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由于在五六年前就此写过两篇文章,就没再发言。看了很多篇对抗战中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的文章,也有对毛主席《论持久战》对抗战作用的评价,总觉还不够味儿,主要是没有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提纲挈领地进行分析。于是把前面两篇文章汇总整理一下,赶在九一八前发出来。希望对研究抗战史和关心军事理论的朋友有所启发。
我把题目定为《是谁主导了抗日战争》,是因为觉得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有两个问题一直有解决。一个是究竟是谁主导了抗战,谁的抗战策略有条件把日本赶出中国;另一个是《论持久战》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之所以说“没有解决”,一个是国民党军打了正面战场,牺牲的军人和消灭的日军也许更多,八路军负责敌后战场,虽然也消灭了大量敌军,但大部分是伪军的说法,至今也没变。二是因为虽然共产党认为抗战是“持久战”,但国民党同期也有“积小胜为大胜”的提法。较起真来,还真叫各有各的理。
我觉得如果站得高一些,或者叫从上一层概念往下分析,也许能说得清楚些。
一、抗日战争主要是“反治安战”
虽然战争理论到现在也没有“反治安战”的提法,但“治安战”的提法和战法则在38年以后就有了。38 年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制定了《军占据地区治安肃正纲要》,开始了以 “剿灭占领地区内之残敌、抗日武装并完全封杀其游击战法为目的” 的 “治安战”。从此华北方面军被叫做“治安军”。华北被划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战后日本防卫厅把这一时期的作战就叫《华北治安战》。所以治安战的提法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就有了。美军在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后,把占领区持续的战争叫做“反叛乱作战”(COIN),其理论和战法与日军的华北治安战基本一致。既然占领军把占领区的作战样式叫做治安战,反抗军就应该叫反治安战。或者把这种作战样式叫做“治安攻防战”。
分清战争样式很重要。不同的战争样式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有不同的作战目的,需要用不同的作战方法。尤其治安攻防战中,占领军与反抗军的作战目的完全相反,作战方法也完全不同。现在流行说法叫“不对称”。
从战争双方的战略目的上看,国家间战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国(有时会双方)试图用战争手段从对方攫取有限经济、政治利益(包括边境争议领土),但不以永久或长期军事占领为目的。
另一类是强国试图用战争手段对弱国实行永久军事占领,用征服、统治(包括用傀儡政府)对方手段获取永久的政治、经济利益。属于灭国战。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征服为目的的战争与不包含这一目的的战争,双方的战略目标和达成目标的作战样式会有显著差别。
实现第一类战争目标的唯一手段是彻底击败对方主力,作战样式只能是双方用主力会战(会战:双方主力在一定地区和时间的决战)分出胜负。会战分出胜负,失败方认输签订协议,战争就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以劫掠财富人口,获取岁币的战争;近代如中印、中越边境战都属于这种战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失败方既无力收复失地,又拒不签协议,而胜利一方因内外原因暂无再占更多领土的意图。大仗不再有,小摩擦不断。我把这种战争叫边境战或边境冲突。
第二类性质的战争需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是通过双方通过主力会战打败和消灭对方主力。入侵者在会战中在失败退出国境,战争结束。但入侵者会战获胜,实现了军事占领,其达成战略目标还需要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武力镇压占领区的武装反抗,使当地百姓服从统治者(包括对傀儡政府)。第二段作战样式就是“治安攻防战”。在治安攻防战中,如果占领军彻底消灭了反抗军,占领区实现良好治安,就像美军在伊拉克的目标——解决了核心不满,占领军或傀儡政府能够通过“合法”治理体系对其人口和领土行使政治控制,战争就结束了。如果反抗军和老百姓坚持不断袭击占领军,破坏治安。占领军攫取的战略资源或政治利益始终抵不上打治安战的消耗,最终被赶走或迫不得已逐步收缩直至撤军,战争也结束。如果侵略者优势明显,第一阶段往往很短,但第二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
把战争分为两种性质,并把后一种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两种作战样式应该符合历史上战争实际情况。
