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寿保,1929年9月出生于江苏宝应,现龄96岁,17岁那年,1945年7月,踏上革命征程……兵荒马乱之时,他毅然投身军营;战火纷飞之时,他坚定南征北战;白手起家之时,他埋名荒砂戈壁;国家困难之时,他倾心石油事业。
1991年,离休定居陕西咸阳。在咸阳市石油公司,他是唯一的新四军老战士。在咸阳市,他是最年长的新四军老战士。回顾人生,老人家感慨而发:党叫干啥就干啥,一个心眼干好啥。
一
华寿保的家乡,位处江苏中部地区。抗日战争年代,是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的枢纽地段。西傍古老的大运河,是重要的水上通道。东依河荡湖泊,是里下河水上通途。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誉有“苏中小延安”之称,是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所在地。这里,是八路军、新四军唯一联合作战的“曹甸战役”所在地。这里,是新四军歼日寇最多的“车桥战役”所在地。
1939年3月,侵华日军华北派遣队从淮阴向南而入。县城鱼市口架起大炮,日夜轰击。日本飞机盘旋上空,连续轰炸。曹甸、崔堡、安丰、林溪、望直港等地,炸毁民房560多间,炸死群众70多人。
10月间,侵华日军华中派遣队小川伊佐雄率200多人,从高邮乘汽艇向北,在宝应画川书院构筑工事,设立大小据点。接着,又一股人马从运西三官殿登岸,在大运河沿线的泾河、黄浦、刘堡、氾水一一设立据点。次年初,伪宝应县自卫团成立,伪宝应县警察大队成立。宝应成为“敌占区”、“国统区”、“模范伪化区”,宝应大地沦为一片白色恐饰。
华寿保所在的氾水地区,赵侯头一家5口被杀,华继桃的大儿子等5青年被枪杀,史姓等29名妇女,遭暴行后,在敌炮台空地上,被刺刀剖肚,挑出肝肠,惨遭杀害。农历二月,所有村庄一一扫荡,有孕妇被破腹,有胎儿被戳死,有老人被石头捆绑,扔到河里,有被开水活活烫死,有被铁丝穿手心,活埋而死……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烧毁房屋30140多间,死伤群众4600多人,绑架9500多人,致残7700多人,抢掠猪牛羊6000多头。
那时,社会暗光天日,百姓民不聊生。三年级的华寿保被迫辍学,被送到同大布店学徒。不到一年,布店关门。
父亲华稚秋在姚大春杂货店管账,每月8块大洋,维系着一家人生活。鬼子来了,人也失业。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存,在家摆地摊,做点小生意。日不敷出,吃上顿没下顿。哥哥华寿笺本做私塾先生,因无人上学,也失业在家。小侄女迎昌生病,无钱医治,年幼夭折。
失学失业,家破人亡,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烧杀抢劫,民怨沸腾,在幼嫩的骨血中挥之不去。地下党人华疯子(大名不知)活动在氾水地区,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国。华寿保受其影响,主动接近。华疯子介绍他到鲁垛学习。“通匪”要杀头?“匪属”要遭秧?家人知晓,极力劝阻。然而,革命才有出路,打鬼子才能翻身。一天深夜,他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二
1945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转折阶段。华寿保来到苏中军区二分区建设专科学校,参加学习。他学习了如何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如何进行土改和开展生产等。班主任朱老师由浅入深,有理有例,讲课辅导。不仅讲解专业知识,还讲解革命理论。不到半年的学习,他认清了抗战形势,坚定了革命信念,掌握了土改方法。
当时,家乡建立了民主政权,正在贯彻《苏中区土地租佃条例》,全面推进土改运动。他,先去江都真武庙,后在宝应氾水,参加土改各项工作。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这年10月,国民党某部一连和还乡团200余人据守氾水。国民党整编25师118团据守县城。国民党卷土重来,家乡又乌云密布。而我方主力部队奉命北上,共产党人转入地下活动。父亲托人,为他在伪区政府找了个差事。华寿保明知征途艰辛,明知革命危险。但革命信念坚定,义无反顾,选择北上。他经常深情地说:“如果贪图安逸,我与新四军就失之交臂啰!”
