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在阅读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经典巨著《理想国》,当我读完第一卷第二章《克法卢斯谈老年及临终的亏欠》时,深感克法卢斯作为一位长者,其心理和生活态度颇具智慧,其观念即便对于2300多年后的今人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透过柏拉图笔下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克法卢斯的一段对话,我们可以感悟到许多哲理。
老人需要陪伴和倾听
话说这天苏格拉底来到好友玻列马邱斯家做客,拜见了他的父亲克法卢斯。由于好长时间没见面,克法卢斯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他头戴花圈,静静地坐在带靠垫的椅子上……
一阵寒暄之后,克法卢斯开始感叹人生无常:我这年纪大了,物质享受方面的要求降低了,目前,我更热衷和别人机智地清谈,且越来越喜欢了,因此你应该经常来我这儿。别见外,就在这儿和年轻人交交朋友,聊聊天。我们是老朋友了,和我们待在一起你会很自在的。
随着年纪变老,人的需求会发生改变,这是自然规律。不用工作了,生活清闲下来,物质需求也少了,孤独感便会随之而来,于是会很想有人陪他唠唠嗑,特别是喜欢回忆那些陈年旧事……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年迈的长辈,要尽可能多一些陪伴他们,并保持一些耐心,不要嫌他们唠叨,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老的一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值得点赞的是,苏格拉底不仅能静下心来倾听,而且带着一种学习心态与克法卢斯交谈。他说:我非常感激有你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愿意和我聊天,因为你们才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而这条长长的路,我们才走了一小段,未来的路崎岖与否,我们应该虚心向你们请教才是。您看,您的年纪已经到了诗人所描绘的“老年之门”,我想问问您晚年的生活对您来说是什么感受呢?
和很多老年人一样,克法卢斯也非常乐意分享他的生活感受,他说: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就应该经常聚在一起。晤面时,我相识的那帮人,他们长吁短叹的不外乎是自己吃不动了,不能喝了,年轻和爱情的乐趣都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光景已逝,生活再也不是生活!有的人抱怨家人对他们的疏忽怠慢。他们会伤心地对别人倾诉,由于他们的年纪而带来了多少坏事。
这个观点放在今天,就是要建立老年人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因为他们与年轻人可能存在代沟,而他们同龄人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而且常常会遇到共同的现实问题,所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大家聚在一起,会谈得很尽兴,时而发泄一些情绪,也有益身心健康。
保持平静自由的心境
对于有些老年人爱发牢骚,克法卢斯认为无可厚非,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苏格拉底讲述了诗人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故事:有一次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正巧碰上别人问他:“年老了还怎么恋爱呢?索福克勒斯,你还是过去的你吗?”“平静些吧,”索福克勒斯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早就摆脱掉你说的那种事情,别提多舒心了,感觉就好比是从一个狂躁的主人那里逃了出来。”从那之后,我时常想起他说的话。当年我觉得他说的对,现在依然如此。人到老来无疑会深感平静和自由。每当激情放松了它们的控制时,就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说,我们摆脱的就不止一个而是一群疯狂主人的摆布。
克法卢斯告诉苏格拉底,那些叹息,其实还有对亲人的抱怨,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不是年纪而是人的性格和心境。假如一个人天生平静、快乐,那么他几乎感受不到年老的压力。可假如一个人天性正相反,那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同样是一种负担。
克法卢斯从索福克勒斯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认为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老年人就要服老,要面对现实,要放得下,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开心快乐安度余生。
功名成就平常心
当苏格拉底问到对待功名成就的态度时,克法卢斯用席米斯托克利(希波战争中雅典方的著名将军)回答瑟利夫安人的话作了回答:那个瑟利夫安人辱骂他,说他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显赫的功绩,而是因为他是雅典人。席米斯托克利回答道:“固然我生在你的城邦不会出名,但你生在雅典也一定不会。”他认为,对待功名成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必炫耀,但对别人的恶意诋毁也要理直气壮,不卑不亢。
财富能使心灵得到安宁
克法卢斯对财富是怎样的态度呢?苏格拉底问:我之所以现在问你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看到你对钱并不在乎,这更像是继承财富的人的特征,并非像是挣钱人的特征。由于钱的用处和可以生利,人无论贫富,都天生爱钱。但是,富人对钱还有第二种爱,仿佛钱就是他们所生的,就像作者对他们自己的诗作,或者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他们成为一群让人生厌的人,因为他们除了赞美财富就没有别的。
对此,克法卢斯的回答是:拥有财富能使心灵得到安宁。他说,拥有财富的最大好处是他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撒谎骗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当他起程前往下界,既不用因亏欠神的祭品而恐慌,也不用为欠人债务而担忧。当然,我的话并非是说给任何人听的,而是说给好人听的。所以,在我看来,财富所给予的许多好处里面,要列出不同的一条来的话,我说对于一个明理的人而言,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一个善良的穷人老时固然不会轻松,但一个为富不仁的人老了也不可能安宁。
“拥有财富能使心灵得到安宁”,对于老年人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当今社会,孝贤之风每况日下,有的老人把拆迁款全部分给了孩子,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产全部变卖给了孩子……以为“老有所依”,可到头来落得个“无家可归”的下场,这种事比比皆是。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财富,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出必要的规划,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希望是晚年的“保姆”
克法卢斯跟苏格拉底谈到一种“老年恐惧症”,他说:你设想一下,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感。尽管年轻时并不相信任何的鬼神、地狱之说,或是阴阳轮回报应的传说等,但到了这个阶段,只要一想起来都会感到莫名地害怕,并渐渐变得不安起来,慢慢会相信这一切可能是真的。这种想法之所以让他备受折磨,要么是因为年老体衰,要么是因为他距离另一个地方更近,对这些事情看得更清楚了。他满怀疑虑和忧惧,开始反省和思考他是不是干过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当他发现他罪过太多,就会如同一个小孩子一样,每每从梦中惊醒,心里充满不良的预感。
克法卢斯认为:对于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来说,犹如品达(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那美妙的说法——“甜蜜的希望是晚年和蔼的保姆”,看护那正义与纯洁人的灵魂,伴他走完旅程。希望是如此的强韧,支配那不安的灵魂。
“甜蜜的希望是晚年和蔼的保姆”这句话通过诗意的比喻,揭示了希望在人生暮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味觉通感强化情感投射,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精神食粮,对于晚年面临的生理衰退、社会角色弱化形成心理落差,希望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对于维持心理平衡,既是个体心理的微观叙事,更是整个年龄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宏观隐喻,在诗意表达中完成了从生命哲学到社会批判的悄然转换。
(原创,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