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苏联的兴亡演变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025-09-08 17:27:34  来源: 乌有之乡   作者:王晓菊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摘 要】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了保障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各苏维埃共和国按照列宁的建议成立了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苏联走过了由兴盛到衰亡的曲折历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原创性贡献,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宣告终结,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格局朝着美国独大的“单极”体系严重倾斜,并演变为“单极”与“多极化”的激烈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有过不少严重失误和深刻教训。苏联的成立和发展对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 键 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世界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王晓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22.6.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创新工程大型学科奠基性项目“社会主义史:理论与实践新探”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100周年。此时,对苏联成立的历史意义、苏联的兴亡演变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在俄罗斯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俄罗斯历史学会将“苏联成立100周年”列为2022年学术活动的优先主题。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独联体国家国际人文合作基金会等知名科研机构和组织于2022年11月底举办了“苏联成立100周年:新观点与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来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知名学者围绕苏联历史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分别举办了“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苏联地图展”“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齐切林与苏联外交”展览。萨拉托夫州地方志博物馆等许多地方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也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2022年12月,俄联邦共产党以“我的祖国——苏联”为主题,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12月8日俄罗斯红旗歌舞团“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音乐会”引起包括中国各界在内的广泛关注,俄共中央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出席活动并致辞。在苏联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回顾和反思苏联的兴亡演变与成败得失。①

  苏联的兴亡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以大历史观回望苏联的兴亡演变,反思苏联不同阶段的成败得失,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正确把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方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有关苏联历史问题研究的前沿成果,②对苏联兴亡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考察,以揭示苏联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推进学界围绕苏联历史问题的探讨,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镜鉴。

  一、苏联的成立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变幻,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沙皇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其社会政治局势跌宕起伏。1903年,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应运而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严重激化。面对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政府一方面实施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设立国家杜马,俄国革命运动一度陷入低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维持专制政权,沙皇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参战,从而引发了俄国大革命。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统治俄国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意孤行,全力参战,俄国广大民众祈求“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化为泡影。弗拉基米尔·列宁审时度势,于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苏俄政府发表的《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及苏德两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至1918年年底,芬兰、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脱离俄国而独立。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原俄罗斯帝国境内建立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六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布哈拉、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及远东共和国。各苏维埃共和国均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军队和货币。国内战争时期,各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边条约,结成同盟,采取一致行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设有联合的人民委员部(包括军事、财政、劳动、交通、邮电等人民委员部),并在各共和国驻有全权代表。

  1920年年末,苏俄人民最终粉碎了国内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与其他苏维埃共和国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上仍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俄共(布)统一领导下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各苏维埃共和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共和国的联合问题。

  在各苏维埃共和国如何实现联合的问题上,俄共(布)党内有过很大分歧。③时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的约瑟夫·斯大林提出了“自治化”方案,即其他民族国家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但该方案遭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的抵制。列宁希望以苏维埃政权为基础,建立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擘画了美好蓝图,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能成功地建造世界上最进步、最繁荣的国家。他强调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之间的平等地位,主张俄罗斯民族向少数民族做出让步,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真正的联邦制国家。为了克服沙皇时代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改善民族关系,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列宁提出了如下构想:各苏维埃共和国不加入俄罗斯联邦,而是组建一个新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列宁的方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首先是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够存在下去,并迅速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以抵御外来干涉和颠覆。其次,可以将苏联作为一个样板,向世界展示新型无产阶级民族关系,推动列宁设想的“世界革命”。

  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审议通过了斯大林按照列宁意见修改的决议草案。12月30日,全苏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2215人,其中俄罗斯联邦1727人、乌克兰364人、外高加索91人、白俄罗斯33人。④列宁因病未能出席会议。斯大林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简称《宣言》)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简称《条约》)。《宣言》指出,苏联是各权利平等民族根据自愿原则建立的联合体。⑤根据《条约》第26条,每个加盟共和国均有权退出联盟。当选苏联中央执委会主席的米哈伊尔·加里宁在大会闭幕词中阐述了成立苏联的重大意义:第一,这次联合代表大会使我们有可能增加物质资源,以对抗仇视我们的资产阶级世界;第二,各苏维埃共和国的联合在政治上大大加强了苏维埃共和国在整个资产阶级世界面前的实际意义;第三,在这里为真正的兄弟式的大家庭奠定了第一块基石。⑥

