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重压之下的沉默反抗:“躺平”背后的社会变革信号

2025-09-08 09:13:26  来源: 红旗文选   作者:潘斌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天地化育万物,遵循动态平衡之道;人类社会运作,承受压力而不断调适。观察当代社会结构,其压力机制日益精密复杂,它不仅以传统形式存在,更借助制度合规性与技术中性的表象,实施系统化的资源汲取。劳动过程受数字系统制约,住房需求与金融规则紧密捆绑,教育与医疗沦为焦虑滋生之地,消费主义编织着虚幻需求网络,使个体深陷物欲漩涡难以挣脱。在此背景下,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非因懒惰,实为一种无声回应;拒绝婚姻和生育亦非情感冷漠,而是困境中的自我保全。当压力持续累积且无法通过常规渠道缓解时,社会结构性变革的呼声便会悄然滋生。究其根本,系统压力之重已逼近生存承受边界,结构转型的征兆,已然隐约可见。

  一、压力之源:系统机制与个体困境

  现代压力体系根植于多重机制交互作用之中,其源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算法支配与数字监控:平台经济通过数据监控不断优化效率,如外卖骑手的送餐时间被持续压缩,事故率攀升,但报酬却未相应提高。数字系统将劳动者行动全面量化,使劳动过程异化为执行算法指令的机械循环,人的主体性被技术逻辑替代。这种监控与异化持续侵蚀个体的自主性,成为系统性压迫的重要来源。

  金融渗透与未来透支:住房贷款提前预支数十年劳动价值,居民负债率急剧上升。学区房现象推高教育成本,医疗资源亦被资本逻辑渗透,公共服务呈现出商品化趋势,生存安全感被持续削弱。当基本生活需求被金融化捆绑,社会不满便有了具体的经济根源。

  制度适配与保障缺失:灵活就业以“弹性”名义规避社会保障责任,大量劳动者缺乏基本福利支持。个体原子化导致集体议价能力消散,个人面对系统时显得无力而孤立。这种制度性排斥使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可能促使他们寻求制度外的变革方式。

  这些机制以技术、金融与制度为链条,侵蚀个体的时间、尊严与发展潜力,其压抑程度之深,已构成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当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变革便具备了经济基础层面的必然性。

  二、应对之态:从“退出”到“拒斥”的消极策略

  先哲曾论及“异化劳动使人背离本质”,当下部分青年则以“不参与”作为回应——不婚、不房、不育、不争。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是对系统的深度反思与无声抗议。其行为逻辑包含以下层次:

  退出规则以消解控制:当传统路径的收益急剧减少,退出成为瓦解资本增值链条的手段,使系统失去作用对象。这种大规模退出行为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系统稳定性,成为革命性变化的潜在前奏。

  拒斥延续以规避压力:拒绝生育不是厌恶生命,而是不愿后代重复遭受系统性压榨,这可视为对代际责任的极端践行。当社会再生产机制遭到普遍抵制时,系统延续的文化基础便开始崩塌。

  文化解构以重塑价值:“躺平”自嘲实质是主动反思,以反讽消解主流成功叙事,并尝试重构幸福与意义的定义。这种文化层面的抗争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准备了思想条件。

  此类“消极应对”虽不呈现冲突姿态,但其决绝性胜过传统对抗。原因在于,系统恐惧空无远胜于对抗——无人消费则利润之泉枯竭,无人劳动则价值无从汲取。当消极抵抗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转化为推动制度变革的积极力量,历史上这样的转变案例并不罕见。

  三、结构之变:系统张力与秩序调适

  社会变革往往非猝然爆发,而是矛盾累积至临界的结果。今日征兆已逐渐显现:

  经济基础承受压力:居民储蓄率下降、负债率攀升,消费疲软导致内需不振。这些经济征兆表明现有生产关系的容纳能力正在接近极限。

  社会结构张力扩大:贫富差距显著,顶层与底层收入悬殊,阶层间流动通道滞涩。历史上,极度不平等往往是社会重组的前奏。

  精神共识趋于消散:焦虑症发病率上升,过劳现象频发,系统正在精准制造心理压力。当主流意识形态失去说服力,新思想体系便会应运而生。

  这些现象符合历史转型前夜的特征:经济基础难以为继、上层建筑认同减弱、民众意愿趋于分散。加之全球压力机制不断升级,国际资本渗透各国主权,矛盾终将内外交织而爆发。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观察至今发人深省:革命并非总是在压迫最沉重时爆发,而是在压力减轻但期望值升高时发生。当旧制度开始改革自身时,往往反而激发了民众对更彻底变革的渴望。

  四、结论:调适之必然与个体重构

  先贤曾言:“资本之始,皆带复杂属性”。今日压力机制已嵌入数字编码、金融杠杆与制度设计中,其精密程度远胜往昔。然压力愈深,应对愈烈,实为历史规律之所向。青年“躺平”并非终点,而是新应对形式的探索——在正面抗争不可为时,消极退出亦成为合理策略。

  根本出路仍在于重构社会架构:打破资源垄断、建立劳动保障、去除公共服务商品化,使技术复归于人而非异化于人。犹如诗句所喻:“等待一株破土的春天”,这春天非天赐,而需人为之努力。唯有资本逻辑被彻底重塑之日,方是众生真正“长出不弯曲脊梁”之时。

  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根植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历史规律:当旧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系统性变革便会从可能变为必然。这不是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当前的压力系统若不能完成自我革新,则必将被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新秩序所取代。人民群众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当绝大多数成员意识到系统性变革的必要性时,历史的车轮便会向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前进。

  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是基本矛盾发展的普遍结果和必然要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甚至阻挠社会进步时,就将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社会革命。开展社会革命的目的就在于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历史的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