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被 “人生进度条” 裹挟的时代,婚姻成了一道必须在特定年龄段完成的考题。我们看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亲友催促下结婚,也听闻有人因长期单身的孤独感,或是羡慕他人的爱情生活,便仓促踏入婚姻的围城。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归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 婚姻是基于外界定义的 “任务”,还是自然生长的爱情?
如果将爱情定义为 “长期相处后不受主观控制自然产生的情感”,这份情感便自带一种 “反功利” 的特质。它不是为了填补单身的空虚而刻意寻找的慰藉,也不是为了迎合 “到年龄就该结婚” 的社会共识而拼凑的关系,更不是看到他人爱情生活后的模仿。它像一颗需要时间浇灌的种子,可能在同事多年的并肩协作中萌芽,可能在朋友间长久的彼此关照中生长,甚至可能在人到中年、历经世事沉淀后才悄然绽放——它的发生,从不被 “青年阶段” 这一固定标签所束缚。许多婚姻的起点偏离了这份 “自然”。有人将婚姻当作对抗孤独的盾牌,长期单身的饥渴感让他们急于抓住一个误以为自己喜欢上了的人,却忽略了彼此是否真的在长期相处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情感联结;有人将婚姻视为人生的 “必答题”,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下,把结婚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婚姻普遍以 “长期相处自然产生的爱情” 为唯一前提,当下的婚姻图景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改变,本人认为会出现三种情况:首先,结婚人数减少——这由爱情自然产生其本身的难度所决定。那些原本为了应付压力、填补空虚而结合的婚姻,会在这份 “高标准” 下被过滤掉。其次,结婚年龄会彻底摆脱 “青年为主” 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有人可能在二十多岁的校园里,与同窗在长期的学习与陪伴中滋生爱情,毕业后携手走进婚姻;有人可能在三十多岁的职场中,与合作伙伴在一次次合作交流中产生情愫,最终确认彼此是灵魂伴侣;也有人可能在五十岁的人生下半场,与多年挚友在相互扶持中发现爱情的可能——爱情的发生没有时间表,婚姻的年龄自然也不存在有 “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情感节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婚姻时机。最后,有许多人一生都未拥有爱情与婚姻——或是你爱的人,他不爱你,或者爱情还没自然产生,生命就要结束了。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婚姻图景,先行者需要对抗太多现实的阻力。例如:社会评价的压力、家人和亲友的不解等。但婚姻从来不是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自己人生中最漫长的陪伴(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保罗·高更、简·奥斯汀等人勇于冲破世俗的精神,当然,高更为了理想抛妻弃子的行为我们不予评价,我们讲的是他冲破世俗的精神本身)。当我们不再把婚姻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才能让婚姻回归它最本真的模样——不是一场仓促的任务,而是一次水到渠成的相守。
作者声明:以上观点虽为作者本人观点,但作者生于如此荒诞之社会,深受其影响之大,毒害之深,且作者并非奥斯汀等脱俗之人,所以作者本人也做不到,仅供能够做到之人学习!
【文/夏浔谊,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