  1924年1月31日,苏联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各权利平等民族的自愿联合,每个共和国均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苏联实行两院制,中央执委会下设民族院,与联盟院权力平等。这部宪法体现了列宁关于苏维埃多民族国家权利平等的各族人民兄弟团结和友谊原则。⑦联邦制和自由退出权确保了各民族对联盟的信任,是布尔什维克赢得各民族支持的重要保证。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斯大林于1929年取消新经济政策,⑧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苏联于1930年宣布消灭了失业现象,于1936年宣告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在此期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其主要特征是,推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体系,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施五年计划是苏联模式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之一。“苏联以外的世界在最初听到五年计划时,把它看作莫斯科的一个狂妄荒诞的计划”⑨,而这个计划却在苏联被一步步地实现。“一五”期间(1928-1932),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大萧条之时,苏联仅用四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新建了汽车、拖拉机、制铝、机床等一系列重要工业部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二五”期间(1933-193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至“三五”时期(1938-1941),苏联已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的社会建设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十月革命前,俄国成年人口文盲率超过四分之三,农民识字率不到20%,农妇识字率仅为7%。通过大规模扫盲运动,苏联居民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根据1926年人口普查资料,9~49岁农村居民识字率达到51%,其中男性、女性识字率分别为67%、35%。根据1939年人口普查资料,苏联居民识字率增至81%,9~49岁农村居民识字率达到84%,其中男性、女性识字率分别为92%、77%。⑩到1940年,全国已有4600余所高校和技校,在校生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苏联在外交领域亦取得了重大成就,至1933年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后,苏联已获得所有世界大国的承认。

  与此同时,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迅速增加,疆域不断变化。1924-1925年,中亚地区在民族区划中组建了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久后并入苏联。1929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加盟共和国。根据1936年《苏联宪法》,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为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三个共和国,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加盟共和国。(11)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通过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立陶宛归德国,波兰东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归苏联。根据同年9月28日签署的《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立陶宛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1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法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先后加入苏联,并分别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至1940年7月,苏联边界向西推移了200~300公里,领土面积扩大了47.6万平方公里,新增了卡累利阿-芬兰(12)、摩尔达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5个加盟共和国。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其后,经过1418天艰苦卓绝的斗争,苏联军民凭借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凝聚力,战胜了纳粹德国,这成为苏联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二战战胜国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奠定了其大国地位。通过二战结束前夕形成的雅尔塔体系,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快速复苏,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与此同时,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明显暴露,但苏联高层和民众普遍认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展现了战前苏联各项政策的正确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3)换言之,苏联不需要进行改革。然而,苏联面对的现实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堵和绞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从未停息。二战刚一结束,成为主导性世界强国的美国立即开始反对苏联,(14)计划采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遏制苏联。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关于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形成。为了遏制苏联,并维护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同时,美国对苏联战略重点逐渐转向实施“和平演变”。1947年,美国战略家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发表了署名“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认为美国应该推行遏制苏联扩张主义的政策,竭力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瓦解苏维埃政权。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苏联正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

  毋庸讳言,苏联在发展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斯大林关于“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论,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肃反扩大化等严重后果。在消灭富农运动中,有数十万农户被迫迁往边远地区。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宗教运动,大批神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遭受迫害,大量教堂、修道院被没收或拆毁。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以“投敌叛国”等罪名,强迫克里米亚鞑靼人、德意志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等10余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全部或部分地迁往中亚、西伯利亚等偏远地区。上述做法严重伤害了各族民众的感情,引发少数民族的怨恨心理。苏联以大党大国自居,将自身模式作为模板强行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南斯拉夫由于试图走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1948年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及其他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还对南斯拉夫实施了经济封锁。在冷战背景下,斯大林的“两个阵营”“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束缚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发展演变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其后的苏联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造成了新的矛盾和混乱,这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已十分突出,改革势在必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从反对个人崇拜、恢复党的集体领导入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宽松政策,形成了被苏联文学家们称为“解冻”的社会政治环境。赫鲁晓夫执政十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斯大林时期的某些束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包括创建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等。