那么日本侵华战争属于哪一种呢?应该属于第二类灭国战。早在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征讨清国方略》就是一个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还制定了先占台湾,然后朝鲜、满蒙,进而征服全中国的步骤。而且确实是按这一步骤进行的。这些分阶段的战争都分为两个阶段。日本占领台湾,朝鲜都迅速,但治安战打了很多年。918事变日军几个月就通过会战占领东三省,然后打了11年治安战。直到抗联撤到苏联,日本算打赢了。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时间日军打赢了全部9场会战。根据1938年2月日本大本营制订“不再扩大战争范围”的方针,11 月又发布《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明确放弃“速战速决”,转而采取 “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武汉会战后日军显然转入治安战阶段。作战目标一是把华北华东作为占领区进行肃正,治理成满洲国那样的水平。在占领地攫取足够财富以支撑下一个作战目标,“以战养战”。同时扶植傀儡政府,“以华制华”。1939年4月《汪平协定》达成,汪伪政府建都南京,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另一作战目标是通过对国统区持续和严厉的军事压迫,促蒋和谈。这意味着,日军如果打赢了华北治安战,蒋介石又接受了和谈,划出停战线,侵华战争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
当然,日军只实现了以华制华的目标,打赢华北治安战完成以战养战和促蒋和谈都失败了。
武汉会战后抗张转入持久战,此后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八路军在敌后战场,是所有人一致的看法和说法。用传统战争理论这样说没问题,按前面划分的战争样式来分析就有些问题。
叫持久战还是叫反治安战尚不是关键,但日军促蒋和谈的作战目标显然与此前不一样了。日军对鄂西和湘中的几次进攻,威逼英法切断滇越、滇缅交通,是为了削弱的作战资源,摧毁蒋总统的抵抗意志,并没有马上进军西南,彻底消灭中国政府的意图。因为日本大本营也清楚,以日本的战争资源状况,现在吃得已经过多了,再吃就撑坏了。因此鄂西相中一线的战斗烈度都有限,日军动用的兵力都不多,几次战役目标没达成也都认了。既然日军当时没有了占领更多地盘的意图,蒋总统又拒绝谈,双方战线又长期变动不大,那么这一时期打的是哪一种战争呢?我认为应该属于第一类中的“边境战”。
也就是武汉会战后的中国战场,日占区打的是治安战,对手是共产党的部队。与国军对持的战线是边境战,对手是国民政府。如果这样判断,是不是治安攻防战更像正面战场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看日军部署轻重配置。1939年以后日军在关内的陆军兵力署为:中国派遣军62万左右,(没计算68万关东军)其中华北治安军(第1、12、43军)约20万;华中华南方面军(第13、6军、23军)约20万;华中第六方面军(第11、20军)20多万。日军投入“边界战”的只有华中第六方面军20多万,其余40万主要任务是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和少量国军游击部队。此外,日占区还有大部分是投降国军组成的近百万伪军,以及近80万保安团,这些人的对手几乎完全是八路军新四军。也就是抗战中期共产党在“敌后”面对的敌军有200多万,国民党军“正面”的敌军,算上缅北日军也只有26万。因此谁是正面战场谁是敌后战场是要再想想的。
如果把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的战争看成“治安攻防战”,问题就简单了。这样看,战争的“正面”就不在鄂西-湘中一线,而是在整个日占区,即华北、华东甚至东北三省。如果非要画出“战线”,那就是各个乡村与市镇之间、山地与平原之间、交通线与交通线两侧之间的那条纠缠在一起,双方几乎天天有交火的对战线。对于大部分时间处于双方僵持状态,敌人不放枪就谢天谢地的鄂西湘中叫什么战场想不出来,但叫正面战场肯定不伦不类。
谁主导了抗日战争,主要应该从实际战果上看。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一直在防守,收复失地是没有的。一直到天皇发诏书投降,始终是日军蚕食国民政府防线,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甚至一次丢掉了4个省会146座城市6000万人口。
日占区的情况是:1938年秋日军完全占领了华北400多个县。三年后的1941年,根据日本编纂的《华北治安》统计,按日军标准的治安区只剩10%,准治安区占40%,未治安区已经占一半。再过三年,治安区只剩7个县和京津唐张4市,准治安区多达67%,130个县已没有日军,完全由抗日民族政府控制。也就是共产党光复了华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国军丢掉146个县城6000万人口的时候,晋察冀边区解放了32个县758万老百姓。
我认为不从抗日战争的性质和作战样式入手,是说不清为什么是共产党主导了抗日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
那么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贡献吗?当然有,而且非常重要。因为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逼迫蒋介石何谈,一个是打赢治安战。两个目标实现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会让抗日战争是另外一个结果。
如果共产党未能在华北组织有效的反治安战,日军的肃清计划能在1941年前实现,华北华东治理得像满洲国那样,而这时东三省抗联已经转移苏联,从东北到华北华东都成为日军战争资源的有效供给地。这时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日军有能力投入80万以上兵力进攻国民党军。而这时美国还没参战,国民党军还未得到美军的军用物资,因此发生远大于豫湘桂战役那样的大的溃败,退出湖南湖北是完全可能的。而这时候美国态度还暧昧,蒋介石无论在物资还是在精神上都会崩溃,选择与日本和谈签订停战协议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日本这两个战略目标都能达成,即使保留偏安的重庆政府也是可以接受的。中国已经实际亡国了。
