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生产资料只是中间产品,生活资料才是终端产品。此时,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的价值。这样,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是所有劳动力的价值。将所有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加总,就是生活资料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剥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终端产品。在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原本来自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价值,都要算成生活资料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和折旧价值。
后一种情况,劳动价值中包含劳动力价值、折旧、剩余价值。所有的劳动力价值形成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有的折旧和剩余价值形成生产资料(固定资产)的价值。只有折旧,是简单再生产;既有折旧也有剩余价值,是扩大再生产。
理论上,生活资料产业用自己的剩余价值和折旧价值交换生产资料产业的劳动力价值,最终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由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力价值和生活资料中的劳动力价值共同构成的,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描述一致。此时,生产资料产业自身的剩余价值和折旧,也包含在生活资料产业的剩余价值和折旧中。
现实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各算各的剩余价值和折旧。从事生产资料的产业,为了自己的扩大再生产和折旧,不会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拿来交换生活资料,它会为自己保留一部分生产资料。假设生活资料的价格没有变化,但是生活资料中包含的“时间”减少了,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总价格会大于总价值。
总价格大于总价值,就是通货膨胀。此时,劳动力的价值不足以购买高于自身价值的生活资料。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都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这是计划经济中,商品短缺现象造成的,其实市场经济的特色就是总价格大于总价值,和计划经济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不是一个价格体系。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市场经济的国家必须建立居民储蓄机制。你当月挣的工资中,确实包含一台汽车价格的一部分,但是国家并不会真实的支付给你汽车。你的汽车收入是你的延期消费,在你开始你的真实消费的时候,国家才给你汽车。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生活水平早就提高了,又会产生新的延期消费来抑制通货膨胀。究竟储蓄率多高,才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呢?
通常,工业化国家的剩余价值率是100%,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价值和生活资料的劳动力价值各占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50%。现在,生产资料产业留下产出一半的生产资料,所以整个社会生活资料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就是25%。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居民储蓄率至少要在25%以上。
居民储蓄率是当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实际消费后的剩余部分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为28.2%,2012年为36.1%,2024年为43.4%。
仅仅满足居民储蓄率在25%以上,不代表没有通货膨胀,因为这个储蓄只是延期消费,不是不消费。从长期看,存款储蓄率更有意义。
存款储蓄率是居民存款增量和可支配收入之比。劳动力价值增值后,当年的劳动收入增加,由此产生的消费主要是高端消费。劳动收入增加的部分将转化为储蓄,可以抵消通货膨胀。
我国的存款储蓄率,2000年为10%;2003年为25.2%,首次超过25%;2012年是25.5%,2024年为24.5%。目前的存款储蓄率恰好等于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率,完全符合中国目前的cpi现状,没有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发行量有关,这是倒因为果。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总价格必然大于总价值。它是资产阶级攫取社会财富的手段,但是同时,它也是社会积累资本的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存款不多,转型为市场经济,物价将显著上涨。一旦通货膨胀,老百姓不再存钱,经济就可能进入恶性循环,例如阿根廷。米莱上台后,阿根廷政府开始瘦身,预计阿根廷2025年的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6%,这可能是政策面能取得的最好结果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存款储蓄率确实比较低,但是他们有大量的股票和债券投资。两者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高福利国家,有很高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目的就是你挣的钱,我不让你花,我替你花,把你的当期消费变成你的未来消费。算是变相的储蓄吧。
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判断。显然,市场经济做不到。这个不是劳动价值论做的不够好,而是市场经济本身就做不到很好。但是,一个有缺陷、不够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妨碍我们用一个好的标尺去判断它。
【文/叶风尘,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