  1956年2月25日凌晨,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内部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展开抨击。3月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决议,建议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州委、边区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向全体党员、团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中的党外积极分子介绍赫鲁晓夫的这份报告。散发给各级党组织的报告文本上删除了“绝密”字样,改成了“不供发表”。(15)根据该决议,在全国各级党团组织的会议上都宣读了赫鲁晓夫的报告。苏共二十大逐渐孕育出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一批“六十年代人”(亦称“二十大的产儿”)(16),即日后助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夭折的骨干。如何评价斯大林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涉及对苏联社会主义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不仅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思想混乱,而且引起资本主义世界反苏反共浪潮迭起。

  由于对苏联所处的历史阶段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清醒认识,苏联领导层不断提出一些超越历史阶段的口号和目标。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新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赫鲁晓夫改革在某些方面仍承袭了斯大林模式,如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经济结构愈加畸形。农业改革治标不治本,且充满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食品短缺现象在苏联时有发生。1963年,苏联花费372.2吨黄金(约占国家黄金储备量的三分之一)从国外进口粮食。(17)赫鲁晓夫对一些被强迫迁移的少数民族给予平反,恢复民族自治,但克里米亚鞑靼人、德意志人等多个民族仍无法重返故土,更谈不上恢复自治。此外,他否定马列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等所谓的新理论,苏共和民众的思想被扰乱,这些都为苏联剧变埋下了祸根。同时,苏联在对外政策上片面强调“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放松了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警惕。

  赫鲁晓夫时期,针对美、英、法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民主德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苏联利用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和华约,对抗美国及其盟国,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掌控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例如,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苏联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由出兵干涉,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长波电台等无理要求,以及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和设备等,致使中苏两国关系恶化。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引发苏美双方最危险的一次对抗,也使整个世界濒临核战争边缘。由于国内外政策的失误及各阶层的不满,1964年10月,“苏共中央满足了尼·谢·赫鲁晓夫同志鉴于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请求。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列·伊·勃列日涅夫同志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8)

  第二阶段(1964-1985),即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的20年,苏联国力开始由盛转衰。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为了完善计划经济模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于1965年启动新经济体制改革。但1968年“布拉格之春”发生以后,“市场社会主义”在苏联受到批判,加之官僚特权阶层的重重阻挠,颇见成效的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草草结束。

  20世纪70年代,苏联处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时期。私人轿车进入家庭,工资水平不断增长,苏联公民享有免费接受中高等教育、免费医疗权利,有保障的退休金发放,宇航技术、热核武器研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1975年,苏联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美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和8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苏联国力的增强与世界石油危机导致国际油价暴涨、苏联通过开发西伯利亚油气资源获取大量外汇收入有很大关系。根据1977年公布的苏联第三部宪法,“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但这种政治口号显然脱离现实。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方、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偏远地区,食品供应十分匮乏,甚至只有哺乳期妇女、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重症患者等居民才能凭票购买某些种类食品。80年代初,这种情况在苏联大多数地区十分常见,只有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各加盟共和国首都及其他一些城市,包括科学城和国防工业领域的保密城,属于相对富足的“孤岛”。(20)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短板。1981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报告中坦言:“有人离开西伯利亚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他不适应气候或者工资低,而是由于那里很难得到住房,孩子很难进幼儿园,以及文化中心太少。”(21)苏联事实上也未能保证大部分居民拥有足够的住宅。(22)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没有赶上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的差距迅速拉大,仅计算机技术就比西方落后10年以上。

