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镜子的“张雪峰现象”

2025-07-09 10:20:01 来源: 深耕纪作者:巴亦巴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且就业形势困难,不得不将志愿填报中的计算苛刻到极致,这是“张雪峰现象”的主要成因。今天的中国教育剧场里,不仅有“张雪峰们”的生存指南,更有千万家庭在认清自身定位后的集体觉醒。

  文 |巴亦巴

  高考志愿填报季的来临,总会在社会各阶层掀起持续数月的讨论热潮。这场关乎千万青年人生走向的集体抉择,早已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剧场。而从考研名师转型为志愿填报名师的张雪峰,也在近些年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流量网红。

图片

  笔者第一次知道张雪峰,是在网络上看到他讲许多大学的“轶事”,比如南京大学的“有丝分裂史”,西南联大的搬迁史等等。当时的笔者也只是把这些视频当做相声、段子之类的语言类节目听个乐。彼时张雪峰尚且还专攻于考研方面,至于后来是怎么如何转入到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领域的,笔者并不清楚,只看到他开始直播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公司也越开越大,人气也水涨船高,后来直播间连麦答疑的机会也越来越难以抢到,有人将此称之为“张雪峰现象”。

  张雪峰的直播间为什么这么火爆呢?笔者认为,“张雪峰现象”作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景观,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市场逻辑,它更是一面照见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子。

  在市场逻辑主导的当代社会,本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早已被异化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环节。而高考志愿填报的决策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家庭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集中博弈。最富裕的那些家庭根本就不会和广大老百姓在一起“内卷”,所以我们在这个话题中大可以忽略掉他们。而中产家庭凭借着足够的信息优势与资源储备,可以为子女构建出包括专业前景分析、行业人脉对接、职业规划指导等在内的完整支持体系。这种优势,使得他们的子女在专业选择时更具战略眼光,能够超越短期经济回报,着眼于长远的社会地位维系。

图片

  反观普通的工薪家庭与农村家庭呢?这些家庭在进行决策时的逻辑与中产家庭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占据着家庭总支出中很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选择、志愿填报就不得不被简化为对风险和收益的精打细算。张雪峰式的极端实用主义指导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上的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部分家庭最朴素的诉求:通过教育实现阶级跃升,即“教育改变命运”(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广大人民需要改变“命运”呢?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在这种选择背后,正是无数的普通家庭在医疗、养老、住房三重压力下,对教育投资回报所进行的最苛刻的计算。

  教育市场的商品化进程,也正在重新塑造知识分层的格局。在过去的那些年,热门专业就像超市货架上的明星商品,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符号价值。而这些专业的持续升温,本质上是资本增殖的逻辑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教育要为市场提供合适的“人才”(即劳动力)。曾经,许多人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家的孩子“逆天改命”。这些家长的这种集体选择行为,实际上无形中完成了社会再生产的自我复制机制——富裕阶层通过教育选择巩固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底层群众却在盲目追逐中陷入困境。张雪峰的出现实际上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在张雪峰的直播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雪峰直言不讳地对那些根本不考虑家庭自身条件,一味追求某些热门专业、“高级专业”的家长进行批评,说他们是“做梦”。张雪峰的做法实际上直接打碎了广大群众对轻易实现阶层跃升的幻梦,告诉他们:是时候接受冰冷冷的社会现实了。

  随着在“张雪峰们”的敲打下认清社会现实的人越来越多,在今天,对于广大的群众来说,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实现阶级跃升了——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几乎不可能——教育首要目的转而成为了就业谋生。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在这个985博士生也可能送外卖的时代,许多人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难以做到,又有几个人还会去奢求阶级跃升呢?张雪峰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随着阶级跃升的通道越收越窄,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而本就要在志愿填报中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也不得不将这种“计算”苛刻到极致。就业形势越困难,普通家庭就越希望获得张雪峰的指导,这才是导致“张雪峰现象”能够成为一个长期火爆话题的主要原因。

  当然,“张雪峰现象”本身也是教育咨询领域市场化的典型样本。张雪峰的话语体系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解释框架:将复杂的社会阶级结构简化为可量化的专业排名,把阶级跨越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的分数门槛。当然,这种话语体系或许未必是张雪峰本人刻意去建构的。但在话语实践中,这种去政治化的叙事策略,既迎合了大众对确定性的渴望,又巧妙规避了对教育本质功能的追问。当教育选择被简化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时,其作为社会阶级流动渠道的象征意义,反而掩盖了更深层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专业选择背后所反映出的阶级差异,实质上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微观呈现。中产家庭可以通过教育投资将家庭所拥有的资本代代相传,而最广大的普通家庭却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最后赌注。教育背后的这种阶级分化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战场上集中爆发,向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独特而清晰的社会景观:当中产家庭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间寻求平衡时,底层家庭却不得不在生存焦虑中押注未来。

  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同样告诉我们,危机中孕育着变革的种子。当越来越多家庭意识到教育选择实质上是阶级地位的再确认,当“寒门贵子”的神话被冰冷的社会现实解剖得体无完肤,这种集体觉醒本身就在动摇既有秩序的根基。教育领域的社会博弈,将会并且正在超越高考志愿填报的技术层面,逐渐上升为对整个劳动价值体系和资本增值逻辑的根本质疑。

  今天的中国教育剧场里,需要的不是更多“张雪峰们”的生存指南,而是千万家庭在认清自身定位后的集体觉醒。这种认知觉醒将会推动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让专业选择重新服务于人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而非阶级固化的分水岭。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