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通过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阅读,厘清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核心生产关系差异,阐释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关键作用与实现逻辑,解析了劳动所有权与按劳分配的核心价值,说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是消灭资产者的主导地位、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其核心诉求是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公有制的存续关键在于保障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所有权,而非对劳动者的思想觉悟提出过高要求,劳动所有权的实现才是维系公有制与个体劳动平衡的关键。由此,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涵义和内容?如何理解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必然性呢?
在《神圣家庭》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有很精彩的论述:
“对私有制的最初的批判当然是从充满矛盾的私有制本质表现得最触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愤的事实出发,即从贫穷困苦的事实出发。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的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列宁《哲学笔记》第9页)
“由此可见,在整个对立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
“的确,私有制在它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它只有通过不以它为转移的、不自觉的、同它的意志相违背的、为客观事物的本性所制约的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这种意识到自己在精神和肉体上贫困的贫困,这种意识到自己的非人性从而把自己消灭的非人性——产生,才能做到这点,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劳动因替别人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的判决,同样地,它也执行着私有制因产生无产阶级给自己的判决。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之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它的对立面——私有制都趋于消灭。”
“由于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由于在无产阶级身上人丧失了自己,同时它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必然性的这种实际表现——的逼迫,不得不愤怒地反对这种违反人性的现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救自己。但是,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消灭自身的生活条件。”(同上书第10-11页)
“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究竟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同上书第10-11页)。
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角度看,《宣言》是一个共产党组织领导劳动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而作为一个行动纲领,它本质是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争所形成的必然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产生的客观规律。由此,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共产党宣言》第35页)。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上书第36页)。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第三,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说明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权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
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中最重要的东西,即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抓住这一根本转变,才算是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纲,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纲,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的成败得失。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的、开放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宗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要实体由体现资产增殖为核心要求的生产方式到体现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核心要求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我们就不必在公有制形式上纠缠不清,我们只需要认清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没有实现以上所说的“四个转变”,有没有实现“两个决裂”,由此我们也不难明白,苏联人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我们也不难明白,苏联模式的形成做到了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那个阶段,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何种程度等等。
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必须紧紧地把握其核心要点,然后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理论总结,在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和原理,在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实践中的正误,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
事实上,《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它为我们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纲,这个总纲,就是要用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取代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就是要用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取代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
阅读文献:
列宁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49年出版;
田恬秀 《社会主义500年》,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
姜海波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