  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僚腐败滋生蔓延,形式主义之风盛行。“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23)勃列日涅夫培植了官僚特权阶层,并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广大民众对苏共逐渐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在对外关系方面,苏联将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的权力作为其对外关系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断地被有效行使,(24)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继续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苏联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快速升级,这对人类和平与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扩张渗透。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严重破坏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和社会主义的国际声誉。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时,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予以抵制。(25)由于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过高,军费开支庞大,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农业、轻工业发展迟缓。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相继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但两位领导人执政仅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难以施展政治作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的20年,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看似强大稳定,实则暗藏危机,因此这一阶段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26)回顾历史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苏联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第三阶段(1985-1991),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推行错误路线,这直接导致苏联剧变。1985年3月,时年54岁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厉行改革成为苏联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最终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结束。

  戈尔巴乔夫大力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导致苏联民族分离主义日益蔓延。例如,受精英阶层政治斗争的影响,中亚、高加索(尤其是车臣)爆发民族冲突;在地方民族精英的挑动下,1989年费尔干纳爆发乌兹别克人与麦斯赫特土耳其人冲突,1990年奥什爆发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冲突等。“戈尔巴乔夫改革使民族主义浪潮喷涌而出,并席卷了貌似强大的苏联全境。”(27)国内沉积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瘫痪,政局动荡,民族分裂日趋加重,改革进程严重失控。居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急剧扩大。苏联工业化的“粗放型模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生态环境逐渐恶化。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灾难之一,给苏联特别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带来巨大损失,这也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戈尔巴乔夫提倡“填补历史空白点”以后,苏联国内一股所谓“反思历史”的浪潮骤然高涨。比如,苏联舆论界重提列宁“德国间谍”案,借此抹黑苏联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自1989年起,苏联各地屡次发生推倒列宁雕像或向列宁像涂抹油漆等恶性事件。当时,苏联共产党被污蔑成“历史罪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贬斥为“万恶之源”,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不断加剧。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为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提供了依据。同时,“被压制了40多年的东欧诸国开始再次恢复独立并重新找回自我”(2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震荡。1989年,以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举行的圆桌会议为先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发生剧变,如两德统一、南斯拉夫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分家等,经互会与华约相继解散。

  1988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在苏联全面实施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条“由削弱到放弃苏共领导地位”的错误路线。他通过修改苏联宪法,取消了关于苏共作为领导核心的规定,从而剪断了维系苏维埃联盟的最后一条纽带。他还在苏联盲目推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削弱了国家力量,引起了社会动荡,导致地区分离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崛起。苏共作为国家政权的核心,作为凝聚苏联各民族的政治领导核心被动摇、被打垮、被推翻,完整的苏联被瓦解也就不可避免。(29)

  1989年,苏联实行全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差额选举中,苏共大批中高级干部落选,以鲍里斯·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90年,在各加盟共和国、州、市和地区苏维埃代表选举后,地方政权各自为政,苏共出现分裂。在选举中获胜的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政党公开了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苏联兼并波罗的海小国的秘密协定,其领导人立即要求恢复国家主权,此后苏联开始分崩离析。同年6月12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主权宣言。紧随其后,乌兹别克斯坦、摩尔达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相继通过了主权宣言。1990年3月14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苏联总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苏联总统。阿塞拜疆、吉尔吉斯、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举行了总统选举。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同时,苏联在联盟重构方面加速推进。8月14日,苏联公布新联盟条约文本,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每个缔约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为挽救危机中的苏联,部分苏联领导人仓促策划了“八·一九”事件,但这却成为引爆苏联加速瓦解的导火索。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其后,各加盟共和国逐一行使退盟权这一“合法权利”。12月8日,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擅自做出了解散苏联的决定,并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不含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部阿拉木图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这个拥有2240万平方公里领土(30)、2.867亿人口(31),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大国地位的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就此从世界政治版图上消失。1992年1月1日,苏联从联合国的国家名单中被删除,其席位由俄罗斯取代。