同时,如果共产党还在坚持反治安战,而蒋介石在在太平洋战争以前与日本何谈并签订了停战协议。抗战也会成另一个局面。此后美英已经很难把蒋介石作为盟军对待,日军有条件调集华中、华东和关东军集中力量剿灭共产党军队。还有一点,如果国民党政府投降了,汪伪傀儡政权成了中国的合法政府,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大部分对象会摇摆,对全国人民抗战决心会是严重打击。战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讲了。
可以说,蒋介石对中国抗战最大的贡献就是始终没有与日本和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二、《论持久战》论的是反治安战
共产党能够打赢反治安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把《论持久战》作为作战指导思想。那么《论持久战》论的是什么,一定不是只告诉中国人不会速胜而是一场持久战争,会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最后一定胜利吗?因为假定只有这些内容,那么战略相持以后一定会是战略进攻而不是亡国就很牵强。别说西方工业化后英法德荷俄美日等列强在全球灭国无数,有哪个国家相持后反攻过?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是:北宋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都相持过几十甚至上百年,但最终不还是亡国了?还有大明与满清的对持不也是这个结果?说这次对持一定会胜利,能给个先例吗?而且防御、相持、进攻内容太空,甚至没有“积小胜为大胜”的内涵丰富。
我觉得长久以来我们没把论持久战的内涵说清楚。是没有引入反治安战的概念,不知道毛主席早就思考了这个战争逻辑,借用当时流行的“持久战”概念塞进了反治安战内涵。把为什么要打反治安战;打赢反治安战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取得胜利最大的保障;反治安战基本作战方法是什么;反治安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都讲得一清二楚。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的老百姓按这个战略思想,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迫使华北日军龟缩在十几个县市,治安战的消耗远大于掠夺,主动权已经转换到中国人手里。下面我尝试用反治安战角度对论持久战做个分析。
为什么要的打反治安战?道理很简单:对占领军来讲,占领区治安良好日军才能攫取财富。因此反抗军让它们治安混乱才能阻止这一企图。教员讲:在被占领土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因此要趁“敌后空虚……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这里的保守就是治安。
那么打赢反治安战的条件是什么?毛主席讲了几点。
首先,要有相对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复杂的地形,有长期周旋的条件。“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其次,政府必须不投降,民众必须不屈服。上下都认输了结局就是亡国。教员分析了中国的政治力量不会认输。“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
接着他指出最关键的条件:“今天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也就是时代已经变了,中国已经不是清末那样社会结构了,列强不可能再支几门大炮就灭一个国家的时候了。
那么什么是取得胜利的最大本钱呢?他并未看中战争中其他资源,而是认为“兵民乃胜利之本”,指出“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只要老百姓不屈服支持抗战,就会兵不断有粮也不缺。敌人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而反治安战基本作战方式是毛主席拿手好戏,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他说“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如同现在山西的榜样。”对红军出身的八路和老百姓来说,掌握正规战不容易,打游击战不用教。不就是用歪招么?(现在叫非对称)后来什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掀帘战……什么花样都出来。
反治安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毛主席的标准一点也不虚:“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也就是打得好不好看收复多大国土,解放多少同胞,敌人攫取资源扩大战争的条件被限制的有多小。相比之下,“积小胜为大胜”就空洞多了。虽然消灭了不少日军,但七年一寸国土没收复,一个百姓没解放,日军占领的土地和资源还增加了,何谈大胜?
