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峨眉山景区启用无人机运输物资”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技术取代劳力的普通场景,但其背后所牵扯出的发展被极端者主导和伦理困境、劳动价值危机与文明走向之问,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不少媒体报道称,峨眉山景区自七月末开始采用无人机运输货物,替代了部分传统骡运工作。在效率提升、劳动条件改善的声音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失去“工作岗位”的骡子,正被以每匹一万元左右的价格转卖至外地,很可能最终走向屠宰场。
它们从劳动者的身份,彻底沦为餐桌上的肉食。

一、是谁“杀死”了这些骡子?
从表面看,是无人机,是技术迭代。但如果我们稍微回溯整个事件的舆论发酵过程,便不难发现:真正将这些骡子推入绝境的,可能正是一度为它们“发声”的人。
此前,一段“骡子雨中负重爬石阶”的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骡子踉跄前行的画面,击中了无数人的同情心。不少自媒体与动物保护组织迅速跟进,批评景区“虐待动物”,呼吁停止使用骡运。在一片道德声讨中,景区加快引入无人机替代传统运输方式。
然而结果呢?骡子并没有因此获得“退休福利”,反而因为失去经济价值,被主人卖掉——它们连苦役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等待它们的是更短的寿命和更快的终结。
这并不是孤例。在工业化养殖成为主流的今天,绝大多数家畜早已失去“劳动价值”,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它们的生命被压缩到几十天至一年,唯一的存在目的就是成为人类的蛋白质来源。

而仍保留劳动功能的骡、马、牛等动物,反而因为能与人类建立协作关系,往往获得更长的自然寿命,甚至得到某种程度的尊重与情感反馈。一旦这种协作被打断,它们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
二、劳动,竟成了一种“特权”
我们批评剥削,批判压迫,这没有错。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在今天这个被资本主义主宰的时代,“被需要”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保障——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
一旦某种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失去被利用的价值,它就很难在残酷的经济逻辑中生存下去。这看似冰冷,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就像这些骡子。当它们还能运货时,主人愿意喂养、照料,甚至与之建立感情;但当无人机更便宜、更高效,骡子变得“不经济”,它们就迅速被体系抛弃。
类似的命运也在许多劳动者身上上演。挑山工、搬运工、流水线工人,乃至白领、程序员……当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无用”焦虑。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调整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那么今天的骡子,未尝不会是明天的人类,这就是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残酷性!只有改天换地才能改变这一切。

三、极端情绪正在绑架真正的进步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更人道的劳动环境、更先进的技术应用。但如果让极端情绪和非理性声音主导发展议程,让极端者主导发展,那我们很可能正在“好心办坏事”。
在某些舆论的推动下,我们匆忙用无人机取代骡子,用机械取代挑夫——却没有为他们安排出路,没有为生命思考退路。这种“为道德而道德”的行动,缺乏系统性思维,反而制造了新的悲剧。
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技术迭代,也不应是被情绪绑架的道德表演,而应是对每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关怀——包括骡子,也包括靠它谋生的赶骡人。
四、旧生产关系无法匹配新生产力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技术本可以解放人类、善待动物,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价值与创造性活动。
但现实却是,在旧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制度下,技术进步反而加剧了不平等。掌握资本与技术的一方,可以借机器取代人力,进一步集中财富与控制权;而普通劳动者则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出体系之外。

就像骡子的主人所说的:“我们没办法,它们干不动了,或者没活干了,只能卖掉。” 在残酷的经济理性面前,情感与道德显得如此苍白。当市场经济出现劣币驱赶良币后,所有参与的人和各种要素都好像掉入粉碎机一样。只为个人利益的极端者制造了这场危机,如果大家都为集体利益服务是不可能出现这一局面的。
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资本主义逻辑来应对这场技术革命,那么未来的图景是可以预见的:极少部分人凭借科技与资本掌控世界,而大多数人变成“无用阶层”,就像今天的骡子一样,因失去经济价值而被系统性抛弃。
五、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价值”的定义
要避免这一悲剧性的未来,我们必须超越非黑即白的道德争论,重新思考一系列根本问题:
什么是价值?
谁的价值值得被保护?
科技进步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
仅仅用机器取代人或动物并不是终点。我们更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契约,一种能够让每个人(和每个生命)在技术时代依然保有尊严的制度设计。
这意味着:
我们要承认劳动价值,但也要超越劳动价值——人的价值不应只取决于他/她生产了什么;
我们要发展科技,但也要节制科技——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不是倒过来;
我们要呼吁道德,但也要避免道德绑架——真正的伦理应建立在理性与系统思维之上。

