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外卖骑手的生存状态——平台用算法不断压缩配送时间,用“超时罚款”、“好评奖励”刺激骑手抢单、闯红灯,把人变成追逐时间的机器(对应“机器适应人的软弱性,把人变成机器”)

机器适应着人的软弱性,以便把软弱的人变成机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私有制(资本主义)下,人和劳动、生活的关系被完全扭曲了。私有制让少数人靠刺激病态欲望赚钱,多数人却连做人的基本生活都保不住,活生生被异化成了只会干活、只求活命的工具。
一方面,工业生产像“宦官”般迎合着病态的欲望,将产品变成诱取金钱的“诱饵”,让生产沦为刺激贪婪、盘剥他人的工具,所谓的“精致化”不过是对人性的异化包装。有钱人的欲望被无限纵容,普通人的基本需求却被剥夺。
工厂老板、商家为了赚钱,专门迎合有钱人那些离谱的欲望(奢侈消费、病态的享乐),像伺候皇帝一样讨好他们,用各种花样刺激他们花钱。但对干活的普通人呢?连新鲜空气、干净的屋子、像样的食物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他们住的地方像污染严重的“洞穴”,随时可能因为交不起房租被赶出去,甚至连动物都有的干净本能都顾不上,只能在脏乱里活着。
另一方面,劳动者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新鲜空气、光亮的居室、甚至动物都有的清洁本能,沦为只知“吃”这种最低级需求的存在,连野人、动物的自然需要都不如。人被当成机器,连动物都不如。
普通人的劳动被简化到极致,机器怎么方便就怎么用,甚至把小孩当成劳动力,把人变得像机器一样麻木。劳动者的需求被压到最低,比如有的地方人只知道要吃口饭,而且只能吃最差的东西,连打猎、和同类交流这些动物都有的需求都没有了。
比如奢侈品行业——商家会不断制造“限量款”“专属定制”,用广告包装出“拥有它才是成功”的幻觉,甚至故意饥饿营销,刺激人们透支消费去追逐。这就像书里说的“工业的宦官讨好君主”,用“精致”的欲望绑架人,让产品变成“诱骗金钱的诱饵”。而另一边,生产这些奢侈品的工人,可能住在拥挤的宿舍里,拿着微薄的工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买一件自己生产的商品的零头都不够,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像样的休息、家人陪伴)被挤压到最低。
再比如外卖骑手的生存状态——平台用算法不断压缩配送时间,用“超时罚款”、“好评奖励”刺激骑手抢单、闯红灯,把人变成追逐时间的机器(对应“机器适应人的软弱性,把人变成机器”)。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里,为别人送去热饭热菜,自己却常常在路边啃冷掉的馒头;他们熟悉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却可能在这个城市没有一个安稳的住处(对应“洞穴被污染,随时可能被赶走”)。而平台通过刺激用户“即时满足”的需求(比如“30分钟必达”)赚钱,骑手的劳动却被简化成“跑腿工具”,连基本的安全需求都难以保障。
还有一些流水线工厂——为了提高效率,把复杂的工作拆成无数简单重复的动作,工人每天就重复拧一个螺丝、贴一个标签,大脑和身体逐渐麻木(对应“劳动的简单化让人失去人性”)。他们生产的可能是精美的电子产品、高档服装,但自己的生活空间却狭小杂乱,连开窗通风的时间都很少(对应“失去新鲜空气、光亮居室的需求”)。更极端的是,有些地方会招用童工,让本该上学的孩子重复机械劳动,把他们的成长需求简化成“能干活就行”。
这些例子里,都能看到书里说的“分裂”:一边是资本用各种手段刺激“病态的欲望”(比如对速度、对奢侈品的执念),一边是劳动者的基本需求被压缩到极致,人逐渐失去了“人”该有的生活质感,变成了为资本运转的工具。
书里“洞穴”的隐喻:劳动者的居所成了“窒息人的文明瘴气”污染的“停尸房”,他们随时可能因交不起房租被驱逐,曾经象征文明进步的“光亮居室”,对劳动者而言已彻底消失。机器的简单化更是将儿童变成劳动者,将人“变成机器”,完成了对人性的彻底碾压。
这种对劳动异化、人性扭曲的描绘,直指私有制下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它不仅没有将“粗野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反而让人性倒退、文明蒙尘。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