资本”来雇佣他人、剥削他人劳动的资本家,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很难服人。古尔德纳的“新阶级”论于70年代末一出,便于八、九十年代遭到博格斯等诸多作家的批评,古尔德纳的知识分子“新阶级论”的拥护者甚寥。

  原文载于科学网2016.4.9.现文有修改。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