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许多网民对哈佛大学毕业演讲的中国女生蒋雨融“霸气”的求学经历纷纷提出质疑。于是有人在网上评论说“这是酸葡萄心理”,也就是“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这句话来之于《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狐狸与葡萄》。这个故事讲: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葡萄架前。狐狸想:“多么美味的葡萄呀!我正好肚子饿呢,这下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了。”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没有摘到葡萄。狐狸试了又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它决定放弃,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猴子说:“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吃的非常香甜。
这个故事讽刺了因得不到某些事物而说这些事物不好的人。
那么,网民们质疑蒋雨融“霸气”的求学经历,是不是“酸葡萄心理”呢?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这个故事里,狐狸吃不上葡萄是因为自己没本事,而网民们对蒋雨融的质疑则是批评她依靠父辈的金钱与权力铺就了“霸气”的求学经历。这与狐狸因为自己没本事吃不上葡萄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要用《伊索寓言》来解释网民们质疑蒋雨融求学经历这件事,《伊索寓言》里的另一个故事《狮子、驴子与狐狸》倒比较合适。这个故事讲:
一天狮子、驴子和狐狸三只动物一起去打猎,根据狐狸的提议,大家进行了分工。这样,它们没用多久就捕到了许多猎物。
到了傍晚它们把这些猎物堆在一起,狮子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便用命令的口气对驴子说,你去把猎物分一分。驴子走过去把猎物平均分成了三份,然后对狮子说,您的功劳最大,您先挑。
驴子本以为狮子会很满意,但没想到狮子非常愤怒,它猛地扑上去将驴子咬死了。
然后狮子凶巴巴的对狐狸说,现在你去把这些猎物分一分。狐狸吓得直发抖,它战战兢兢地走过去,把所有的猎物都堆在了一起,而自己则只拿了一点,它对狮子说:“大王,这一些猎物全归您了”。
狮子对这样的分法非常满意,它问狐狸:“嗯,你很聪明,是谁教你这样分的呀”?
狐狸老实的回答说:“是驴子的不幸,如果我像它一样把食物平分,恐怕现在也惨死在这里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强权之下没有公平。而蒋雨融“霸气”的求学经历也告诉我们,在贫富差别悬殊和公权私有私用的强权社会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无公平可言。
蒋雨融出生在山东青岛,2014年初中毕业于65中,考上58中读了一学期之后,转去英国威尔士读高中。2017年考上英国华威大学,2019年又从华威转学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毕业后在北卡州工作了两年,然后进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读国际公共专业硕士,2025年5月在哈佛大学毕业。
从她的这段求学经历来看,仅仅费用一项就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无力承担的。
据有关资料,在英国留学每年约需2.5万至4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5万至40万元。蒋雨融2015年至2019年在英国留学四年半,共需人民币115至180万元。
在美国大学读本科2年,费用约为10万至2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0万至150万元。
进入哈佛大学读硕士2年,费用约为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0万元。
以上留学费用共计325万至470万元,这笔经费恐怕全国98%以上的家庭都无力负担。
此外,蒋雨融还是在她爸爸所在中国绿发会领导推荐后被哈佛大学录取的,这也难免公权私用的嫌疑。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网民们批评蒋雨融依靠父辈的金钱与权力铺就“霸气”的求学之路,一点也没有错,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酸葡萄心理”,而是广大弱势群体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不满。
据有关资料,我国“老五届”即1961年至1965年入学、1966年至1970年间毕业的大学生,共约72万人,其中大部分出身于工农家庭。在毛泽东时代,我国大学不仅以普通劳动者的子女为主体,而且不收学费杂费,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发放人民助学金。因此,虽然由于条件限制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数量比较有限,但却真正做到了教育公平。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社会公平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因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如果公平正义缺失,也就没有“美好生活”可言。
【文/阿华,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