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不在学生想把某一问题弄通弄懂却又不能完全弄通弄懂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在学生想把某一问题准确表达出来却又不能完整表达时,不要去启发他。
孔老夫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顶级教育家,他说的句话即便放在今天,仍不失为最先进、最正确、最具科学性的启发式教学圭臬。
长期以来,“满堂灌”、“填鸭式”等机械武断教学方式,畅于各地中小各学校诸多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这一不知源于何时的教学模式,自问世以来,已然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压倒性优势,为历代教育工作者自觉自愿接受,广泛热衷运用。此一教学模式,几乎成了大批量教师最熟悉、最顺心、最得手、最省力、最便捷、最万能的教学法。很长时期以来,无论各级教育管理者乃至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如何三令五申,如何刻意以众多行之有效的全新教学模式试图取而代之,但结果均不尽如人意。顶多哪个时间段内,上边或学校内部要求得紧了,大家才在不得已下勉强应付一个阶段,做做样子而已。一旦过了督查期,各个学校里江山依旧,老师们照样我行我素,所谓的教学改革之风竟至吹不起半点涟漪。
当然,教学方式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各放异彩。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无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方式,不是不能用,也不是不让用或不可用,而是看用在哪里。譬如,特殊情况下专家学者们作的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群体,大可不必使用什么诱导启发式教学。与之相反,这种场合里,面对这样的群体,满堂灌与填鸭式模式倒是普遍使用。但是,有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人到了一定年龄,通过长期学习积累与自身感悟,对事物事理自然而然就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理解融化能力。面对这样的人群,不仅不需要中小学课堂上应该使用的启发诱导创新式教学方式,似乎连一般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基本不予使用。如此受教育对象,面对学问、学术大家的满堂灌、填鸭式,不仅十分适用,而且十分得当。至于效果如何,起码要从三方面说起。一是要看授课者自身的学问与学术水平能力如何,二是要看授课者自身的演讲水平与所讲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三是要看受教者自身的理解接受消化能力如何。细究起来,此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面对广大中小学生,一味“灌”“填”就不行了。小孩子因受自身主客观条件限制,尚未具有成人一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分析判断、归纳整合能力。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全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亟待逐步认知的。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群体,需要的是十足的耐心、是循循善诱,是诱导启发,是循序渐进,是灵活多变,是灵动多样,是有效的激发感染,是引燃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出误区、走出懵懂,是带领他们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是促使他们稳步地登堂入室,是让他们信心满怀地憧憬未来,是激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毅行进。
广大中小学教师,不要求学问多高多深,不要求本领多强多大,只要求大家脚踏实地,热爱本职,熟知学生,关爱学生,深入学生,因材施教,以最大热诚、最强责任心、最科学教学方法,最恰当管理手段,用汗水浇灌幼苗,用爱心保驾护航,让学生求学生涯中归属于自己管理的这段路,走得愉快,走得踏实,走得沉稳,走得安全,走得坚定,走得信心十足,走得坚韧不拔,走得芬芳无限,直至到达人生与事业理想之巅。
因此,中小学教师断不可敷衍懒惰、抱残守缺,决不可简单省事、因循守旧,应抱着对学生、对家长、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最灵活多变的方法,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以最恰如其分的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学生引领到无限美好的知识天地里,喷发热情,挥洒智慧,历练本领,树立爱心,积蓄能量,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无愧于人生的最大贡献。
自古以来,受启迪的人生才能奋斗,受抚慰的人生才充满爱,受激励的人生才能出彩。中小学生是国家民族与人类的未来,广大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处在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奠基节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丝毫不能敷衍,片刻不能懈怠,万不可让那些有可能成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学生们,因自己的疏忽与懈怠而意外夭折。
2025.10.4
【文/伏牛石,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