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人口回归山乡的历史必然与壮丽图景
资本主义的都市化进程,是一部被资本逻辑扭曲的畸形史诗。金融与地产的合谋,将城市化作吞噬人力的巨兽。农村人口在“推力”(农业凋敝)与“拉力”(虚幻的城市机会)双重作用下涌向钢筋水泥丛林。摩天楼群如冰冷的石林,切割着被尾气熏染的天空;永不停歇的车流轰鸣,埋葬了城市的宁静与安详。大地被撕裂为两极:一端是人口爆炸、资源紧张、生态崩溃的“城市病体”;另一端则是村庄空寂、田园荒芜、山村凋零的“失血之地”。这种畸形的聚集,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必然恶果,更是人性在物欲挤压下的空间异化。
共产主义时代的伟大变革,正是对这种异化的彻底扬弃。随着社会主义迈向高级阶段,国家机器的政治职能逐步消隐,代之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教育、工业、商业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发生革命性重塑。一场静默而磅礴的城市功能“瘦身革命”随之启动,人口向广阔山乡的战略转移成为历史必然的洪流:
1.暴力机器的消融:阶级对立趋向消亡,强制性的国家暴力机关(公安、警察、法院、监狱)失去存在基础。依附其上的保安、保镖、城管等职业自然消失,相关庞大从业群体获得解放。
2.官僚体系的瓦解:传统意义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府机构及其庞大的寄生性附属物(各类官方、半官方事业单位、冗余协会组织)被精简高效的、由人民直接选举并随时可罢免的社会事务协调机构取代。臃肿的官僚队伍不复存在。
3.象牙塔的迁移与重构:服务于旧国家机器与特定阶层的专门院校(军事、警察、政法、部分脱离实际的体育、艺术、传媒学院)及绝大多数脱离生产实践、沉溺于繁琐哲学的文科类大学被关闭或彻底改造。真正的学问回归社会大课堂,精英化的城市学院大规模缩减。
4.工业生产的价值重估:工业体系经历深刻“净化”:
摒弃浪费:一次性产品、计划性报废设计被淘汰。
剔除冗余:私人轿车等基于私有制和炫耀性消费的非必要产品退出历史舞台。
清除毒害:剧毒农药、除草剂、危害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反自然的生长激素、催熟剂、膨大剂、瘦肉精等被彻底禁止。
终结欺诈:用于商业欺诈的工业品(如增白剂、甜蜜素、增韧剂、劣质添加剂)失去市场。
剥离依附:服务于旧国家机关的特定工业产业(如豪华公务用车、冗余办公设备制造)消亡。
5.商业流通的革命:以制造稀缺、囤积居奇、诱导过度消费为核心的旧商业模式被颠覆。基于精准计划调拨和社区按需配送的高效流通体系建立。大量中间环节(层层批发商、零售商)消失,依附其上的庞大销售大军从城市退出。
6.餐饮服务的公社化:分散、低效、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私人餐馆被遍布社区的、卫生营养的共产主义大食堂取代。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精简。
7.依附性服务的消失:与上述被淘汰行业紧密捆绑的庞大销售、售后、维护服务网络(如汽车4S店体系、高端奢侈品导购、冗余的行政后勤服务)随之瓦解,相关从业者离开城市。
这场深刻变革的结果是:共产主义城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功能纯粹化”。它只保留维系社会基本运行所必需的、高度集约化的核心工厂(生产基础工业品、关键设备)、培育顶尖科技人才的大学、服务于核心社区的学校(基础教育与必要职业教育)医院、高效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仓储与物资精准配送中心。城市的具体社会事务由高度自治的“城市人民公社”高效协调管理。
由此,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发生了:曾经作为“就业磁石”的城市,因其功能的净化与效率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人口溢出效应”。那些被新时代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重构所释放出来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劳动者,以及部分渴望更贴近自然、实现新价值的人群,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拥挤的都市。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方向逆转的迁徙开始了——城市人口,怀揣着建设新家园的激情与技能,如百川归海般,源源不断地、分批次地涌向广袤的农村腹地,尤其是曾经被视为偏远、等待唤醒的广大山区!