六、构建一个新世界:出路在何处?
如果我们能建立一种新的分配机制,比如基于人对社会的贡献、健康行为、文化参与等多元指标来分配利益(资源等),那么即使机器取代了绝大多数劳动,人类依然可以体面生存,社会依然可以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近年来,已有不少前瞻性的思想实验和政策建议围绕“全民基本收入”、“贡献值计量”、“数据公有制”等展开讨论。其核心思路是一致的:我们必须让每个人共享技术红利,而不是被技术抛下。
这不仅是经济的再造,更是文明的重启。
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未来,我们应如何看待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以及它对传统生产与劳动结构的巨大冲击?眼下,我们已可见到这样一种趋势:部分资本持有者正竭力借助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将劳动者逐渐排挤出生产流程。他们以“不劳动即无价值”为由,拒绝与广大民众共享发展红利——这看似符合市场逻辑,实则遮蔽了其背后严峻的伦理与社会危机。
这场变革虽带来新的社会命题,但其根源始终指向生产关系的制度设计。如果我们仍延续由少数人主导、剥削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允许资本借机器全面替代人力,那么社会结构的颠覆将不可避免。正如峨眉山上失去劳役价值的骡马遭遇淘汰那样,广大劳动者也可能因无法嵌入新的生产循环而陷入生存危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在广泛就业与大众消费的基础上,一旦这个基础瓦解,整个经济体系将面临崩塌。
更进一步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明走向的问题。若继续放任资本逻辑无限扩张,绝大多数人将如历史上的役畜一样,因失去“使用价值”而被迫边缘化。掌握技术与生产资料的极少数精英,最终可能构筑出一个高度封闭、人口急剧缩减的世界。那样的社会不仅丧失生物多样性,更因缺乏制衡机制而陷入狂妄与盲目,违背自然规律、透支生态承载力,最终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退甚至灭绝。

但我们并非无路可走。当前这一切尚处于趋势萌芽阶段,我们仍有机会通过思想觉醒和集体行动扭转危局。正如历史上重大危机曾激发出人类的团结与创造力——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存亡之秋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今天我们也应以同样清醒和勇毅的态度面对这场技术革命。极端自私的发展逻辑虽然带来威胁,但其所形成的反向作用力,也可能促使我们走向更彻底的制度反思和文明升级。而且我们也发现,只有这种极端的局面出现才会突破我们现在处于不上不下、不温不火的瓶颈状态,而人类长期处于这种瓶颈状态是人类无法突破现状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不断批判那种将科技优势转化为阶级压迫、将发展异化为人性剥离的行为。通过凝聚共识、动员社会大多数,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制这种危险的方向,进而推动建立一种更加公平、包容的新生产与分配秩序。
早在10多年前,我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了解人民对社会的贡献、行为价值,让大家凭借这些分享社会财富的思想便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其中一篇相关文章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在其网站上转载,另一篇更是入选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予以肯定,认为唯有此思想,才能使个体与整个社会高度融合为一体。如此一来,旧有利益分配模式下的既得利益者便无法再主导世界。这种全新的利益分配模式极为公平公正,能够赢得每个人的全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彻底打破了过去单纯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利益分配的固有格局。今后,人们可以凭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与创造的价值,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如此一来,即便未来机器完全取代人类从事劳动,我们也无需担忧,因为我们还有上述这些关键要素,足以确保我们参与利益分配。
它核心在于打破“唯劳动和生产资料占有”的传统分配逻辑,转而将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参与及贡献和价值创造等多维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再恐惧被机器替代,因为每个人的存在价值仍将被看见、被认可、被回报。
回过头看,无论是流下汗水的劳动者,还是负重前行的骡马,他们都不应因廉价的同情而被剥夺劳动的机会,更不应因技术的飞跃而沦落至毫无意义的牺牲。真正的出路不在于退回过去,而是要共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运行模式——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核心,拒绝被极端利益集团所主导。
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升级:技术为人服务,而非人成为技术的附庸;发展尊重生命,而非牺牲弱者。我们当前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是否配得上后来者的敬意——是否能够在这个危机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守护属于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七、结语:不要让我们的好心,变成历史的悲剧
回看峨眉山骡子的故事,我们应该清醒:
极端的声音容易传播,简单的道德判断容易获得掌声——但真正推动社会向前走的,是深度的思考、系统的规划,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观。
技术没有错,同情心也没有错。但若缺乏智慧与系统思维,二者都可能走向反面。
我们必须意识到,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伦理革命、制度革命。我们要争取的,不是一个只有效率没有温度的世界,而是一个每一个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能实现其价值的世界。
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无数人共同的努力。但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为除此之外,只有悬崖。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