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养虎为患:二战时期美国对日绥靖外交的败笔

2025-09-06 09:23:39  来源: 新周报   作者:新周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导读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企图用妥协、退让的方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乞求“安全”;用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换取“和平”。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头来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日军偷袭了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01

  软弱的“不承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军占领了沈阳和长春,20日又占领了丹东、营口、凤城等“满铁”沿线重要战略据点……这是日本欲变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为殖民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如此赤裸裸的侵略行径,直接挑战了美国在华坚持的“门户开放”政策。毕竟,自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人一直口口声声:“维护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及政治的独立”,“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的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

  面对日本人公然“打脸”,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居然表示:“假使日本人公开对我们说,‘我们不能再遵守华盛顿体系的协议了,我们在北方已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俄国为邻,如果在侧翼再有个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我们的存在就要受到威胁,所以让我们有恢复中国秩序的机会吧!’我们对此是不能提出异议的。”

  总统既然定了这样软弱的调子,原本立场较为强硬的国务卿亨利·史汀生也只能表示:“我的任务是让日本人知道我们正在注视着他们……”他约见了日本驻美大使,提交了一份语气相当温和的备忘录,表达了美国对事件“感到震惊和关切”,同时还对中日各打“五十大板”,希望中日双方停止敌对,停止使用武力。

  受美国的影响,“国际联盟”(注: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先后有63个国家参加,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也通过了一个对日本十分有利的决议,决议中甚至连谁是侵略者都没提到,没提到撤军,更没提到制裁。

  国际社会袖手旁观,日军自然不会停下侵略脚步。10月8日,日本关东军出动飞机轰炸了辽西重镇锦州,这是一战结束以来首次动用空军轰炸一个和平城市。几天后,史汀生明确告诫日本大使,轰炸锦州的行为违背了国联的决议精神。在递交日本的照会中,美国要求日本解释轰炸中国锦州及中国东北的情况。对于不久后国际联盟通过的关于日本从满洲撤军的决议,美国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

  但也仅此而已了。11月19日,中国驻美代办严鹤龄曾向史汀生询问美国政府是否援用《九国公约》(注: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为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来处理当前的中日问题。史汀生回答道,中国既已诉诸国联,国联也正在处理此事,应将所有努力集中于国联会议——相当于婉拒了中国的要求。

  结果,吃到定心丸的日本表现得更加肆无忌惮。不到3个月时间,整个东北已完全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出相同的照会,发表了“不承认主义”的声明,宣称“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准备承认任何由中日两国政府及其代理人间所订立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

  02

  “孤立主义”的实践

  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为何仅以一纸软弱的“不承认”照会来代替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制裁”呢?

  这与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有关。美国地处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长期以来其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十分强大,特别是在美国可能卷入一场世界战争时尤其如此。在“孤立主义”者眼里,美国有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与强大的经济实力,任何外来危险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主张美国不卷入国际纠纷。

  与“孤立主义”思潮相伴随的,还有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当时的美国知识阶层普遍认为,美国参加一战,是上了欧洲那帮“坏家伙”的当。在“孤立主义”者看来,“卷入上次战争已铸成大错,决不应该重演”。因此,美国不应干预中日冲突并杜绝有可能把美国拖入战争的行为。

  不过,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与世隔绝。这是因为,美国是个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美国看重的经济天平上,当时中国的分量要远远轻于日本。尽管中国一直是美国企业家向往的市场,但1926-1930年美国对亚洲的总出口是5.07亿美元,其中对日本2.46亿美元,对中国1.34亿美元,同期从亚洲的总进口是9.88亿美元,其中来自日本的是3.79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是1.55亿美元。两相比较之下,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相对“无关紧要”。

  于是,1933年5月,当中国驻美国公使施肇基要求华盛顿出面调停中日冲突时,美国人却推托说,这项任务应该由国联或是英法来主动承担,这些国家的物质利益面对的威胁比起美国要严重得多,而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

  因此,美国经济界竭力阻止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1932年2月20日出版的《华尔街杂志》宣称,要用和平与缓和的方法来保持美国所有有利可图的市场。著名的花旗银行更是公开反对“不承认主义”,要求美国承认伪满洲国。

  对此,美国驻华公使馆的官员在“九一八事变”后一语中的:“美国不同意制裁日本,因为那样会破坏日本的经济,从而危害美国的对日贸易。”至于这般短期经济利益背后的苦果,也只有让美国人在几年后自己品尝了。

  03

  不公正的“中立”

  美国就是在这种“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对日政策中迎来了政府更替。1932年,国联调查团抵达中国东北开始调查“九一八事变”。这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的报告书公开发表,报告书中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认为日本占领东北违反了《九国公约》。国联大会根据这个报告,以42票对1票(日本)宣布不承认伪满,但同时也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重大利益”。对此,当年新上任的总统罗斯福没有反对。

  1933年2月24日,日本代表松冈洋右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在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后,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这年4月,日军开始进攻华北,5月就占领了河北通州,中国在国土沦丧、平津危机的形势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

  对于日本退出国联及对中国华北新的侵略,罗斯福政府所能做出的反应,也仅仅是给予中国极其有限的经济援助——5000万美元的贷款用来购买美国的剩余农产品(棉、麦)。

  然而,即便如此微不足道的交易,也被日本政府看作“含有政治意味的借款,是美国政府暗中帮助中国对抗日本的无形武器”。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天羽英二发表了一篇用词狂悖的声明,声称“各列强国家如果对中国采取援助或经济合作,日本认为都带有政治意义,所以也会加反对”。

  “天羽声明”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美英等国对日本以“东亚主人”和“中国的保护者”自居感到震惊,可罗斯福本人没表态,而美国务院则向东京发出一份“措辞审慎、尽可能不要触犯它”的备忘录。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制定了一项方针,规定美国此后东亚政策的主旨是“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美国政府将不再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以确保“不会激怒日本人”!

  为了这一目的,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这部法律规定,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对于《中立法》,明眼人一看即知,对拥有现代工业能力与军工技术的日本而言,美国的武器禁运根本是隔靴搔痒,反而是当时的中国这样大而不强的农业国,缺少现代武器的生产能力,才会受到武器禁运的重大打击。表面上不偏不倚的“中立”,本质上反而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纵容。

  不仅如此,《中立法》并未禁止原材料(如钢和石油)的交易。结果,美国对日本的军需物资出口反而进一步扩大。这在客观上助长了资源贫乏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自己却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后来,一位美国议员也承认:“事实上,我们才是日本最好的盟国,日本派出士兵,而我们的生命却从不经历战争,我们只把商品和原料运到日本,让他们去作战,而我们则从中获得利润!”如此“中立”,又有何“公正”可言?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