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4年广州GDP力压深圳,直逼北京只差了100多亿,增速高达15%,感觉很快就能赶上。
那时候广深的经济增速比北京和上海都要快,珠三角经济非常火热,感觉广州、深圳很快就能实现赶超。
广州的增速都是两位数,直接喊出2008年力争8000亿,无人敢置疑其一线地位,现在竟被嘲笑沦为二线城市。
那时候真是各凭本事,后来北京有国央企,上海有外资总部,深圳有金融交易所,广州有3级财政。
广州城中村星罗密布,城市面貌一直被诟病,但一个3级财政的省会,还要带着一帮小弟发展能怎样?
广东自己需要照顾粤西北,还要年年对外帮扶,仅2012-2022这些年,就对外帮扶近11.5万亿。
在这10年间仅重庆一个市,就帮扶超过2.13万亿,结果2024年重庆反超广州,已经排到了全国第四。
再看养老金上缴的比例,广东撑起全国半边天,但广州普通市民的退休金,真是跟一线城市不符。
了解这些事情以后,广州的城建差就不应该被嘲笑,而且广州也没深圳的金融政策,财政上也没法比。
珠三角100公里范围内,紧挨着三座城一线城市,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相互间的资源竞争也非常大。
未来珠三角是否也有足够的资源,同时支撑起3个一线城市发展,这个挑战不小,广州的政策弱势也还会受影响。
现在说广州产业不能打,这有上面提到的原因,也有广州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上,错过了时间窗口期。
2003年eBay退出中国,电商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广州各种传统整批市场生意火爆,根本没意识到这个未来的对手。
那时马云在杭州吹了个牛,广州无数传统商家后来才意识到冲击,如日中天的苏宁电器,也还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京东。
珠江新城那时候正起飞,广州开始热衷于搞各种新城,接着就是退二进三,天河的服务业起来了,不过广州制造业外迁很多。
佛山现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广州多,也是那时候的受益者,黄埔也承接了不少产业,但一直未培育出本土大企业,雪松和宝能还暴雷了。
广州的制造业确实要补课,后来规划的各种新城,常常被吐槽没有产业,可手上真没多少企业可以填新区了。
广州的新城产业没搞起来,深圳却抓住了互联网,手机产业链、5G通信等风生水起,周边城市都想深圳产业外溢。
接着广州的汽车产业升级滞后,深圳却抓住了电动车风口,短短几年产量增长30倍,2024产量已接近300万辆超过广州。
曾经有优势的广州汽车产业,还处在转型阵痛期,靠新城搞出来的华南五虎,早已风雨飘摇,恒大、碧桂园见证广佛同沉。
广州并不是不搞高科技,然而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困难,缺少成片大地块引进产业,郊区有地又交通落后,基建投入大还人口不集中。
城中村无法完成改造,产业就没办法升级,靠传统企业就只能提供低工资,收入低又担心旧改后生活成本上升,这就是死循环。
现在的希望是南沙能把产业搞起来,但广州已没办法像之前开发黄埔那样,有那么多企业可以迁入,南沙的建设需要广深合力。
这一波电动车转型升级慢了半拍,现在属于新产业红利没吃到,传统的那些产业又都受到了新业态的冲击。
而下一个风口AI产业,deepseek杭州已经抢了先机,科技六小龙广州又缺席,这在未来也是一个产业隐忧。
广州2024年的GDP增速大减,从曾经的15%到2%,折射出转型升级的困境。
广州现在虽然加大了旧改力度,但之前城中村的旧改难题,也很难说解决就解决。
未来广州能否取得产业突破,关键要看广深能不能合力共建南沙,这既要上面给政策,也要省里面好好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