为何是山区?大地新格局的战略安排
人口主要向山区转移,源于共产主义时代对国土空间科学、高效、和谐的统筹规划:
广袤平原:粮食安全的基石。开阔的平原地带,由装备最先进农业科技(高度自动化、生态循环)的“共产主义农业联合体”经营,形成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它们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等)生产的绝对主力,确保“米袋子”充盈。这里需要的是专业化的农业工程师、技术员和大型机械操作维护人员,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万千山乡:“菜篮子”与生态家园。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则承担起更为多样化、精细化的使命——成为全社会的“绿色菜篮子”和生态宜居家园:
1.立体农业的乐园:山区多样的海拔、气候和小生态环境,极其适合发展立体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层层梯田种植有机蔬菜、珍稀菌菇、特色水果;缓坡放养禽畜;林下经济(药材、蜂蜜)欣欣向荣。这需要大量热爱土地、掌握精细农业和生态种养技术的劳动者。
2.特色产业的沃土:山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质水源、特有物种、宜人气候、自然景观)是发展特色手工业(竹木工艺、特色食品加工)、高品质康养、生态旅游、山地可再生能源(小水电、风电)的理想之地。
3.分散化生产的理想空间:高度自动化的小型、柔性化工厂(利用当地原料进行特色加工)可依山就势分布,与自然环境相融,避免集中污染。
4.人居环境的升华:相较于平原大规模集约农业的“生产性”主导,山区更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完美融合。分散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产主义社区(新村)点缀于绿水青山之间,人口规模适度,生活品质极高。
世纪大迁徙:描绘山乡涅槃的壮丽画卷
想象这场伟大迁徙的图景:
启程:告别石林,心向绿野。 不再是背井离乡的悲情,而是满怀希望与力量的主动选择。告别了尾气与喧嚣的工程师、教师、曾经的销售人员、手工业者,携带着城市文明积累的知识、技能与组织经验,乘坐着清洁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沿着四通八达的生态交通网络,奔向祖国的万千山峦。
抵达:荒山唤醒,社区新生。曾经沉寂的山谷、荒芜的坡地,迎来了建设者的热情。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态工法,在保护原生地貌与植被的前提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建立起崭新的“共产主义山区社区”。
建设:智慧赋能,巧手织锦。
山巅: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矩阵在云海间静静旋转,为社区提供清洁能源;云雾缭绕处,是高品质的高山有机茶园和药材种植园。
山腰:层叠的梯田里,自动灌溉系统滋养着五彩缤纷的有机蔬菜瓜果;智能温室如同镶嵌山间的宝石;散养的禽畜在林间草地悠然觅食。曾经的工人、白领,如今是熟练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新农人”。
山谷溪畔:清澈溪流驱动着小型智能水电站;利用当地竹木、石材建造的生态民居与公共建筑(社区中心、学校、诊所、游乐场、共享工坊)和谐融入环境。利用山泉和特有原料的小型食品加工厂、手工艺品工坊有序分布,产品通过智能物流直供全国社区。
社区心脏:生机勃勃的社区中心是灵魂所在。居民大会共商发展,共享图书馆弥漫书香,生态大食堂提供健康餐饮,多功能活动室承载着学习、艺术、交流。基于贡献的“工分”记录着每个人的劳动价值,用于兑换社区生产的特色产品或更高端的文化服务。
生活:诗意栖居,价值绽放。劳动时间因高度自动化而大幅缩短(每日2-3小时)。人们在管理生态农场、操作智能设备、从事特色手工业、参与社区服务、进行艺术创作、组织自然研学中自由切换。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有机的食物、深厚的邻里情谊、在创造与贡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感,构成了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孩子在山野中学习自然奥秘,在社区工坊里动手实践。英雄是那些改良了果树品种、设计出更高效山地农机、创作出反映新山乡生活艺术品的社区成员。
格局:星火燎原,山河重光。这幅图景非孤例。在太行山麓、秦巴深处、云贵高原、武夷山脉、南岭群峰……无数个这样的“山区共产主义新社区”如繁星般点亮祖国的壮丽山河。它们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自给自足、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与自然共生的新文明单元。平原上的大型农业联合体与星罗棋布于山区的特色生态社区,共同编织出一幅“平原保粮仓,山乡富菜篮,生态得涵养,人民尽欢颜”的和谐壮丽国土新画卷!
结语:回归,是更伟大的出发
共产主义时代城市人口向山区农村的转移,绝非历史的倒退,而是一次深刻的文明跃迁。它是对资本主义畸形城市化所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异化的根本性疗愈。当资本强加于人口分布的扭曲枷锁被打碎,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真实需要而非利润,当发展的尺度是人的幸福与生态的永续,人类终于能够依据大地本身的禀赋与生命内在的呼唤,重新安排自己的栖居之地。
向山而行,是告别异化都市的桎梏;扎根山乡,是拥抱生命本真的回归;建设新社区,是创造诗意栖居的未来。这场波澜壮阔的迁徙,是共产主义将荒芜变为丰饶、将边缘变为乐土、将生存空间变为生命乐园的伟大实践。当万千新社区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人类才真正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成为自然”的升华,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这回归,是向生命源头的致敬,更是向更自由、更丰盈、更可持续的文明未来的伟大出发!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3979号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397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