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人们眼里,英姿勃发,光彩照人。他不仅有英武挺拔的身姿,更有满腹的才华与饱经酸辛的非凡生活经历、饱经血与火战争考验的斗争实践。945年的延安,青年毛岸英可谓德才兼备、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型革命者代表。
如果他不是毛主席儿子,如果他没有那样一位睿智非凡、超越古今的革命领袖父亲,凭他当时所具资质与才华,留在中直机关工作或给哪个中央高层领导人做秘书,完全胜任愉快,名副其实。
然而,毛岸英甫一回到延安,就受到父亲对他一连串有逆凡常亲情的不一般“待遇”。首先,毛主席得知儿子被安排在超规格的延安交际处居住后,立刻命令他搬离交际处,回到与普通工作人员同等待遇地方。二是毛主席得知儿子一日三餐享受着高级领导待遇,随对儿子说,你是普通人员,应享受普通人员生活水准。毛岸英谨遵父命,没有丝毫的犹豫与不满,愉快接受了父亲的要求。三是到延安不久,毛主席即找儿子谈话,告诉儿子,你刚从苏联回来,衣着打扮,说话做事,生活细节都要尽快融入新环境,与大家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不合群地方。要知道,毛岸英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以苏军中尉身份驾驶坦克,跟大部队一起出生入死,一路搏杀,直捣德国首都柏林。回国前,曾受斯大林亲自接见,斯大林还送他一只手枪作纪念。由于在苏联生活太久,乍一回国,各方面确实有点不太适应。毛主席深知这一点,他谆谆告诫儿子,处处事事不要有异于大家之处。四是毛主席告诉儿子,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中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有毕业。你必须到农村去,要跟劳动人民一起劳动生活。这样,你才能接地气,才有机会了解农村,熟知农民,倾听他们的呼声,感受他们的认知,然后才能成为合格的革命者。
毛岸英再次听从父命,特意换上与农民毫无二致的破旧衣服,愉快奔赴延安县柳林区二乡吴家枣园,拜父亲好友、七大代表、著名劳模吴满有为师,开始了一年有余的农村农民式生活。毛岸英儿时,因父亲远赴他乡领导革命,母亲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一度流落上海街头。为了生计,他当过童工,做过报童,捡拾过垃圾,沿街乞讨过,受尽了人间苦痛,经受过生活考验,骨子里深潜着不屈不挠因素。因此,参加劳动锻炼过程中,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虚心而认真地跟着农民,学习如何种地,如何护田,如何管理,如何依据时令变化种植不同农作物。不但如此,他还真情实意地与农民交朋友,劳动之余寻属于自己的乐子。同村青年农民杨培柱,便是毛岸英劳动锻炼时结交的最好朋友。他们一起参加劳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广阔天地里,他们既勤勤恳恳,不辍劳作,又不失时机寻求快乐。二人不知多少次于劳动之余,在田野里奔跑呼喊,高唱民歌,摔跤比输赢。实际锻炼中,毛岸英完全将自己当成了农民。吴家枣园的村民,没谁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当他是曾经的苏军中尉,是苏联著名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正是一年多农村生活的磨炼,毛岸英切身体会到了农村与农民的生活气息,勤劳品格,质朴品质,无畏精神,善良本性,学到了之前闻所未闻的全新知识,有了非同寻常的人生感悟,对农村与农民有了完全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
接受劳动锻炼回到延安后,毛岸英委婉拒绝了组织上要安排他在中直机关工作的打算,主动要求到农村去参与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人人皆知,在刚获得解放的广大农村,反动旧势力依旧十分猖狂,针对土改工作人员的暗杀活动时有发生。可以说,土改工作的危险性,一点不亚于血与火战场。然而,毛岸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了。在土改工作队里,他有意隐瞒了身份,一行人没谁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大家真心实意地喜欢他,心悦诚服地佩服他。毛岸英不仅时时处处工作主动,冲锋在前,还千方百计地帮助大家,爱护大家,尽最大努力为大家分忧解难。不但如此,毛岸英思路清晰,务实肯干,工作效率极高,深得带队领导和同志们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回到北京。他再次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不留在中央工作,主动要求下基层锻炼,深潜在一家小型工厂里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直到此时,他依然心心念念着当年参加劳动锻炼的吴家枣园,思念着那里的父老乡亲,思念着在那里结交的最要好朋友杨培柱。1949年冬,远在延安吴家枣园的杨培柱,收到了毛岸英从北京寄给他的一封信和6张相片。信中,毛岸英鼓励杨培柱要热爱家乡,积极生产,还请他有机会进京到家里做客。
毛岸英身上,处处闪耀着理想之光、真理之光、勤劳之光、不屈之光、大义之光、真诚之光、友爱之光、睿智之光。他不惟是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绽放出了无比惊艳的智慧光芒、奋斗光芒、理想光芒。毛岸英身上所具的学识与才华,在那个人才奇缺年代的青年人中少之又少,极其珍贵。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夸奖毛岸英,岸英同志所具有的马列主义水平与修养,在我党高级领导人中也不多见。
当年,毛岸英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绝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领父之命,而是他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的一腔赤诚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不带任何勉强的知行合一。这可能是毛岸英平生唯一一次依凭父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条件,得天独厚地第一次走“后门”。正是父亲身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位置,他太才有可能第一时间得知出兵朝鲜这一重大秘密,才能有幸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第一位士兵的条件与荣耀。最后,毛岸英为国捐躯,埋骨异乡,以有限的生命实现了他无愧人生中立下的宏阔而伟大意愿。
毛主席一生最反对一味待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广大人民群众隔离的高高在上知识分子。他自己从青年时代就一直践行着参加劳动锻炼,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熟知了解中国国情实际的人,唯有毛主席一人。其他人,对中国的国情实际充其量只是一知半解,甚至道听途说一点点,根本算不上真正了解中国的人。还在延安时候,毛主席就一再告诫到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并把这一点看作是识别真革命与假革命的唯一分水岭。籍此可见,毛主席毕生对知识分子最大的希望,就是鼓励、引导、要求他们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为此,他让各级党政机关设立劳动干校,定期不定期让领导干部与城市知识分子去干校参加劳动锻炼,借以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让他们感受劳动人民的疾苦,做点有益于国情实际的有益于国家民族与人民的有意义事情。
然而,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却遭到了某些不愿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道路人的抵触与反对,有人甚至极不负责任地把劳动干校称作牛棚。其实,那时候每一处劳动干校,房舍条件远比附近村庄里的农民房舍要好得多。况且,到干校参加劳动锻炼的人,都是月月领工资的人,都是月月国家供给白面的人,他们吃的那点苦,与农民比起来,与工人比起来,简直就是在享受天大的福气。
毛主席不仅让领导干部与城市知识分子参见劳动锻炼,更让自己的女儿李讷远赴浙江干校参加劳动锻炼。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路,无论到了何时,无论人们对其如何结论与定位,都有它极具时代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巨大价值。谁都知道,知识若不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摆设与玩物;知识唯有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与广大劳动者紧密结合,它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出来。
像毛岸英那样年纪轻轻已经饱受生活磨砺的人,历经坎坷坚强不屈的人,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人,个人能力与理论修养高超深厚的人,意志品质无可挑剔的人,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人,若不英年早逝,肯定会在以后国家建设中做出无可置疑的巨大贡献。
毛岸英虽然远去了,但他的坚毅实践与不凡贡献,他的高尚品德与家国情结,他的精神内核与无私奉献,一如他的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哥哥们一样,彪炳青史,万古流传。
2025.10.2
【文/伏牛石,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