北上的途中,前有堵,后有追。他们日伏夜行,走乡村小道,越河道沟渠。到人烟稀少处,则大树下,草丛间,就地而息。
1947年初,部队进入山东境内。国民党80万大军囤集、盘踞要地。部队居无定所,行无规道。时而长途奔袭,时而翻山越岭,时而隐蔽村庄,时而迂回碾转。并且,险情环生。多次穿越敌占区,多次冲破封锁线。他,既行军又打仗。时任收发员的他,还做好全师的邮政工作。这年,他荣立四等功一次。
那时,行军是家常便饭,打仗是小菜一碟。夜行夜战,遇敌即战。在山东莱芜,与国民党李先洲部交上了火。先前小分队使用拉雷炸药,炸开一个进攻通道。夜色中,烟雾中,干部战士象老虎下山,冲向敌群。
在敌强我弱下,敌进我退,敌走我回。时而分散,时而汇集,白天隐蔽,夜晚出击。化装智取,速战速决。
淮海战役拉开序幕,我野战军分东、西两线,与国民党军决战。华寿保所在的七纵队,是许(世友)、谭(震林)大军。谭震林亲自指挥,部队参加了莱阳、延州、曲阜、济南、枣庄、维坊、日照、诸城等战斗。战斗中,他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底,双堆集战斗打响。敌我形成拉锯时,2营营长巴华组织敢死队,要求共产党员上。华寿保第一个高喊:“我是共产党员,我上!”副教导员沙健脱口而出:你跟我走。他腰挎5个手榴弹,发起夜间冲锋。在与敌人短兵相接时,光荣负伤。
接着,他又参加了碾庄战斗,攻克台儿庄,强渡大运河,夜袭冯治安指挥部,夜渡不老河,歼灭黄白韬44兵团。五天五夜激战,阻击邱清泉、李弥部。急行军150多里,围歼杜聿明部。
淮海战役的胜利,又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浙西歼残敌,赣东剿土匪,直驱福建沿海。1950年5月,华寿保任25军74师邮政局长。朝鲜战事紧张,部队返回江苏丹阳待命。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又二次赴福建沿海,驻扎备战……
三
1952年8月,部队奉命入朝参战。华寿保所在24军74师(在国内,为25军74师。入朝时,编入24军序列),从吉安的一座浮桥,进入朝鲜境内。
入朝以后,部队接替先期入朝的27军,防守朝鲜东海岸。此时,战事有所减少,主要任务是应对美军空袭。这地带,属于朝鲜后方。由于美军的数日空袭,房屋严重倒塌,到处一片废墟。人员稀少,生活艰苦。志愿军的到来,朝鲜人态度友好,但无慰问。而志愿军隔三差五,用自己的补贴接济当地人。
守卫东海岸,持续四个多月。部队又前往朝鲜中线,换防15军,执行上甘岭一带的防守任务。此时,天寒地冻,风啸雪飘,零下40度。部队行进在山区,还一次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可谓“风雪四百里,奔赴上甘岭”。上甘岭,是东西43.5公里的阵地防御。志愿军总部为24军配备了炮兵和坦克兵。
其间,不再有大规模的运动战,也不再“一把炒面一把雪”。师部设在一个山洞里,华寿保所在的担架连(他在担架连任副指导员),在离师部不远的山洞里。我方的任务是摸清当面之敌的部署、番号,并密切注视动向,有情况立即上报。我方是以静制动,白天不出洞,夜间不照明,谨防敌机轰炸。一次,西边山沟电台的人亮了手电筒,美机立即轰炸,电台受损。
防御阵地,敌方3个师。由西向东,分别是美军7师,南朝鲜伪9师和首都师。敌方时而调防,我方获取情报,及时报告。而部队不许出动,以防暴露自己。但时而有“小部队活动”,任务是巡逻为主。即使遇敌,能避则避,不予开枪。这样,减少美军强大炮火的袭击,减少我方人员牺牲和损失。
防御期间,时有战斗,争夺阵地。两军阵地交叉处,距离较近,说话都听到。敌人白天攻占我方表面阵地,我方则夜间夺回阵地。战斗规模,连排级别。我方充分运用抗日时的经验,夜间行动,冷枪冷炮,灯光管制,制约敌方。
板门店谈判,停战协定签订后,华寿保随部队回国,又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四
1954年6月,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校学习。至今,他完好保存着学习笔记本。并且,铭记着毛主席的话:“我们工农同志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
笔记本,见证他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小学三年级的他,什么是几何,什么是函数,概念都不董。但笔记本上,一个个概念,一个个公式一目了然。面积、周长、体积,商的变化、平均数、余差等。还有,直线公理、平分公理、垂线公理、移形公理、直角公理、等量公理……
