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设立单独的教师节、教师节设在哪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目前的9月10日教师节,左边的朋友有意见,右边的同样不满足,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孔老二。
文 | 郑声
孔夫子遇见马克思?至少在教师节这事上两人有过交集。
大家都知道,文革结束后,中央对科教工作者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就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随后主持召开了科教工作座谈会,并作了两次重要谈话。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教师节的重新设立,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顺理成章的产物。
1985年1月16日,《北京日報》1版
作为老练精明的政治家,邓小平把争取知识分子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口。
毛主席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呢?毛主席当然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不然就不会有新中国科教事业的突飞猛进,不会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杂交水稻,不会有两弹一星核潜艇大飞机,也不会有基础教育的普及。
但毛主席更看重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为谁服务的问题。“无产阶级领导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领导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没有别的出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旧社会知识分子依附于五张皮上,五张皮是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及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生产所有制。
新中国五张皮没有了,但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是否马上就能依附上新皮上呢?老人家没这么乐观。
“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现在没有基础了,他丧失了原来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那五张皮没有了,他除非落在新皮上。有些知识分子现在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在空中飞,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说,这些人叫‘梁上君子’。他在那个梁上飞,他要回去,那边空了,那几张皮没有了,老家回不去了。老家没有了,他又不甘心情愿附在无产阶级身上。你要附在无产阶级身上,就要研究一下无产阶级的思想,要跟无产阶级有点感情,要跟工人、农民交朋友。他不,他也晓得那边空了,但是还是想那个东西。”
这是说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新社会培养的知识分子,自以为多读几年书便高人一等,瞧不起劳动人民、一心想依附在别的皮上的有没有、多不多呢?当专家沦为网友口中的砖家,当知识与学历成为资本与权力的工具时,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对知识分子要“团结、教育、改造”。改造是长期的事,与工农相结合是正道。
两条知识分子路线,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断。
马克思生日做教师节?
以上是大背景,我们回到教师节问题。
1982年4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承先和时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方明共同提交《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 月5日为教师节。
这是马克思与教师节的奇妙汇合。
三年后新的教师节诞生了,但不是马克思的生日。
1985年,改革后第一届教师节庆祝大会
马克思如果能多活一百岁,大约也不赞成用他的生日过教师节。他老人家早说了,“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市场经济下,大多数教师就是袪魅的打工人,单独搞个节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只是普通职业之一,并不比其它职业更高贵,又何苦单独搞个节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是这个思路,1951 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废除建国初恢复的“六六”教师节,改用 “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
这是表达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靠拢之意。
民国教师节之争
“六六”教师节又是怎么回事?民国时期,教师薪资微薄、缺乏职业保障及进修机会、在社会上不受尊重,导致教师职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为改良这些问题,1931年6月6日,中央大学教育系教授邰爽秋、程其保,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谢循初,联络200余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发起教师节运动。他们决定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双六节),以“唤起社会关注、教师团结,共谋救助”为纪念主旨。
从设立宗旨看,这个双六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个活动最初是教师群体表达意愿的民间社会活动,并非官方设立。这也是建国初的一两年恢复更早的双六节而不是沿用国民党1939的设立的8月27日教师节的原因。据邰爽秋回忆,6月正好是学校续聘或解聘教师前夕,教师群体可通过教师节向当局施加压力,使之不敢随便解聘教师。另外当时教师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是向政府提出增加教育经费、颁布教师进修条例、提高待遇标准等要求。节日的参与者大多为处境艰难的小学教师,而国民党当局对知识分子缺乏信任,对学运心存畏惧。
双六节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职业的劳动节,8月27日教师节又上什么鬼?
这就轮到孔老二隆重登场了。1939 年,国民政府大约是觉得双六节不太和谐,但又要表达尊师重教的态度,正式下令每年的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1952年,败退台岛的国民党又确定公历9月28日为教师节,因为有专家将孔子诞辰换算为阳历为9月28日。
“万世师表”
彼时的教师节,以倡导“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却无力解决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问题。有幸被聘用的教师,随时都有被解聘而失业的可能,缺乏基本的保障。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尊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可见民国时期在教师节问题上也有路线之争。
孔诞差点成为教师节
台湾省至今将公历9月28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在这点上两岸差点儿统一。
将教师节改期为孔诞日,在大陆上的呼声由来已久。2004 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当时教育部对此一直持肯定态度。此后,李汉秋以政协提案等多种方式数次呼吁以孔诞为中华教师节,直至2012年9 月,他得到教育部明确答复,“修改教师法已列入立法规划,只待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决定。”
李汉秋并不是一人在”战斗”
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
2013年9月9日《北京日報》6版
国务院法制办拟将孔诞日作为教师节的草案公布后,引发社会热议。据称有超六成网友支持改期,“避开开学季,老师能真正享受节日,又是孔子诞辰,名正言顺。”
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但在主流媒体上能看见的理由,无非是孔子诞辰日期仍不确定、开学之初是否适合过教师节、9月28日离国庆节太近等具体的技术问题。
果真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吗?联想起当年的“百日尊孔”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201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披露,孔子像于4月20日晚从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悄悄迁入位于馆内西侧南北庭院国家博物馆雕塑园,从2011年1月12日立像,到4月20日低调搬迁,“九五之尊”的孔子像(总高9.5米的青铜雕像)总共只在这个敏感地区耸立了一百天。孔子像自竖立在国家博物馆北门之日起,就招来众多争议。
曾经坚立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上的孔子像
当时的人民网,推出了“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调查,22万多名网友参加了调查,77%的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而支持“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仅占到了22%。一些网友认为,把孔子像竖在这个敏感地带,“不合群、不配套、不适时、不恰当。”
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教授刘世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颜炳罡、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等13位学者曾联名撰文,支持天安门前立孔子像。他们认为,这是复兴中华文化,彻底解放思想、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象征着中国正在彻底地走向“国家、民族”的认同。
专家们的意见,和多数网友的意见,可谓尖锐对立。
感谢当时的人民网,能以相对开放和透明的态度参与此事,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历史记录。
* * *
是否设立单独的教师节、教师节设在哪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代中国,无非是两条路:马克思还是孔老二。将马克思诞辰设为教师节,也未必真是马克思之路。对于目前的9月10日教师节,左边的朋友有意见,右边的同样不满足,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孔老二。
而孔老二之路,专家们已经屡次测试过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这些人怎么鼓噪,孔夫子在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冼礼的新中国,并没有那么高的声望,不至于像台湾省的某些人们,听笔者把“大成至圣先师”称为孔老二,立即花容失色,如丧考妣。
毕竟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