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还将继续失去什么?”
01
—
《志愿军3》的最后,是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从韩国回国的画面。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通过与韩国政府合作,将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体现了我们对烈士的尊重与缅怀,也是告慰英灵的一种方式。
但是,在一部全景式表现抗美援朝的影片中,以遗骸归国作为三部曲的大结局,事实上隐含了导演陈凯歌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导演,陈凯歌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历来是非常讲究的,这从他的成名作《黄土地》,以及《霸王别姬》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如果陈凯歌愿意,他完全可以通过拍摄角度、打光以及音乐配置等手法,把遗骸归国的过程表现成一场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圣典。
然而,陈凯歌似乎未对这组镜头做任何处理,仿佛是从新闻报道中直接拿来就使用了,其敷衍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在三部曲中,陈凯歌不吝镜头,表现了许许多多的牺牲。
但是,由于他只是在渲染战争残酷,用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牺牲,观众就很难体悟到牺牲的意义,而只感到战争的荒诞与命运的无常。
华侨司机赵安南(肖央 饰),立誓完成100次向前线输送物资弹药的任务后,就离开朝鲜,接母亲回国尽孝,结果却在执行第101次运输任务的时,被美军投下的定时炸弹炸得车毁人亡。
这里指出一点,赵安南似乎是抗战时“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成员,而不是抗美援朝时的人物。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凡入朝参战的,哪怕是华侨,也都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绝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完成多少次任务就回国的。

相对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停战谈判的环境应该是比较安全的,但编导刻意安排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宋佳 饰演),在协议签订时,因胃癌而殉职,而在此前的情节中,观众已经知晓林月明的丈夫崔如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斗中牺牲。
所以,林月明的死,与赵安南的死一样,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似乎他们无论怎样挣扎,都难逃死亡诅咒。
李晓(张子枫 饰)一家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
战争爆发时,父亲李默尹(辛柏青 饰)和哥哥李想(朱一龙 饰)乘坐吉普车返回部队,李晓在背后喊,“你们两个人都走了,这还是个家吗?”
结果,李晓一语成谶。
作为营教导员,李想在铁原阻击战中牺牲,李默尹则在一次战斗中坠落山崖,尸骨无存。
甚至在“遗骸归国”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从一个锈迹斑斑的水壶中找到李默尹精心藏于其中的家门钥匙,但经过DNA鉴定,仍然没有找到遗骸,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的李晓,陷入了无限伤感与怅惘。

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父兄的牺牲,并没有使李晓成熟起来,她似乎把这件事完全看成了个人恩怨,执意要上前线杀敌。
曾经担任过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翻译的李晓,居然会不明白停战谈判也是极重要战场,一点也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斗?
林月明是李晓的直接领导,但没有对李晓进行任何教育、引导,只是表示理解。
严格说起来,李晓这种精神状态,已不适合在谈判代表团工作,万一她真的控制不住情绪,向“联合国军”代表开枪呢?
在《志愿军》系列中,陈凯歌给孙醒(陈飞宇 饰)以浓墨重彩的表现。
由于孙醒似乎具有超人一般的战斗力,并且能够在失忆情况下自由穿越不同的战场,一些网友不无戏谑称他为“战神”。

而“战神”最后居然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我就想问问我们的敌人,为什么要让我的三连牺牲这么多人?”
“战神”是在梦游吗?他以为来到朝鲜是和美军在玩游戏吗?战友的牺牲激发的不是仇恨,而是困惑和委屈,难道美军竟是朋友和玩伴?
就这样,陈凯歌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重新讲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宿命般接踵而至的死亡,并且如梦魇般的荒诞,无法理解。
02
—
经典就是经典,即便自恋如陈凯歌,也不得不致敬。
不需要电影史的专业知识,一般观众都能够看出来,李晓、李想、李默尹的家庭关系,致敬了《英雄儿女》中王芳、王成、王复标、王文清这样一组家庭关系。
但正应了东施效颦这句成语,《志愿军》系列全无《英雄儿女》的神韵。

《英雄儿女》没有回避牺牲。
王成的牺牲,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与枢纽,一切情节,都是围绕着王成的牺牲展开的。
但和《志愿军》系列用宿命与悲情表现牺牲不同,在《英雄儿女》中,牺牲并不意味着“永远的逝去”、“不能回家”以及无尽的怅惘,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首先,牺牲换来了胜利。
牺牲,是王成为了赢得胜利而主动做出的选择,当他通过步话机呼叫“向我开炮”时,已完全明确了这一点。
王成牺牲后,张团长下令“全部火力,急袭无名高地”,王政委叮嘱“狠狠地打!”
王成的牺牲,为彻底消灭敌人创造了条件。
紧接着,镜头一转,是志愿军战士押着长长的俘虏队伍走向后方。
显然,我军取得了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

其次,王成的牺牲,促使妹妹王芳成长、成熟了。
作为文工团员,王芳在创作歌颂哥哥王成的节目时,受到部队首长,同时也是父亲的政委王文清指点,精神迅速升华,这和《志愿军》中的李晓始终无法摆脱悲情与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在前线慰问演出时,王芳为了掩护战友而身负重伤,成为无愧于哥哥王成的女英雄。
第三,王成的牺牲(以及整个抗美援朝)为国内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前提。
父亲王复标随祖国慰问团抵达朝鲜前线后,给王芳带来一张弟弟的照片。
照片上的弟弟,酷似王成。他是一位炼钢工人,手握长长的钢钎,戴着前进帽,脖子上是雪白的毛巾……王芳感叹道,“弟弟像哥哥一样神气!”
这一桥段是意味深长的。无疑,正是有了王成的牺牲,才有了弟弟的和平劳动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现在人们谈到抗美援朝,往往从“立国之战”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提出解释【点击阅读】,这是不够的。
更准确地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共同体,战胜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集团的结果。
五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是一种现实,在中国,则是一种渐行渐近,乃至伸臂可及的美好前景——正式这种美好前景,在中国人民心中召唤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和勇敢精神,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
这一点,在电影《上甘岭》中,伴随着《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也有非常浪漫的表现。【点击阅读】
第四,王成的牺牲,意味着一种永生。
当“王成排”成立并且宣誓,当王成生前的好友小刘扑向铁丝网,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打开冲锋的路时,王成事实上已重新开始战斗。
当父亲王复标热泪盈眶地望着“王成排”迎风招展的旗帜时,他意识到王成还活着,无数个王成在成长。

《志愿军》系列与《英雄儿女》的距离,折射的是时代精神的差别,仔细阅读这两个文本,不难领悟到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还将继续失去什么。
【文/郭松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