他在语文笔记中,记载着词的解释、词的用法;什么是段,如何分段和新闻通讯的区别等。1954年10月11日笔记写道:六册语文二十五课《一封祝寿信》,中心思想:通过毛主席给徐老的祝寿信,表扬徐老的高尚品质和作风。笔记还记载,共分四段和生字、词解。笔记中,还有《一个朝鲜小战士》、《母亲的回忆》(朱德)、《回忆左权》、《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的知识点。
学习笔记,还有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热电石油、哲学思想等。特别是通过军事技术的学习,1956年10月21日,被授予“二级武器保管技术能手”称号(奖状)。这次学习,不仅文化上大提高,而且军事技能上,开启了新的起点——空军的征程。这年,他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奖章。
1956年11月,他分配到炮9师201团,任军械助理员。1958年8月,调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学习发动机技术。1959年3月,他又调空军基地,0029部队一部一大队三中队任副中队长。
其间,在兰州进行导弹发射试验。由于掌握国家机密(个人档案中记载,此人了解许多重要军事秘密),因此与家人极少联系,与他人极少接触。别人所知,兰州503信箱。
那里,地处戈壁荒滩,与外蒙交界,千里无人烟,可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帐蓬常吹跑”。又气候多变,气象恶劣。早穿棉,中穿纱,围着火炉啃西瓜。夜穿皮大头鞋,皮大衣,戴皮帽子,还冻得牙齿吱吱响。而且,居无定所,吃无菜果。三分之二的人患夜蒙眼,什么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患肝炎,无药物治疗。
当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视察时,得知情况,立即报告周总理。国家调拨了东北大豆,购买了鱼肝油,批拨了药品,组织了蔬菜水果,才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患病状况有所控制。
导弹,是以雷达作为目标导引。前方金属飞行器获取信息,跟踪、锁定目标而打击。这类资料和技术,国外严密封锁。我国是白手起家,自我摸索。技术员角色的华寿保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精心数据分析,严密技术控制。与同志们一次次计算,一次次模拟。保存笔记,有证。不同型式导弹及弹道曲线所适用的制导方法:发射点、目标分别为,地——地;地——空;空——地;空——空。并画图表说明。就初始、中段、末段,又一一分述。至今,他还保存,编号为110042,加盖“秘密”印章的《夜体火箭发动机原理》资料。
试验中,有发动机故障的,有偏离目标的,甚至有哑弹的。对技术问题,拉单挂账,找问题所在,寻相应措施。难度较大的问题,向上级汇报,与高校联合,探索原理,攻克难关。
功到自然成,不负有心人。1960年9月的试验,华寿保亲手按下电钮,第一次试验成功。谈及此事时,华老心情激动,有感而发:我们算是第一代航天人啊!1961年,又一次次试验成功。谈到1962年,华老心情沉重,话中有音:组织上打算委以重任,但身患肺炎……1963年3月,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热爱的事业,转业到咸阳市石油公司。
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社会物资极度匮乏。华寿保先后担任石油公司的人保科副科长、节油节煤办公室负责人、计划科长、煤炭科长等职。不论在那个岗位,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他有一句名言:“进了石油门,就是石油人。”
那个年代,石油煤炭,是能源中的重中之重。谈及当时,他引为自豪,也记忆最深的是“6915”工程。保存资料 ,有(67)咸商处字001号报告,有壳体试验方案座谈纪要,有项目建筑平方面积及投资表,有建筑项目及造价一览表,有建筑面积分类图表等(现存公司档案室,未能找到资料,而他个人保管收藏)。
