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本是商朝人,他为什么不在经济繁荣的商朝发展,而是投奔经济落后的周朝,按商朝人的思维,他是“商奸”,他“投敌卖国”。
像这样的现象,中国历史还有很多实例。
譬如,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中的历史名人,商鞅等人不产于秦国,都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譬如,吴起本是鲁国人,得不到重用,到了魏国,创建了魏武卒,老魏王驾崩后,新魏王登基后,吴起逃到了楚国,为楚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满清入关前的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在明朝算不上能力巨大的人,但是到了满清,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们为什么不在本国发展,而是投奔他国,损害本国(权贵们)利益?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阶级固化。
《三纲五常》摘录: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在这些国家里面,阶级已经固化,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甚至打击,他们不得不逃离这样的国度。
最典型的就是“五羖大夫”——百里奚。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螃蟹定律”。
经常钓鱼的人都会知道,在竹笼里放一只螃蟹,一定要盖上盖子,否则,螃蟹会爬出来。如果多放几只进去,就不用盖上盖子了,里面的螃蟹你夹我,我夹你,都困在一起,再怎么挣扎也爬不出了。就算是里边有一只螃蟹爬到笼子口,也会因其他螃蟹用钳子夹住,最后,又落入最底层,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只螃蟹可以爬出去。
相对于秦楚两国,卫国、魏国都是中原的核心地带,文明程度远远高于秦楚国家,但是这两国国家盛产人才,但是人才且不能在这两国国家发挥作用,其根本原因是本国“螃蟹”太多,能在“鸡蛋中挑骨头”,能通过梳理各个细节找到问题,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压制在底层,甚至进行打击。
譬如:秦国选拔的人才,在这些国家得到重用了吗?
譬如:在《大决战》中,陈明仁三战四平后,反而被撤职,国民党后面的“螃蟹智囊团”,根本不考虑前线的实际情况,就能找到打击他人的说辞。
他们总能在好人中,找到“错误”,在坏人中,找到“优点”,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他们的本领。
假如我们的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在国民党内部任职,也能被“国民党的超级能人——螃蟹”找出错误进行打击。如在孟良崮战役中我们共产党伤亡较大、修改“毛主席安排的率领三个纵队过长江”战略、与陈毅元帅的多次分歧等“错误”。在共产党中,且受到表扬。
还有,博古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给我党带来巨大损失,假如是国民党,一定要清算、要处分。
还有很多革命将领的军事失败、错误路线,都没有受到较大处分(只是开会批评,提出改正意见),并且还在重要岗位。
共产党为什么不把这些人进行处分?因为共产党根本不养“螃蟹”。
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深知,这些革命先驱都是一心为了革命事业,他们的错误只是在能力上的问题,而不是主动造成的。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深知,看问题要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某个环节、某个特定的事。
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不是任何人想加入就能加入,而是经过共产党的严格挑选的,那些“螃蟹思维的人”,根本进不了革命队伍。
总之,姜子牙之所以逃离商朝,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历史是一面镜子,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了历史经验。
【文/鬼谷子,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