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轮作式生产视角下:计划与市场的价格形成差异及转型期波动根源

2025-08-04 16:27:38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叶风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提要:

  以轮作式生产方式为例,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价格体系,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脱离价值的内在机制,认为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计提”功能。

  引言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80年,局部地区开始试行价格双轨制,1984年,中国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6年,中国开始复关谈判,当时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国内的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1988年,中国价格双轨制的矛盾集中爆发,物价开始大幅上涨,市场出现商品抢购潮。

  1986年,越南开始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越南放开大部分商品价格,短期内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2年,俄罗斯经济改革,开始推行休克疗法,核心是价格放开、国企私有化,同期,物价开始大幅上涨。

  上述各国共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期,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的现象。为什么经济转型过程中,价格会上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是什么?价格的背后蕴藏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1、轮作式生产方式下的价值构成

  价值是劳动决定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它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觉告诉我们,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劳动价值论和主流经济学渐行渐远。要解开这种矛盾,首先从轮作式生产方式说起。

  生产离不开工具,工业离不开机器。这一特征可以抽象的理解成轮作式生产方式:劳动者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生产出来,再开始他的商品的生产。这样,商品的价值就是用生产工具的时间和生产商品的时间共同组成的。

  假设机器的制造时间是6年,机器的寿命也是6年,一个轮作周期的时间就是12年。12年后,劳动者就要开始第2轮。12年的劳动时间,代表了期间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这个总价值要分滩到12年间生产的所有商品中去。假设分摊之后,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2个小时,其中包含制造机器的6小时,制造商品的6小时。

  需要额外地考虑机器的折旧时间吗?不需要。轮作式生产方式,已经把机器更新的周期考虑进去了。不仅不需要折旧,也不需要利润。它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全流程生产方式。

  轮作式生产方式不是真实的生产方式,相当于我们把现实中的分工重新组合,将协作生产变成独立生产。建立轮作式生产方式的目的,在于确定产品价值,但是不代表产品的价值就是产品的价格。确定一件产品的价格,和这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关。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原理

  如果一个国家采用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就是它的原则,定价的基本规则就是劳动成本。如果一个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都是它的原则,价格=成本(含折旧)+利润。

  我国曾经推行计划经济,国家定价。早期各地还有物价局,后期所有的价格都是国家计委直接制定。企业需要的生产物资和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统购统销。理论上,价格就是成本。由工厂统计各自的成本,逐级上报,国家计委在成本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价格。由于这个价格不一定能符合市场需求,所以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有凭票供应的制度。

  计划经济中,价格的本质就是成本,所以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力价值组成的。市场经济中,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产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共同构成的,其中的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和折旧。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力价值。由于市场经济的价格要比计划经济多出来一个剩余价值,它的价格自然要比计划经济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国家,价格必定大涨,这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决定的。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之间,不能实现自由贸易。

  3、为什么“计提”=剩余价值?

  让价格代表价值,只有计划经济的国家才能做到,市场经济国家是做不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一般不掌握生产的资源,而是由企业来掌握生产的资源。这部分生产的资源可以用来交易,其交易的价格,最终要分摊到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身上。

  以轮作式生产方式为例,6小时的机器制造时间和6小时的产品加工时间,已经完整的包含了产品的劳动时间,产品的价值就是12小时。这个12小时到了企业的手里,就不行了。此时的企业,要自主决策机器的更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要实现上述目的,企业必须有“计提”的功能。

  例如,每个小时中,我们要“计提”0.5个小时作为折旧,总计12个小时可以“计提”6小时,总计12年就可以“计提”6年。这样,到了下一轮的轮作生产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有了包含6年的机器了。为了拿到这个6年,我们的产品就不能定价为12个小时了,而是要定价为18个小时。

  除了折旧外,企业还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所以企业还会额外“计提”利润,很可能要再“计提”6小时出来,这样产品的定价就变成了24个小时。

  “计提”是企业的会计行为,它不对工厂的生产过程产生实质的影响,所以也不会改变产品中包含的真实价值。

  明明价值是12小时,但是我们却认定它是24小时,说明企业的产品多卖钱了!多卖出去的钱,就是“计提”。资本家用昨天的“计提”,购买今天的机器,告诉今天的工人,你们手里的机器,是我花钱买的,然后再在今天的工人手里开始新的“计提”。如此反复,看上去就是机器也在创造价值。

  “计提”就是剩余价值。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中,“计提”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剩余价值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资本家通过虚标出来的价值,让工人阶级创造的劳动价值中,必然包含为资本家工作的剩余价值。

  假设劳动者一天工作12个小时,生产具体的商品,其中有6小时是他为了获取机器必须付出的劳动。这个6小时可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他的劳动力价值。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他需要拿出自己6小时的劳动产品和那个生产机器工人作等价交换。

  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必须“计提”折旧和利润。原本价格是12,现在价格就是24。这样,原来的那个12就变成了劳动力价值,而企业“计提”的12就变成了剩余价值。

  虚标价值,不等于通货膨胀。虚标价值是为了“计提”,“计提”的钱,企业会留着,等到轮作式生产的下一轮,工人生产下一台机器的时候,这个钱就派上用场了。其实,虚标不虚标,工人都会生产这台机器。虚标的唯一目的,在于宣示未来的那台机器的主权。

  4、为什么总价格≠总价值?

  “计提”功能把社会的总产品分成两个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原本是中间产品的机器,也变成了最终产品。要想让资本家拿下这一类的中间产品,整个社会的价值必须要虚标。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需要价值的虚标。虚标的结果:整个社会的总价格大于总价值。

  1929年,库兹涅茨在设计国民总收入的时候,认为国民总收入等于投资和消费之和。此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成了最终产品,这也是当今gdp的最初设计框架。

  上世纪20年代,鲍特凯维茨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无论如何推演,总价格都不等于总价值,违背了马克思两大总量相等的原则,学界为此纠结了100年,至今无解。问题就出在价格和价值的剥离环节。只要有利润或者折旧的存在,价格和价值就开始剥离,总价格就不再等于总价值。

  价值的虚标现象,不仅影响商品的价格总量,也影响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理想状态下,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没有虚标,价格只需要体现按劳分配就好了。现在,几乎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虚标,以体现按资分配。资本权重不同,虚标的份量就不同。

  市场经济,价值的虚标要体现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价值虚标多,价格偏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值虚标少,价格偏低。计划经济,不需要价值虚标,所以价格最接近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有个帕累托最优,给出市场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证明。这种证明建立在价格既定的基础上,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格形成体系,这个结论还能成立吗?抛开经济制度或市场机制等人为因素不谈,我们怎么证明是一个成本决定价格的体系更好?还是一个成本和资本共同决定价格的体系更好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文/叶风尘,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