1967年,陕西省决定在咸阳茂陵筹建万吨级油库,报国家商业部。获批后,以“6915”命名。这个油库,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预算投资185万元。土方量,一期9500立方,二期10000立方。公司委派华寿保负责这个工程。
接手后,他全身心扑在工地上。从选址勘探到图纸设计,从建筑布局到分布实施,从外部协调到内部管理,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天天有碰头会,掌握进度。周周有协调会,保证进度。月月有分析会,推动进度。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一个月难得回家一次。有时,去咸阳办事,路过家门而不入。大孩子送西安郊区外婆家,二孩子因病治疗不及时,年幼夭折。这些,他置之度外,无遐顾及,舍小家为大家。
一期工程,从开工到完工不到8个月。工程投资节约3万多元,工程施工安全无事故,被评为优质工程,受到省石油公司表彰。
上世纪七十年代,华寿保负责咸阳全地区节煤节油工作。他在自传(个人档案)中写道:为了做好石油煤炭的节约工作,每年1/3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提出推广改灶节煤方案。两年时间,全地区13个县区改灶74280多个,修建沼气池1133个,节约煤炭46144吨。
在节油上,总结推广户县618所经验。在节煤上,推广乾县二次进风蜂蜜煤炉的做法。这些经验,被省科技报专题报道,受到中国商业部、省石油公司表彰。在中国商业部、总后勤部、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寿保任计划科长。他深知,计划离不开市场,总是全身心扑在市场调研上,并亲自撰写调研材料。现保存手稿,有《当前我市石油市场形势及变化趋势展望》,有《农用柴油市场需求量变化浅析》,有《润滑油市场预测分析报告》,有《关于地区白水泥厂八三年油料供需调查情况的汇报》,有《八五年石油市场预测工作汇报》等。
1984年1月,华老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爱人秦桂莲(46岁)脑部开刀,感染病毒,不幸去世。家中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大的19岁,小的11岁。而他已55岁。在此家境下,他始终如一,积极工作,展现了一个心眼干好啥的崇高境界。
华寿保的这些资料,虽有缺页少角,虽已纸张淡黄,但弥足珍贵。它,见证了老人家倾注在咸阳石油上的满腔热血。它,见证了老人家专注在咸阳石油上的满怀热忱。他不仅以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还教育女儿华蓓铭记父训,继承父业,并热爱工作,热心服务顾客,成为小有名气的经理。
1989年,时年60岁的华寿保被评为经济师。他,论文9600多字,题目为《节约石油的意义和四化的关系》。文章中,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一一论证。以二战为例,数据详实,事实清楚,可为佳作。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工农身份的老者,取得经济师的职称,既是对他辛勤劳作的充分肯定,更是于他一身奉献的名至实归。
离休后的华老,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革命军人的风范。他,衣着简朴,生活简节。他,看书看报,关心政治。他,收看电视,与时俱进。他,按时缴党费,参加组织生活。每当公司领导慰问,他心系石油,问这问那。开心之余,老人家喃喃而语:老了!老了!但骨血里青春永驻……
他,不仅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还严格要求子女,保持淳朴家风。子女敬业守法,家庭和睦。他,二十多年,资助外甥长大成人,四十多年百封家书,教育外甥成才,使之走上县公安局领导岗位。《百封家书》现存放于家乡江苏宝应县档案馆,永久收藏。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着后人,激励鞭策着后人……
(来源:作者系宝应县公安局退休干部,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