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正在崛起。
最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矿业、化工、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已有全球影响力;而作为“世界建造第一大国”,建筑业的全球竞争力亟待提升。
以科技创新重塑建筑业竞争力,从“中国建造”到“中国智造”,谁在领跑?
01
未来5年,建筑业要变了。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置于最前列,强调提升建筑产业全球竞争力。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规模高达数十万亿元,占据全球近半壁江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转型发展,关乎经济、就业,更关乎创新的未来。

目前,当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建筑业将迎来转折时刻。
面向未来,城市更新将取代大拆大建,“好房子”取代“有房住”,成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共识。
对于建筑业来说,劳动力红利的消退一时难以逆转,2030年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表不断逼近,传统建造的空间越来越小。
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取代传统建造,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可谓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将成为现实,建筑业将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巨大跨越,建筑企业也将从传统企业向科技企业大步迈进。
这在过去被视为异想天开,但在智能装备、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赋能之下,建筑业的“流水线生产”不再是难题,从“工地”到“工厂”只有一步之遥。
早在2022年,住建部就选择北上广深等24座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全面拉开建筑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序幕。
日前发布的中央城市高质量发展文件,提出“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这意味着,有了“智能建造”的加持,建筑业正在跃居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列,完成从传统产业向新兴科技产业的蜕变。
广州率先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列入战略性产业,湖北提出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行业变革的先发信号。
科技赋能,不仅引领产业之变,更将带动含“科”量十足的龙头建筑企业脱颖而出,中国建筑国际正是其中的领跑者。
02
穿越行业周期,这家龙头企业凭什么?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所有经济体都会遭遇周期。但能历经风雨而逆势向上,顶住惊涛骇浪而更进一步,应对周期而超越周期的企业,才能行之长远。
过去几年,建筑业迎来大幅调整。今年前三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8%,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下降13.2%。
面对行业调整大势,中国建筑国际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局面,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韧性。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建筑国际实现营收772亿元,其中科技带动类营业额271.4亿元,本年同比增长53.2%;前三季度经营溢利及应占合营企业盈利保持正增长。
一方面,扎根港澳、背靠大湾区、布局北上广深等高能级城市,为其带来广阔的“护城河”,有力对冲了行业调整的冲击。
港澳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而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作为最早以港澳为主阵地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国际是港澳地区最大的总承建商之一,新签合约额从2020年的404亿港元跃升到1001亿港元,提前实现十四五“千亿港澳”突破。
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港澳正在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以预计投资万亿港元级别的北部都会区为最。

香港北部都会区示意图
中国建筑国际在区域内已获取超千亿级市场,提前占据香港未来基建增量所在的核心阵地。
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投资+建筑+资产运营”四轮驱动的龙头企业,中国建筑国际正在以科技创新增添增长动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建筑国际科技带动类项目的新签合约额占比从19.6%升至48.5%,营业额占比从18.9%升至34.9%。
科技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新签约项目更是接近半壁江山,近三年复合增速接近40%,足见企业转型已经初见成效,科技的驱动效应正在全方位体现。

作为建筑领军企业,中国建筑国际最大的科技抓手当属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前者导向智能制造,后者对标绿色制造,构建起建筑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力。
MiC技术的出现,真正让“造房子如同造汽车”变成现实。
目前,70%左右的传统建造工序可移到工厂完成,至少可缩短60%左右的工期,减少60-70%左右的碳排放,实现生产效率、双碳达标、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多赢。

这一技术已在香港地区的公共建筑、标准化公寓项目得到广泛认可,在北上广深的城市更新项目也得到推广应用,为超大特大城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树立了新的样板。
得益于MiC建造技术的助力,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原拆原建”,远低于18个月的承诺工期,得到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深圳提出新建保障房100%使用装配式建筑,广州2026年起出让居住用地将100%实施装配式建筑,香港表示2028-2028年起落成项目将超过一半采用Mic……
作为行业龙头的中国建筑国际,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03
从建筑企业到建筑科技企业,中国建筑国际做对了什么?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是第一建造大国。正如“制造大国”要向“制造强国”跃升,“建造大国”同样要向“智造大国”跨越。
两者的共同抓手都在于科技赋能,在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过去在以“基建狂魔”为主的大开发时代,中国诞生了一批世界级房企和建筑企业。
如今,在智能建造的引领之下,“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愿景成为现实,中国有望诞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建筑科技企业。
中国建筑国际,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
从核心技术来看,中国建筑国际正在成为装配式建筑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化建筑产业链的“链长”,更成为诸多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目前,中国建筑国际已形成两大专业化特色技术、两类复杂功能建筑关键技术、两大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三类创新建筑产品/技术,MiC技术曾获评“2022年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旗下公司中建海龙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牵头人,并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引领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借助科技创新,中国建筑国际从传统的建筑公司,一跃成为以“科技+建筑+投资+资产运营”多元驱动的现代化科技企业。
从工业化水平来看,中国建筑国际既有工地,也有工厂;既有建造,也有制造。工厂与工地、制造与建造相结合,共同带动“智能建造”的跃升。
近日,中国建筑国际表示,即将启动北京通州工厂建设,打造集MiC业务研发、设计、生产、装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生产线自动化率将达70%以上,数字化覆盖率100%。

这是继深圳龙岗工厂之后,中国建筑国际重点打造又一智能建造产业基地。
与传统的预制件厂不同,智能建造工厂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集产学研为一体,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零部件”,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带来核心支撑。
过去20多年来,房地产和大基建的突飞猛进,超级楼盘、超级工程的层出不穷,让中国成为建筑工业化的最佳选择试验场,也让龙头企业炼就出集技术、效率为一体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建筑业正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从装配式建筑到空中造楼机再到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呈现爆发之势。
置身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借助自主科技铸就的智造优势,中国建筑国际将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