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分享收藏&私信
引言:“无公平则无社保,不能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的社保不是好社保。”
2025年9月1日起,“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成了废纸,最高法新规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均属无效” 。
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必须为所有员工缴纳“五险”,哪怕是小餐馆、小工厂也不例外。否则将面临补缴、经济补偿以及失信惩戒等严厉处罚。
这记“重拳”直击社保乱象,对广大劳动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未必不是好事,却让不少民企直呼“扛不住”。
01 防止恶性竞争
这一规定并非凭空而来,有着深刻的目的与意义。
在过去,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不缴社保来降低成本,以“9.9元自助餐”这类恶性低价模式参与市场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新规的落地,将有力地终结这种“社保洼地”式的不正当竞争,推动行业朝着高质量方向转型。
02 填补养老缺口
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保基金缺口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2.6名参保人供养1名退休者,到2035年缺口预计将达万亿。
强制全员社保,把2亿灵活就业者及4800万个体户雇工纳入保障范围,每年可增加约1800亿元社保基金,有效缓解财政补贴压力。
03 保护弱势群体
对于劳动者而言,这一政策更是一份坚实的保障。
特别是外卖骑手、农民工等群体,常常面临工伤无赔偿、养老无依靠的困境,新规的实施将为他们的权益筑牢底线。
04 民企成本激增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却让民营企业叫苦不迭。
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的激增。以月薪5000元的员工为例,企业每月需多支出1355元社保费。这对于那些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一家上海的7人餐馆,每年因此增加成本22.4万元,占净利润的30%;惠州的百人工厂月增15万支出,而年利润仅150万。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餐饮、制造等,普遍利润率仅3%-8%,社保支出骤增20%-30%,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利润归零,只能无奈关停。
05 用工策略扭曲
为了应对成本压力,民营企业的用工策略也被迫扭曲。
有的选择裁员降薪,将月薪5000元岗位降至3500 - 4000元,5人编制缩至4人,让剩余员工承担更多工作量。
有的则规避雇佣关系,改用退休返聘人员、非全日制工或实习生,甚至转为“家族经营”模式。
还有企业将核心业务伪装成“项目外包”,逃避劳动关系认定,却也埋下了法律隐患。
06 积极寻求改变
在这场变革中,民营企业并非只能坐以待毙。
从短期降本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将“社保补贴”合理转化为工资结构调整,但要注意高于最低工资标准。对于非核心岗位,采用外包或众包平台,如物流、临时客服等,降低用工成本。
长期来看,企业应积极投入自动化设备,如餐厅引入点餐机、工厂采用智能生产线,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同时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告别低价内卷,比如餐饮业可以聚焦特色菜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社保新规的实施,虽让民营企业面临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应积极应对,抓住转型机遇,在合规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