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
未明子曾经发出过一大堆视频,这些视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详细讲解黑格尔哲学著作的,讲得非常繁琐;另一类是阐述学习黑格尔哲学必要性的。但是通过这些视频,他仍然没有讲清楚,我们到底应该着重学黑格尔哲学的什么观点,怎样运用黑格尔哲学,去解决什么问题。
未明子说,要应对21世纪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提出的高阶次的思想意识,就要用黑格尔哲学。但是,这些“高阶次的思想意识”是什么,怎样运用黑格尔哲学去应对?未明子也没有给我们举例子。
未明子还说,靠马克思,对付不了“后现代”,只有用黑格尔哲学,才能对付“后现代”。那么,“后现代”又是什么观点呢?怎样用黑格尔哲学去对付它呢?未明子也没有举例子。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说,过去那些有贤能的人,自己先把事情弄明白,然后再使别人明白;如今某些人,自己还没弄明白,就想让别人明白。
这句话,用在未明子身上,是不是很合适呢?
未明子的特点,并不是有一套清晰的思想观点体系,而是貌似很有一套理论,实则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非常随意,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有时候自打耳光,有时候又能两头下赌注。
具体到黑格尔问题,有些网友反映,最终也没弄明白,未明子让我们学黑格尔,到底学什么,到底让我们怎样运用黑格尔哲学。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未明子把黑格尔哲学讲不明白,或许就是故意让你听不明白。这样,你才能永远“在路上”、永远成为未明子的粉丝。就像算命先生给你算命时,永远不会把话说得很直白,总是要给你留下猜想的余地。
我前边几个视频,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下黑格尔哲学,让大家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使大家不至于被未明子忽悠。
有的朋友提出,讲了黑格尔哲学,再讲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吧。
今天,我想就黑格尔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做一点补充。
我们前边给大家介绍了黑格尔的逻辑哲学体系。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因素,有“量变、质变”的思想因素,有“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因素。但是,黑格尔并没有把它们提炼出来,变成我们的辩证思想武器。
是恩格斯首先把这三个要素提炼出来,作为辩证法的“三要素”。这一功劳,绝对不属于黑格尔,而属于恩格斯。
后来,列宁提出,辩证法“三要素”中,“对立统一”是根本规律,另外两个是从属的。这一思想,又是黑格尔所没有的。
再后来,毛主席提出,“量变、质变”过程中,半路上,有时候还可能有一个“部分质变”的环节。这样,就把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观察得更细致了。这同样是黑格尔所没有的。
毛主席的《矛盾论》,指出矛盾双方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其中必然有一方是主要的矛盾方面,规定着这对矛盾的变化方向。
《矛盾论》还指出,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复杂的事物是由多对矛盾组成的,其中必然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规定着整个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解决问题时,就要善于在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毛主席还指出,矛盾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矛盾双方永远是不平衡的,总是在相互转化的;我们主观上,可以利用矛盾,促使矛盾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化。毛主席说:“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以上这些,都是黑格尔哲学所不能及的。我们给大家介绍过黑格尔的逻辑哲学体系,大家可以对比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如此尖锐的辩证思想武器吗?
以上讲的是“方法论”。在认识论方面,毛主席的《实践论》勾画了人的认识过程,勾画了主观和客观互动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过程,或者说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二再”、“两个飞跃”、“二去二由”。
“二再”,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个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或者说,进到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两个飞跃”,第一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是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更深一层的“实践”。
“二去二由”,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在主观和客观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头脑中对客观材料不断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是黑格尔对人的思维、认识过程,描述得更清楚一些呢?还是毛主席对人的思维、认识过程描述得更清楚一些呢?
因此,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要把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把握思维规律,就只能运用毛主席提出的“二再”、“两个飞跃”、“二去二由”,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对吧?而不可能是运用黑格尔的那一套繁琐的逻辑体系。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我也给大家介绍过了。黑格尔的社会历史哲学,是反动的,是维护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诚如某些网友所说,黑格尔其实就是西方的孔夫子,都是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的,都是地主贵族豢养的御用文人。
黑格尔的历史观,跟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颇有相似之处。
黑格尔去世后,“老年黑格尔派”是继承了这一点的。“青年黑格尔派”则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青年黑格尔派”也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他们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突破了这一点,阐述了唯物史观。
然而,在继承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发展思想,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把历史看成辩证发展的过程,运动、变化的过程。
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这篇著作中讲到,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叫做“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当时说这个话,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德国的封建制度,是从哲学角度替专制制度、警察制度、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但是,如果按照历史辩证的思维,“青年黑格尔派”则得出另一种解释。既然“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那么罗马共和国曾经是现实的,而排斥了罗马共和国的罗马帝国也曾经是现实的;法国路易十六的统治曾经是现实的,尔后的法国大革命也是现实的。相比之下,法国大革命应该比路易十六更具有合理性。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并没有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这是他的哲学方法必然得出的结论。
大家感觉,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我们刚才讲了好多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容。说实话,真的无法跟未明子联系上。如果一定要联系,那么,我觉得,未明子的思想,其实颇具有“老黑”特色,即“老年黑格尔派”的特色。
未明子连“青黑”那种战斗姿态都没有一点点,更别说跟马克思主义没有丝毫共同点了。
拿未明子对资本的态度,来举例子。未明子认为,可以把“八小时工作制”作为目标,按照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分别情况处理。他不同意一刀切地主张“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呢?恐怕他认为,当今中国资本的存在、资本的统治,是现实的,因此似乎具有某种合理性。因此,不宜采用激烈的方式去反对资本。
出于同样的原因,未明子反对所谓工人的“小三权”,即“自由结社权”、“罢工权”和“集体谈判权”。因此,他一方面用比较抽象的“大三权”来代替,另一方面又用“公益活动”、“福利工厂”这些改良主义方案来支撑。
总之,从未明子对资本的态度,就反映出,他表面上是为了工人阶级谋取权益,其实他对待资本,采取的完全是“存在即合理”这样一种妥协态度。在哲学上,属于妥妥的“老黑”。
最后,再说一遍。马克思研究了黑格尔,成为了马克思。未明子研究了黑格尔,但是他没有成为马克思,他的哲学政治色彩,表现为妥妥的“老黑”,连“青黑”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