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已经到了白炽化的程度。于是有人依据“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认为中美之间可能会发展军事冲突。
对此,中国草根百姓是如何看的呢?
颂明再次从草根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大国,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在所难免。
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还是基于“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式。该理论简化了历史复杂性,将不同时代、文化、国际体系的案例(如雅典与斯巴达、德国与英国)机械类比,且完全忽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
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生产资料产地、商品市场、殖民地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
二战初期同样是帝国主义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参战国大多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利益而战,此时的战争性质主要是帝国主义战争。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特别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后,战争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苏联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使得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国家利益之争,而是变成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二战后,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以及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冷战的性质是既是意识形态斗争,也是权力斗争。
冷战的性质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争夺世界霸权。冷战的背景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也显著增强。美国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共产主义,并稳定资本主义。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并称霸世界。冷战的序幕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丘吉尔“铁幕演说”,这标志着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不信任和对立情绪的公开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然而,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使得世界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多极化促使了民族自主意识的觉醒,这一趋势决定了从此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发明者只看到了了美国企图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以及中国对此构成最大威胁的一面,却完全没有看到世界多极化的实际状况。因此,这个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实际上淡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世界各国人民都对如何实现本国的和平安定,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自觉性。
和平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共同愿景。而目前和平发展的愿景是最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历史时期。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是人类和平发展愿景的时代表达。并以一带一路的实际措施来落实命运共同、和平发展的愿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人类的正义性是由利益半径决定的。利益半径越大,正义性越强。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人类的和平发展就是人类正义根本,必将得到全人类的理解和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会一蹴而就的。地区命运共同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的前奏。地区的合作共赢的逐步扩大,才能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当前世界,战争对于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人类已经对战争深恶痛绝。任何战争的鼓吹和企图都不得人心。国家之间以及国内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在正义的前提下,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管控。
今天的人类已经有智慧、有能力避免全球范围的大型战争而实现和平发展,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关键在于能否重构利益认知、创新制度设计。避免冲突需要超越零和思维,将竞争导向规则而非武力,这正是当代全球治理的核心挑战。
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文/颂明,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