这个角度看,论持久战一点没说与持久有关的内容,而是论了如何不战败亡国的道理和方法,是就算被侵略军完全占领了也能把它们赶出去的道理和方法。
不要以为毛主席38年5月讲的抗日战争要怎么打的道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实这一战略思想他在七七事变以后就成熟了,但相当长时间没得到党内军内多数领导的赞同。
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史称“洛川会议”的政治局会议,讨论抗战战略问题。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对于红军军事战略方针的表述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15个参会人中完全赞成的只有关向应、贺龙和聂荣臻3个人。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有的提出“运动游击战”,有的说应该“游击运动战”,还有一些强调红军要配合国民党多打大仗。毛泽东专门找彭德怀谈话,彭认为:红军的游击战与运动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建议在“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后面加上“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按理说,毛泽东游击战运动战都打得出神入化,只要不像国军那样死打硬抗,谁主谁次有那么重要么?怎么运动战三个字提都不让提了?教员认为这里差别大了。说这里最重要的区别是:“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独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也就是教员意识到弱国的反侵略战争不打“人民战争”是没戏的。发动群众比打赢几场仗重要得多。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来讲,群众被动员起来是战胜统治者唯一的出路。只有动员最多的群众起来反抗,这种战争才能打赢。
但是这一认识直到1938年写论持久战时还没在党内解决。主要的是王明回来了。
1937年12月王明回国,延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听取王明介绍共产国际指示,史称《十二月会议》。王明在会上对洛川会议以来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批评,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八路军要打运动战,成为全国打胜仗的模范。由于王明说他传达的是共产国际的指示,相当多本来就犹豫的与会者人认为八路军机械地进行山地游击战而不采用运动战是不对的。毛主席一时处于少数派的地位。加上王明马列主义说得头头是道,山沟里出来的土八路哪里听过这些(彭德怀回忆录里承认当时也迷糊了)。用毛主席后来的话说,那段时间他的话“出了窑洞就没人听”。王明之所以最后没能严重影响八路军作战方向,最主要的是这时部队已经到了抗日前线,争论没能形成新的战略思想决议。
到现在关于论持久战究竟论了什么也没搞清楚不是没原因的。
三、正确的反治安战理论和战法也能赶走侵略者
按标准的战争理论,只有通过主力会战才能彻底打败对手取得胜利。这意味着抗日战争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战略反攻阶段,一定是国共抗日军队发展壮大到拥有不逊于日军的飞机大炮装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通过会战打败日军主力,才能把日本人赶出去。恐怕所有人都是这样想象“战略反攻”的。只有教员例外。
我们再温习教员这段话:“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
显然,教员认为,游击战是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压缩日军的治安良好区,扩大游击区和根据地。日本治安良好区就会缩小。日军占领中国土地是为了攫取资源,以战养战。占领地治安不稳,经济不好,日军攫取资源就会减少。根据地扩大一个县,一个县的资源就不属日本而属于边区老百姓和政府的。武工队拔掉或者逼日军撤出一个炮楼,周围十几个村的资源就归边区老百姓。甚至一个“伪村长”变成白皮红心儿,日军力量就消耗一点。而数十万八路军和上百万民兵天天干点这事儿。在日本投降前,华北大部分失地是这样被光复的。此消彼长,这一资源归属转换的效力是翻倍的。毛主席在解放战争讲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的道理。但抗日战争是把夺取被占领土当主要指标。因为战争性质不同,人与地对战争结果的价值不同。
