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自媒体号

“三化四字”辨析——地方债务与国资管理解决方案探讨

2025-10-28 09:15:20  来源: 紫虬视野公众号   作者:紫虬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三化四字”辨析,从资本管理到根治疾病的审视

  ——地方债务与国资管理解决方案探讨

  当前,为化解地方债务压力,湖北省提出了以“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为核心原则,以“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为操作路径的“决绝思路”,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度讨论。这套方法工具性强,决心巨大,但若对其思想认识根源缺乏深刻洞察,则极易在实践中偏离正道,甚至南辕北辙。我们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溯源与是非辨析。

  饮鸩止渴吹泡泡,透支子孙活命钱

  一、思想根源辨析:三化四字”是”资本的纲”还是”人民的纲”

  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纯粹的技术工具,其背后必然承载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与理论逻辑。对“三化四字”的审视,首先必须厘清其思想根源。

  1、在资本逻辑下的“三化四字”:一种饮鸩止渴的财务幻象

  如果仅仅在资本的纲——即追求资本无限增值这一目标函数下——来理解“三化四字”,那么它本质上是一套高级的“资本管理”或“资产负债表修复”方案。其核心特征是:

  将一切社会财富要素(资源、资产、资金)转化为资本增殖的要素。

  将时间的维度运用到极致,通过证券化预支未来,通过杠杆化放大当下。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货币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解决的是“钱”的问题。

  在这一逻辑下,所有操作都围绕一个中心:变现能力。能快速变现的资产就是好资产,能撬动更多资金的杠杆就是好杠杆。

  然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货币拜物教”的当代体现。它无法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未来的收益被提前贴现,当所有的存量资产都被证券化变现之后,新的财富从何而来?其结果,很可能是在解决了眼前流动性危机的同时,透支了地区未来发展的根基,掏空了长期战略能力的物质载体。

  2、 “三化”思路是旧有生产方式矛盾的集中显现,而非根本解决之道

  “三化”与“四字诀”的提出,是地方在特定发展阶段,面对长期积累的债务压力所采取的一种应激性、突围式的策略选择。其直接的、表层的逻辑在于:通过将沉淀的、固化的国有“三资”转化为流动的、可用的金融资本,以解债务的燃眉之急,保障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转。

  然而,这一思路的深层根源,恰恰暴露了过去一个时期某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局限性。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驱动与土地资本化,其积累过程导致了债务的过度膨胀与社会再生产循环的阻滞。地方债务问题,本质上是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一个结果。它宣告了那种忽视人的主体性、片面追求资本增值、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3,“三化”思路的三重风险

  因此,“三化”在本质上,是旧有生产方式框架内的一种“理财术”。它试图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来管理、甚至延缓旧模式所产生的危机,但并未触及其根源。若将其奉为圭臬,而无视其背后的生产方式问题,则极易陷入三重风险:

  1. 战略透支风险:为快速变现而将关乎长远竞争力的核心资产与战略收益权拱手让人。

  2. 债务转嫁风险:证券化与杠杆化若不能投向能创造新价值的领域,便是对未来财政能力的透支,债留子孙。

  3. 公共性流失风险:将公共资源完全交由资本逻辑主导,可能损害社会公平与人民福祉。

  这正是“饮鸩止渴”之忧的理论依据所在——它源于对问题根源的误判,或是对根本性改革的回避。

  二、明其道:改革的“纲”在于推动生产方式的渐进式革命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对于“三化”改革而言,这个“纲”不是具体的操作手段,而是根本的指导思想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将其与党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

  首先,要分清思想上的大是大非。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滑向“以资本为中心”的运作逻辑? “三化”处置的最终目的,必须是服务于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福祉,而非满足资本无限增值的渴望。

  是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还是退回到“市场万能”邪路或依赖“政府包办”的消极?改革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但只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规律。国有资产的处置,绝不能是“一卖了之”的懒政,而应是“优化配置”的艺术。

  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共赢,还是制造蚕食国有资产的对立? 改革应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发展其主体地位,也应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关键在于构建劳资政三方共赢的新格局。