  三、苏联兴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苏联的成立是人类文明史中国家形态和社会制度变革最重大的成果之一,苏联的兴亡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原创性贡献。列宁在领导苏联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20世纪20年代初,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列宁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变,从否定市场到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1924年列宁逝世,其后作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中,在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并将该理论在苏联这个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变成现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理论探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失业现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德三国,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四位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苏联用十几年时间实现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无线电、电子技术、合成材料等新兴产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农国家变为实力雄厚的工业强国。特别是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并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为彻底粉碎德意日法西斯征服世界的迷梦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形成,开辟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构成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苏联按照民族平等原则建立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沙俄时代非俄罗斯族居民遭受歧视的状况,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繁荣。为了保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苏联政府帮助50多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文字,并加强民族语言研究,开办民族语言学校,各民族的精神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家的作品被视为“多民族苏维埃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苏联得到广泛传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为例,20世纪20年代乌克兰语言文化空前繁荣,乌克兰语成为乌克兰共和国各机关必须使用的国语。乌克兰共和国对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实现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乌克兰在工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成就,在精神文明、教育科技领域赢得了当之无愧的国际声誉。(32)再以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例,白俄罗斯语不再被视作二等或“底层百姓”的语言,白俄罗斯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苏联党和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管理各项事务的正式语言。在扫盲运动中,白俄罗斯共和国有20万成年人学会了读书认字。(33)

  第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劫难,几乎将人类文明推向毁灭的深渊,它对世界命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苏联以2700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捍卫了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成果。苏联军队参加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挪威、丹麦等欧洲九国及中国东北和朝鲜的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苏联人民战胜纳粹主义是整个20世纪最引人注目、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如果没有这场胜利,今天的世界将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命运将与现在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应忘记这一点。”(34)二战结束后,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先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相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扩展到欧亚、拉美地区的13个国家,从而大大地缩小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版图。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众多领域独占鳌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整体科技实力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著,苏联物理学家五次荣获诺贝尔奖。尤其是在核物理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苏联占据国际领先地位。苏联于1949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首开和平利用原子能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在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直到70年代,苏联在理论物理和数学领域仍处于国际前沿。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其征服宇宙空间的活动居世界首位。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后在火箭和太空技术上获得了连续的且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35)1961年,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之行。1963年,苏联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独自完成太空航行的女性。此外,20世纪80年代,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齐名的大型现代化科学中心,在建设贝阿铁路干线及开发雅库特金刚石产地、发现东西伯利亚大油气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五,培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扩大社会主义文艺的世界影响。苏联大批文学艺术家立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热情讴歌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继承俄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赫然屹立于世界文坛。例如,马克西姆·高尔基以十月革命前后发表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部杰作,凭借高度艺术性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等。苏联电影艺术誉满全球,《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两个人的车站》《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经典影片几乎家喻户晓。20世纪80年代,苏联每年拍摄270部故事片,大约2000部纪录片、科教片和教学影片。相较而言,现今的俄罗斯电影在导演水平、演员演技和思想内容等许多方面均逊色于苏联电影。(36)在音乐、舞蹈、戏剧领域,涌现出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弗拉基米尔·丹琴柯、加林娜·乌兰诺娃等众多蜚声国际的顶级大师,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流派,《喀秋莎》《窑洞里》《夜莺》等苏联卫国战争经典歌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遗产。

  苏联剧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苏联剧变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存在69年之久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二是具有93年历史、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的垮台;三是从苏联独立出来的15个共和国已不再将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37)苏联剧变以后,世界地缘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以有利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结局宣告终结,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政治格局朝着美国独大的“单极”体系严重倾斜,并演变为“单极”与“多极化”的激烈斗争。北约经过三次东扩,基本上将原东欧国家纳入其势力范围。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成为北约成员国,乌克兰一直谋求加入北约。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38)远望苏联历史,近观当前世界变局,包括北约东扩、俄乌冲突、欧洲纷争等现实问题,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结语

  苏联成立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苏联在极端严峻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中艰难前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世界历史上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在70年社会主义探索中,历经无数波折和磨难,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取得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和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苏联的兴亡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至今犹在。苏联之所以解体,主要原因不外乎经济模式僵化、政治体制危机、官僚腐败问题和思想理论路线、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失误,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等外部因素。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出现的不足和失误,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后来各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39)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在国家制度、治理体系、文艺创作等诸多领域都汲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经验教训。苏联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不断深化国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目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迫切需要人们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价苏联兴亡演变的历史,认真总结和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勇气和力量。