我是从教员特别赞赏晋察冀边区的抗战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1938 年 10 月 5 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在致聂荣臻等人的慰问电中称赞 “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毛主席在为聂荣臻撰写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所作的序言中称赞,“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
教员为什么特别赞赏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呢?应该是晋察冀边区执行反治安战战略思想最坚决。
几个边区中,晋察冀边区条件并不算好。1937年八路军总部撤离五台山,115师主力调到晋西南,留下副师长聂荣臻和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两个连,加上军政干部不过2000人。负责包括晋冀察热辽宁五省40万平方公里,2500万人口,108个县治的抗战。同期成立的晋绥边区有120师有4个主力团,晋冀鲁豫边区有129师4主力个团,115师的334旅两个团开始也在这里作战。1939年新四军有10个主力团。晋察冀部队实力最弱,战区面积最大。
从反治安战战果算,晋察冀却是拔尖的。到1944年底,正规军从7年前的2000人扩大到32万人,占据县城110座。相比之下,同年晋冀鲁豫边区占据县城14座,正规军24万人。山东军区占据县城18座,正规军15万人。新四军占领县城比较多,52座,正规军发展到21万。晋察冀一个边区比其他三个边区解放的县城加起来还多,正规军也是最多的。
与其他边区先比,晋察冀还真没打过大仗,出名的只有灵丘伏击战击毙日酋旅团长常岗少将,黄土岭反扫荡占击毙日酋阿部规秀少将。除了杨成武、吕正操外,还真数不出来几个“名将”来。晋察冀边区正规八路只打两种仗,一是“反扫荡”,二是“破袭战”。别说运动战,1941年五一大扫荡后,边区正规军已经很少集中,平原地区全部化整为零成了“武工队”(武工队战法就是晋察冀发明的)。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狼牙山五壮士,放牛娃王二小,地道战,雁翎队。但如何“消灭敌人”的故事,远没有如何“保存自己”的故事多!
不消灭敌人保存部落自己,模范边区是靠6年打了3万多场战斗,平均两天打三仗,零敲碎打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平均每战10人)。正是这种战法,1945年日本投降前,近一半县城已经由边区政府管辖,5万余日军主要龟缩在平津唐张4个城市里和沿铁路线的几个县里。剩余日军龟缩在百十个县城里。八路军彻底夺取了治安攻防战的主动权。这种局面下,日军不得不撤离晋察冀边区是完全可能的。别管晋察冀部队解放战争头几年会战打得咋样,抗战期间反治安战是成功的。
晋察冀是模范边区,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都是按照毛主席的路子打的。所以在日军投降前日军在晋察冀鲁豫和苏皖北部占领的县市基本都被逼到几条铁路县上了。其余大部分都被中国军队占领,其中大部分是共产党政府。
我感觉晋察冀边区抗日让毛主席产生了“即使没有组成与日主力决战的条件,打好治安战照样能把日本人逼走”的想法。
教员这种想法不现实吗?不见得!
看看二战后周边几个国家怎么把殖民者赶走实现独立的?通过把武装力量发展到用正规战打赢侵略者的大概只有北越的奠边府战役。越共在南越没打赢一场会战美国就撤军了。印度尼西亚人民与荷兰殖民者不间断打了4年,正规战每战必败,照样在1950年实现独立。老挝从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也近似。非洲四十几个殖民地的独立没有一个打赢过会战。一直到今天,无论伊拉克还是阿富汗的的反抗军,早就没打算与美军在战场上见个高低。连游击战都不用,只管不断骚扰,照一百年骚扰。到2020年初,阿富汗美军只能龟缩在两三个据点里,政府军只控制三分之一领土,局面与抗战后期的日伪军差不多。美军一直哭着闹着要与塔利班谈判撤军。但这群光脚汉还上了劲儿了,说自己还能打一百年,问美军能坚持几年。最后硬是没给美“体面撤军”的面子!
——还不都是《论持久战》闹得!?
一个弱国如何打败侵略者,一个被压迫民族怎么赶走外来压迫者,一个被压迫阶级如何推翻压迫阶级,这方面的军事理论,孙子没研究过,克劳塞维茨不懂。这个战争理论完全是教员建立,八路军新四军通过战争实践完善的。
除了是反治安战的祖师爷,教员在国内与政府军打游击战打得星星之火就要燎原,三年解放战争用小米加步枪通过野战消灭了八百万国民党军。在朝鲜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打正规战没输一阵,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中印边界反击战还发明了打败侵略军深入对对方国境后主动撤军的“边境战”法。
论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家,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