  其次,要把握“阶梯式递进”与“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阶梯式”递进,启示我们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以“三化”盘活资产,可以视为 “治标”以赢得时间和空间的“第一个阶梯”。但下一步的阶梯必然要迈向“治本”——即通过微观激励机制的改革(如探索“职工共享基金”)、所有制形式的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重塑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换言之,这个“纲”就是:在四中全会重提“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将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从追求资本积累的“量”,转变为追求人民福祉与全面发展、支撑民族复兴的“质”。具体而言:

  1、宏观层面:重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大循环

  生产目的革命:从“为利润而生产”转向 “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生产” 。这意味着产业政策、投资决策不再仅仅服从于ROI信号,而要服从于 “供应链安全清单”、“技术突破清单”、“民生短板清单”。

  积累方式革命:从依赖土地金融和债务扩张的“虚拟积累”,转向依赖劳动价值积累和科技创新的“实体积累”。把资源真正配置到能带来技术突破和生产率提升的领域。

  2、微观层面:重塑创造剩余价值的细胞——企业

  大力推广民营企业华为等 “劳动者共享剩余价值索取权” 的模式,在生产环节颠覆劳动力商品性质。不仅学习华为的员工持股,更要探索将其精神内核注入国企改革和扶持民企中。可以在新生产方式的构筑者和守护者新成立的战略性科技企业中,明确设计“事业合伙人”制度,让核心研发与运营团队成为企业的主人之一。

  分配改革:在省属国企中,试点将一部分利润划转为“职工共享基金”,n用于提高全员福祉、技能培训或作为员工持股的来源。

  3、政府层面:从“经济增长的推手”转变为“新生产方式的构筑者和守护者”

  “开源”,不是卖资产,而是培育和壮大能健康、持续创造高额剩余价值的新质生产力集群。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为这些集群扫清障碍、提供初始动力(如基础研究、应用基础设施)、并确保其发展成果能被社会共享。

  “节流”,不是压缩必要的民生支出,而是坚决终结过去那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方式。这意味着:

  对存量债务进行结构性清算,该重组的重组,该由上级资源协调的协调,承认部分历史欠账,轻装上阵。彻底改变政府的投资行为,建立基于长远战略价值的项目评估体系,杜绝为短期GDP而进行的浪费性投资。

  三、稳其行:在正确思想指引下将“三化”工具纳入战略导航系统

  在思想是非已然明晰的前提下,具体的解决方案便有了灵魂和方向。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技术选项,而是服务于宏大战略的战术工具。

  1. 实施“战略分类”管控:对“三资”进行战略属性甄别,划分为“战略保障、功能提升、市场竞争”三类,设定清晰的处置红线与优先序,确保核心战略能力不流失。

  2. 推动“四字诀”价值升级:将处置方式从会计操作升维为战略管理。

  “评”字为先(替代笼统的“用”):任何资产处置前,必先进行战略评估与分类。

  “升”值退出(替代简单的“售”):对【市场竞争类】资产,学习“合肥模式”,先通过重组、引入战投等方式 “赋能提升价值” ,再择机高位退出。

  “合”作共赢(替代被动的“租”):在【功能提升类】资产中大力推广 PPP模式,设定服务质量等绩效指标,选择最优市场伙伴,实现公共利益与市场效率的平衡。

  “创”新生态(替代盲目的“融”):将融资功能与产业孵化结合,资金定向用于设立天使投资、创投基金,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创造湖北未来的新生产力。

  3. 建立“战略导向”考核:改革考核体系,将“战略贡献度”、“风险防控度”、“民生改善度”作为衡量“三化”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引导实践走向健康发展。

  结语

  李强总理曾引用过一句名言: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解决旧生产方式积弊,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三化”改革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发展道路的认识深度。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一场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牢牢抓住“生产方式渐进式革命”这个纲,我们才能将“三化”这一应急之举,稳妥地引导至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阶梯式”上升与可持续发展。分清是非,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是为了更稳地踏出每一步。

  2025.10.26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