  注释:

  ①李慎明等:《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教训与启示——写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00周年之际》(上、中、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9、10、11期。

  ②中国学者对苏联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可参见陈之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苏联史研究述评》,《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王晓菊:《近年国内的俄罗斯史研究》,《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有关俄罗斯学界对苏联史的研究,可参见刘爽:《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③参见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高放:《苏联兴亡通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左凤荣、刘显忠:《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④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

  ⑤Распад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1986-1992 гг.):в2т.Т.Ⅱ:Архив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под общ.ред.С.М.Шахрая.М.:Кучково поле,2016.С.403.

  ⑥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第228-229页。

  ⑦苏科院历史所编,赵常庆、鲁爱珍等译:《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2页。

  ⑧1921年3月,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农民在完成粮食税后,有权支配自己的产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发展私人企业等;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

  ⑨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石人译:《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10)Фцлатрик Ш.Сталинские крестьяне.Социальная исория Совег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30-е годыы:деревня.М.:РОССПЭН,2001.С.252.

  (11)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В.托尔库诺夫主编的《俄罗斯10年级历史教科书》指出了民族识别、民族区域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民族共和国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界定边界线,并非所有的边界线都是准确地按某些地区的民族构成划定的。譬如,在纳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90%以上的居民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的一些定居区划归了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这一切为共和国之间的严重冲突埋下了隐患。”参见Под ред.Торкуова А.В.Исгория России.10 класс.Учеб.для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организаций.Ч.1.М.:Просвещение,2016.С.152。

  (12)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降格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至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定格为15个,其中包括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摩尔达维亚共和国(1990年6月更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

  (13)参见鲁·格·皮霍亚著,徐锦栋等译:《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4)吉·梅坦著,侯艾君译:《致命的偏见——俄罗斯-西方的千年之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23页。

  (15)О культе личности и его последствияx.Доклад Первого секретаря ЦК КПСС тов.Хрущева Н.C.ХХ съезду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Известия ЦК КПСС.1989.№.3.C.166.

  (16)Водим Кожино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Век ХХ.М.:Алгоритм,2016.C.952.

  (17)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著,刘明等译:《解冻的赫鲁晓夫》,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18)Правдa.1964.16 окт.

  (19)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0)亚·维·菲利波夫著,吴恩远等译:《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170页。

  (21)《苏联共产党第26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页。

  (22)Павлюкевич Р.В.,Бармина E.B.,Васютин И.А.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населения крупных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центров Сибири в конце 1980-х гг.Γуманитaрные науки в Сибири.2021.№.2.C.106.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71页。

  (24)Омакаева Э.У.,Бураева Т.B.,Боваева Γ.М.,ДальдиHова Э.О.Γ.,Кекеева Т.М.,Китляева C.Д.,Γолубева E.В.История развития межрегиональной языковой политики СССР:рол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решени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вопрос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22.№.2-2.C.117.

  (25)叶书宗:《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9页。

  (26)Водим Кожино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Век ХX.C.967.

  (27)保罗·库比塞克著,颜震译:《乌克兰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28)参见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世界秩序》,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06—107页。

  (29)张树华:《政治蜕变、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苏共败亡30周年》,《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5期,第11页。

  (30)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в ХХ век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в 3 т.М.:РОССПЭН,2011.C.255.

  (31)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РСФСР в 1989 г.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М.,1989.C.17-18.

  (32)瓦·费·索尔达坚科:《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1期,第82页。

  (33)А.А.科瓦列尼亚主编,赵会荣译:《白俄罗斯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

  (34)《抵制西方篡改历史 鼓励学生面向未来,俄罗斯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435255336449813&wfr=spider&for=pc,2021年11月15日。

  (35)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杨烨、卿文辉、王毅译:《俄罗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44页。

  (36)Безбородов А.Б.Советская эпоха в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гт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документы.М.:РОССПЭН,2017.C.38-39.

  (37)陈之骅:《历史唯物主义与俄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5页。

  (38)普京著,张树华、李俊升、许华等译:《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39)《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第129页。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